【摘 要】高段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寫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寫作練習中形成的。所以自評作文的能力是是指學生具備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高段學生應具備“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高段語文作文教學修改
傳統的作文教學向來是“學生寫作文教師改”,學生的學習活動處于被動的地位,寫完后交給老師就完事,根本不讀不看。教師發下作文后,大多數學生僅是看看等級,并不關注教師的評語和其中的修改,也不會根據評語進行修改,極度缺乏積極性,忽視自己在學習上的主體性。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把批改這一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到整個作文活動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一、激發學生自評的興趣
提高學生自評自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消除他們不敢改和不想改的心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借助自讀課文中《推敲》和《千錘百煉為一“綠”》中名家修改文章的過程,激發學生的修改作文的信心。其次利用多種形式的活動刺激學生的興趣。
(一)教師選擇一篇問題具有普遍性的作文進行現場修改講評,然后對作文自改提出具有指導性的修改意見,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修改,小組內集體討論總結修改意見,再在全班共評,評選出修改優秀的小組,及時肯定和表彰優秀小組,這樣學生修改作文的熱情都被調動起來了,大家都集思廣益,互相交流中增進了修改的能力;(二)教師利用幽默的語言引導學生發現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淡化學生抗拒的心理。比如在修改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變了》這個作文中,教師在通閱學生作文時發現大部分學生詳寫了變化前,而略寫了變化原因及變化后的表現,出現了詳略不當的現象,于是在課堂上用簡筆畫畫了一個大大的頭,小小的身體和短短的腿的人物簡筆畫,學生一看就哄堂大笑,在輕松的氛圍中發現了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于是很樂意去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注重學生的讀寫結合
首先,在平時的教學中,扎實做到“用教材教”,利用課文中的品讀抓詞語的比較,領悟作者的寫法,使學生在每篇課文中學習不同文體的寫作特點,讓學生逐步養成練筆的習慣以及布局謀篇的能力,懂得運用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刻畫人物形象,嘗試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文章內涵,處理好文章內容詳與略的關系,怎樣寫好開頭和結尾,如何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等等;其次,對教材語文天地中要求學生掌握的修改符號和專門訓練學生修改文章的內容的“金鑰匙”加以重視和運用。
三、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優差兼顧,及時肯定學生的進步,培養學生的成功感,使學生真正變“要我改作文”為“我要改作文”。
首先,提倡學生自評作文并不是說教師可以放手不管。學生剛剛嘗試修改作文,自評作文的能力還比較弱,教師必須加強指導。指導時先點后面,讓學生明確本次作文的特點及具體的修改要求,然后自批自改,這樣一來,作文修改課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充分體現,有修改作文的動力和興趣,作文能力得到較全面的提高;其次,在作文修改課上,教師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做好優差兼顧,對優等生重在提出要求,指明存在的問題及努力方向,對寫作水平弱的學生則著重方法的指導,指導要根據實際多想幾個怎么樣,把語言寫的生動形象,減少使用標題式的句子。教學實踐證明:好的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所以作文不僅僅是讓學生“寫”完就了事,更重要的是“改”。只有教給學生修改文章的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自改,學生的作文才會越寫越好,越改越好,作文教學才會煥發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