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使壯族民歌在傳承中出現了種種困擾。就壯族民歌在傳承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從多角度分析如何使壯族民歌在傳承中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壯族民歌 傳承 發展
壯族是一個歌的民族,被贊為詩性躍動的民族,它憑借著深厚的民歌傳統而美譽遠播。壯族民歌作為壯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壯族人民儲備的精神食糧。其調式獨特的活躍性和田園牧歌式的寫意更是勾勒出了壯族人民勤勞、質樸,善良美好的本性。因此,我們才更需要把這種傳統文化一直延續和傳承下去。
一、壯族民歌的起源與分類
(一)壯族民歌是壯族先民在生活勞動過程中創造的一種傳遞感情,歌頌勞動、生活、自然的歌曲,屬于勞動實踐的產物。由于壯語隸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有南北兩種方言,因此,壯族民歌也因地域性的不同而保持著迥異的風格,不過大體上壯族民歌都是依賴壯族的生活環境而存在;(二)壯族民歌從形式上主要分為,勒腳歌、散歌、排歌,其中以排歌為主要代表。每一首歌通常只吟一事,是排歌的一個典型特征,其詞曲創作上較為自由,從內容上大多都是反映了在封建地主階級欺壓下的戀愛男女悲歡離合的感情生活。歌詞結構一般為四句為一組,其旋律優美、節奏歡快,一般演唱的的形式大都以互問互答的形式,把它們拆開了就可以成為獨立的情歌;(三)壯族民歌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古歌、敘事長歌、勞動歌、情歌、儀式歌、童謠等,每種歌曲的傳唱都有嚴格的禮儀規范,從題材上來說壯族民歌可劃分為山歌、小調、風俗歌、敘事歌等;(四)壯族民歌特征由于其方言的不同,對于壯歌的稱呼也不同。比如在不同區域對壯歌的稱謂就有歡、西、加、比、論五種之多,壯族民歌的特點是曲調豐富活躍,演唱方法多種多樣,無論是獨唱、領唱、還是合唱、重唱,在表現上都別具一格。其中以靖西縣馬隘鄉及漢隆山的歌調,田陽古眉山的歌調,馬山山歌調尤為出名。
二、壯族民歌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壯族民歌的影響
由于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方便,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思想逐漸向城市化靠近,通過唱情歌的方式來交流感情大部份都被便利的通訊設施所取代,用山歌來表達愛情的方式也隨之東去。其婚喪嫁娶由于在影視媒體的影響下,日漸摒棄了原有的民俗民風,現代的生活方式改變了壯族民歌賴以依存的文化生態環境,其生存的空間日漸縮小。
(二)外來文化對壯族民歌的影響
注重西方文化,忽略或者輕視中國本土文化這種現象在當今年輕人中越來越多,崇洋媚外更是相當一部分人思想狂潮。由于流行音樂的盛行,使得一部分壯族青年不再甚至不樂意傳唱本民族的歌曲,從而導致了當代大部分壯族青年對民族音樂的淡漠和本民族音樂文化保護意識的缺乏。
(三)民族語言環境對壯族民歌的影響
壯族民歌是靠本民族語言口傳心授的方式而得以傳播,而如今在壯族地區,會說本民族語言的年輕人逐年減少,一些大型的民歌活動因為民族語言的退化被迫取消了,比如壯族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對歌比賽也消失了,有的縣曾經每年一度舉辦的“山歌王大賽”也取消了。老一代歌唱者急需本民族民歌的傳承者,但是語言的退化使得壯族民歌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惑。
三、壯族民歌傳承與發展中應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加強文化宣傳保護力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措施的出臺對于壯族民歌來講是一次革命性的拯救。壯族民歌要想得到更好的傳承,必須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風,使壯族民歌有得以傳承的依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出臺使得壯族民歌的保護“有依可靠,有規可循,有矩可爭”。作為政府部門來講,在認真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下,牢牢把握“保護第一,搶救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并舉”的指導方針,采取有效的措施為壯族民歌的生存擴大空間?;謴蛡鹘y的民歌會以及民俗民風,對壯族語言和壯歌進行實質性的搶救,建立語言基金會及專門的壯族語言研究機構,學習其相關經驗,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契合點,將壯族民歌向更深的層次發展,逐步構建一個非物質文化體系,使其傳承惠澤全國民眾,乃至世界。這些長遠的構想必須依靠政府的宏觀調控,得益于政府對當地文化的高度重視,以及大力宣傳。
(二)加強民間文化團體間的交流
民間文化團體的作用旨在深層挖掘民間優秀的文化。而交流則可以使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表現形式通過一個平臺有借鑒融合與學習的機會。以云南納西族的東巴文化為例,在演出活動中與外來的文化團體進行了積極交流,歷年來受到了國內外演出團體的盛邀,將東巴文化打造成為麗江文化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品牌,讓人提及麗江便可聯想起東巴文化。而壯族民歌若要得以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則離不開類似于麗江東巴文化這種與各民間文化團體間交流的方式。加強壯族民歌與各民間文化團體的合作與交流,不僅有利于文化的傳播,還可以把壯族民歌作為壯族文化體系的一部分,從文化體系的高度上提升壯族民歌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壯大壯族民歌體系蓬勃的生命力!
(三)注重學校教育在壯族民歌傳承與發展中的作用。
外來文化的進入,本民族語言的逐漸衰退,無疑是壯族民歌在傳承上要克服的又一大難題。作為學校而言,授業解惑是根本。授業則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多的是對本民族文化發揚的過程。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壯族民歌依托的語言環境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從小學至高中階段沒有一門可供學生學習的壯語課程,更談不上讓學生唱傳統的壯族民歌,因此學校教育也應當成為壯族民歌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