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語文世界是一個美的世界,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必須追求一種知情結合、文質兼美的藝術境界,使學生在接受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審美情趣。因此,語文課堂不能沒有藝術。
【關鍵詞】教學 藝術 技巧
一、確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1.深入研究教育教學理論,使教學藝術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2、善于營造激發潛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充分自如地展示才華;3、現代語文教學應著眼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
二、架構合理的教學結構
語文課堂藝術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我們主要采用了“明確學習目標——自主探究——討論交流——歸納總結——遷移運用”這樣的教學流程。我們注意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自主預習,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才會砥礪自己的思維,真正有所得。小學語文S版教材設計,更利于“探究學習法”課堂教學結構的實施,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運用有效的教學技巧
1.巧妙地課堂導入: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題好一半文。開頭要恰到好處,切忌千篇一律,好的開頭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是成功的一半。開場道白,猶如樂器定調。奧地利樂團指揮韋勒說,這個調定得如何,將決定全部演奏的成敗。語文課上攝人心魄、富于魅力的導語,就是一首交響樂中美妙絕倫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是離不開引人入勝的導語的。常用的導入法有:形象直觀導入法、故事導入法、復習導入法、設置懸念導入法、情感傳送導入法、多媒體導入法、背景導入法、圖片導入法等。
2.恰當適時地提問、點撥:所謂教學藝術,從某種意義說,也是提問和點撥的藝術,提問與點撥方式的巧妙與否,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喚醒學生讀書,思考的欲望,許多時候必須借助課堂上的巧妙提問和適時恰當的點撥。提問和點撥的巧妙主要表現在:(1)提問、點撥的時機要恰到好處,難易要把握準確,有較強的啟發性;(2)提問、點撥要注重真實性,應真正觸及學生認識的矛盾,成為學生產生探求欲望,推動積極思考的刺激;(3)提問、點撥要激發主體性,給學生提供產生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追索問題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合作的去解決問題;(4)提問、點撥要有差別性,應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要善于提出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適合他們發展思考力的有針對性的問題。
3.富有啟發性的評價:課堂教學是傳播知識的主渠道,優化課堂教學評價語,對于新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合理運用評價性語言,就一定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活躍起來。如何提高語文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的有效性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不和諧音符,寬容善待
課堂上經常會出現思想開小差的學生,很多教師通常會及時的直接的對這些頑皮學生進行批評,批評過后,該類學生看似已經洗心革面,但我們會發現這些學生在往后同樣會犯類似的錯誤。遇到這種情況,可以這樣處理,“某某同學思考問題那么入神,是否與這一原理產生了思想的碰撞?”
這樣對學生做出的評價,既點破了思想漫游的同學,讓他把視線轉入課堂,同時也提醒了其他同學,難能可貴的是,這樣的語言既不帶強烈的批評色彩,便于學生接受,同時還讓學生們感受到自己很被尊重,這樣一來,學生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回敬老師。充分顯示了教師的個人魅力,還調動了整堂課的氣氛。
(2)鼓勵為主,恰到好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取積極性的評價,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教師對于課上敢于發表自己見解,回答準確的學生,要及時贊賞,用語言去激勵孩子,引導孩子,讓孩子體會到老師對他的殷切希望,讓學生增強自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3)善于否定,智慧裁判
賞識教育已成為當今的主流教育,許多人認為賞識就是表揚,賞識就不能批評。殊不知,這種不分是非的教育不但影響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正確性把握,不能有效地掌握語文知識,而且容易滋長學生自以為是的學習品質。因此,教師要善于扮演一個“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時給予精辟恰當的“判決”,正視問題,在激勵評價的同時能委婉地指出不同(當然要講究方式,注意藝術),使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有一個科學、正確的估計并進而明確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我聽過校內一次公開課有位老師讓學生朗讀課文,完了只是說了一句:“讀得不錯,很好,誰再讀下一段?”我想如能換成“讀得響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頓,掌握好語氣就更好了。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充分認識到了課堂結尾藝術對于一堂課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們不僅認真學習課堂的結尾藝術,而且適時的把它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內容概括、規律揭示、畫龍點睛、提煉升華、誘發興趣及引導探索等形式,把所學知識完整而系統的交給學生,并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結尾的方法形式多樣,具體到語文課堂,結合我們的學習和實踐總結出以下幾種常見的結尾方法:
(1)板書法。即在課堂結尾時,充分利用板書進行藝術結尾。使學生明確本節課所學內容就是板書內容,起到突出重點的作用;(2)課文朗讀法。即在教學課結束時,對所上課的內容再進行朗讀。讓學生在對本節課所讀的內容再次誦讀,一是獲得語言上的積累;二是在人文素養的熏陶上再次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得到深化;三是體現出閱讀就是從語言文字符號中互動意義的思維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