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不少職業學校規模偏小、教學設施落后、培養模式僵化,無法滿足快速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因地制宜、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新形勢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與方法,已成為各類職業學校及培訓機構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高技能人才 培養模式 探索研究 教學改革
一、當前我國高技能人才的現狀
近年來,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構成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人才瓶頸,在一些地方,技能人才已出現“斷層”。來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調查統計顯示,在全國職工中,技術工人只占約1/3,技師、高級技師僅為4%。在北京,2007年一季度招聘高級工的崗位數是求職人數的12倍,而技師招聘崗位的數量竟達到求職人數的20倍。技能人才之“荒”不僅凸顯了我國社會長期以來存在的重知識、輕技術,重學歷、輕能力等價值評判的錯位,也暴露出我國現有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不完善。目前,我國各類職業學校已超過2萬所,年培訓能力近1000萬,但真正以培養后備高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高級技工學校和技師學院僅300所,比重不到2%,數量上處于劣勢。
在培養模式與方法上,很多高職院校和培訓機構仍然是“閉門造車”,沒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理論與實際脫節現象嚴重,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很不完善。很多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由于受到師資、設備、場地的局限,培訓專業、培養模式熱衷于“老套路”,對一些新興的、市場需求量大的培訓專業心有余而力不足,對不斷變化的培訓市場難以適應。如何才能夠盡快找到一條適合本地區、本單位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已經擺在了廣大職業培訓工作者面前。
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
高技能人才指能“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其本質特征是具有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實際應用能力,即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其規格特征為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即具有明確的高層次性;其職業特征是操作群體中的管理者,或是管理群體中的運行者;其行為特征是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活動,不是機械地模仿和簡單地勞動,而是在“應知”基礎上“應會”的智能性行為。因此,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須夠用”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基本的專業實踐技能,關鍵是要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
三、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前期準備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觀念改革為先導,以教學改革為核心,以教學基本建設為重點,注重提高質量,努力辦出特色。力爭經過幾年努力,形成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特色鮮明、高水平的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這要求,各職業學校或培訓機構要在教學改革上下功夫,以專業設置的前瞻性來迎合市場競爭之需求,為探索實行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做好前期準備,打下堅實基礎。
四、高技能人才培養可嘗試的幾種模式與方法
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名教師,在從事職業教育工作中深刻體會到當前社會對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之大及要求程度之高。用企業的用人標準來衡量,我們現在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是嚴重滯后的。盡管國家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各職業學校也投入了不少資金用于改善培訓條件,但依然滿足不了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僅僅依靠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職業學校或培訓機構個體是難以適應培訓需要的,只有大力推動教學改革,調動全社會力量,形成多方合作兼顧社會與市場,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現階段,高技能人才培養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模式與方法。
(一)走職業學校或培訓機構之間聯合辦學的道路,即“校校合作資源共享”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模式。當前,制約很多職業學校或培訓機構發展的最大難題在于個體力量單薄,市場應變能力差,而隨著民辦職業學校的迅猛發展,培訓機構之間的競爭比較激烈,培訓專業重疊現象嚴重。這樣既不能達到滿足市場需求,迅速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的,相反,惡性的競爭還會大大降低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的誠信度,在社會上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走職業學校或培訓機構與企業之間聯合辦學的道路,即“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傳統職業教育在課程設置上與現代化大生產存在著不適應性,學校也缺乏像企業那樣的不斷更新的設備設施,加之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層出不窮,學校想在實訓方面順應現代技術的發展卻又往往力不從心,明顯滯后,導致了企業需求與職業教育“兩張皮”的弊端,嚴重制約了相互的發展。鑒于此,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著重指出:要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思想的轉變,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
(三)走職業學校或培訓機構與政府部門之間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道路,即“校府合作協調促進”的培養模式。在高級技能人才的培養方面,政府部門近幾年始終處在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面,針對技能型人才隊伍的狀況,如果政府部門不要求企業重視和激勵技術工人,那么,技術工人便得不到重視,技術工人隊伍可能進一步萎縮;另一方面,如果要求企業重視激勵技術工人,又有違背市場經濟規律之嫌。這看起來是一個沒有第三選項的兩難選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在技能人才的培養上可以無所作為。政府應該積極發揮“管理者”與“協調者”的作用,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主要應放在社會環境的創造和導向性的政策鼓勵上,以提高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認可和認同。
(四)走“評價社會化、激勵市場化”的道路,即“社會與市場同步調劑”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模式。當前高級技能人才,尤其是技師和高級技師的考核和評價,主要還是延續了企業化的工作模式,是否具備技師和高級技師的資格要靠企業的技師考核委員會進行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