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利用知識解決以后遇到的日常問題,及學會通過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就需要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有獨立自主創新精神的能力。那么如何把這一新的教育觀念和教學理念融入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使之轉化為我們的課堂教學行動呢?我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明確學習的目的,產生學習的興趣
人的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并通過實踐活動而形成和發展的。當一個人有了某種需要時,不可能每一個學生都對數學有持久的學習興趣,小朋友的學習興趣肯定會有所反復的。因此我們在教學新的內容時,應明確地交代學習的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在知識體系中以及實際應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學生的重視,產生心理的需要,引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小學數學教材第十一冊的教學內容中的利息、個人所得稅、生活中的百分率、圓的面積等。在小學的知識體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我們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有重要作用,從而讓同學們產生濃厚的興趣,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聯系實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問題的解決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點,應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同學們真正地做學習的主人,掌握數學的知識技能。例如在教學百分率時,雖然這是一個新的教學內容,但同學們日常生活是經常看到的、接觸到的,因此,先請學生進行材料收集。許多同學會舉到許多利息、報紙中的股市的升降、新聞中的數據統計等。讓學生自己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用到百分數,激發學生學好百分率的欲望。跟著通過組織教材,向學生提出生活中的百分率:以我們所說的 “命中率”為例,通過讓學生做投籃的比賽,比一比在規定的時間內誰的成績好?因為投的次數及命中的次數有所不同,就很難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就會有疑問:在統計數據時為什么要用百分數,用小數或分數不行嗎?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百分數可以有單位嗎?等問題。這樣不僅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接著讓學生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有關比較的例子,例如:出勤率、合格率、成活率等。這樣的問題,又可以怎樣解決呢?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問題,對學生的創新精神也有很大的培養作用。
三、讓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問題都是來自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環境下去實踐數學問題,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發現,這樣學生對解決問題后特別有成就感,學習的效果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在教學完圓的面積的計算之后,需要學習圓環的面積的計算,如果我們在黑板上畫一個圓環,學生雖然很快學會了計算的方法,但印象并不深刻,以后的計算中也會經常出錯。正好我們學校有一個近似圓形的水池,現在需要在旁邊建一個圓形花槽,怎樣計算花槽占地面積呢?又怎樣預留位置呢?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自己量度,自己尋找解決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情緒激昂,躍躍欲試。通過實踐后,提出自己不同的解決方法,雖然數據可能不統一,但學生都掌握了計算的方法。也可以讓學生提出一些特別的見解,除了常用的大圓面積減小圓面積外,還可以怎樣算呢?最后舉出另外一些例子,例如公園中常見的圓形花圃,一層一層的,怎樣去計算呢?通過這樣做,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在活動過程中得到發現,并在小組中得到交流,由此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四、通過課堂的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既強調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活潑生動的,充滿個性的,又把著力點落在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上。在數學的學習的過程中,除了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激勵的評價,有利于增強學生主動發展的能力。學習過程中除了部分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獨創性需要教師表揚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有其可以肯定的地方。另外,讓學生參與評價的體系,使學生更有親切感。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反思課堂學習過程,從反思的過程中獲得了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也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為以后的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
總之,學生的自主學習,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釋放創新的意識,是提高我們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的途徑。這需要在教師的探索和學生積極主動的配合下,不斷地完善,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的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