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個性心理”強調的是一種正確的自我意識,有積極健康、穩定的情緒,活潑開朗,有自信心,是幼兒健康人格條件之一。而這種培養必須從幼兒教育開始。本文就在幼兒園環保教育活動中,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展提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在環保活動中創設適合幼兒“個性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自然環境的刺激對幼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對自然的熱愛是一種天性,他們欣賞“春天的花”、“喜歡扮成美麗的蝴蝶”、“盼望自己象小樹一樣快快長大”等等。作為老師要盡可能創設條件讓幼兒多接觸大自然,通過各種活動進行有的放矢的隨機教育,有意識地來幫助幼兒懂得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自己的各種感情和情緒,引導他們以積極情感來表達和表現自己的感受,
在開展與環保有關的大自然教育活動中,如:參觀大自然的美麗與亂砍伐樹木,泥土流失,洪水泛濫情景對比,進而開展森林救助實踐活動等等,讓幼兒在親手的實驗中去感悟、認識和探索,充分滿足幼兒求知欲強的特點,從而認識到自然界萬事萬物的變化都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不要亂砍伐樹木,保護大自然”、“花帶給我們美麗,不能亂摘”、“為小樹澆水、拾樹葉、拔雜草,盼望小樹快快長大”等等。我們就須重視幼兒這種積極情緒,盡可能提供陶冶幼兒心靈的自然環境。
同時根據幼兒活潑好動的心理特性,盡可能創設、提供環保氛圍,讓幼兒多動多說多做。例如:創設室內外環境的綠化、美化,增加“綠色氣息”;創設便于孩子學習活動需要的空間,設立“廢舊物回收站”,鼓勵幼兒收集廢舊物品,如紙盒、鐵罐等,并用廢舊物品制作車輛、螃蟹、錄音機等,讓幼兒了解廢棄物也會變成寶,尊重幼兒發展的積極因素;設立環保知識實驗區,開展每周主題環保壁畫展覽等等,讓幼兒大膽表現自己,張貼自己作品,發表自己的愿望;這種隱性的教育手段,較好把幼兒情緒積極面展現出來,由此孩子們的行為及時受到了肯定和鼓勵,他們在活動中開始變得自信、活潑開朗。
二、開展以幼兒為主體的開放式環保活動,促進個性心理健康發展
在環保活動中,我們采取以幼兒為主體的開放式教學模式。通過各種活動,豐富他們的知識,讓幼兒有自己選擇和決定的權利,指導幼兒分析、比較,發現事物間的關系,鼓勵幼兒自己去思索去判斷,不斷提出問題,不斷設想解決問題的辦法,自己解決問題,更好地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很好的發揮。如:在環保活動“愛護小動物青蛙”中,通過“青蛙”是個什么樣的動物?(孩子爭)—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孩子討論—主題出)—決定參觀(老師支持)—幼兒實地觀察(教師提出若干疑問引導幼兒邊看邊思考:青蛙媽媽哪去了?它有什么本領?)—討論、反映主題(幼兒對捕食青蛙的行為產生厭惡,)所有參加此次活動的幼兒情緒都相當好,他們個個有主見,無拘無束,異想天開,熱衷于探索,產生了強烈愛護小動物、抵制濫殺小動物愛的情感,陶醉于自己的興趣與滿足。他們的動作和潛能同時也能得到了健康的發展。
三、設立環保“家園同樂”橋梁 ,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心理
古希臘哲學家郝拉克利特曾說過:“人的性格,更主要的通過一定的生活環境、教育影響和本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而逐步形成的。”家庭教育與幼兒的個性形成關系密切,如何通過環保活動中“家園同樂”橋梁,讓家長善于引導孩子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及個人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也才能對幼兒個性心理健康形成達到較好的效果。在開展各種環保教學活動中我們盡可能的面向全體家長,盡可能地吸引全體家長參加,同時針對孩子的特點開展諸如家園同樂--“空氣清潔最重要”“健康比賽”“ 消滅環境污染”等各種形式活動,從中把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作為一項很重要的信息傳給家長,保證教師與家長在思想及行為上的一致。例:我們提出了讓個性為環保增添色彩的口號,舉辦心理咨詢,通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的觀察了解,對癥下藥,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目標的導向功能。如:通過學習垃圾分類活動,孩子們在家看到家人隨手亂扔垃圾的行為會給予及時制止,同時把垃圾分類,在得到家長有力支持與肯定后,孩子們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強,也因此更樂于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同時,我們還要求家長在家里是一個成功的老師,以積極愉快的情緒來影響自己的孩子,引導幼兒學會戰勝困難。在開展系列活動時,我們請幼兒回去制作“無煙列車”,許多幼兒遇到困難,心情不好,這時家長會啟發孩子怎樣弄挫成巧,持之以恒做完一件事。在環保教學實踐中,孩子們的個性心理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活潑開朗,勇于克服困難,勇于面對錯誤,形成了良好的習慣。與環保活動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更好促進幼兒個性心理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