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教材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它集思廣益,是不少化學教育專家教育智慧的結晶,充分體現和貫徹了新課程理念,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往往照本宣科,而對課本中蘊含的信息資源,如:圖像信息、方法信息等挖掘得不深,理解得不透,利用得不夠。教學方法單一,出現學生聽課索然無味,課堂教學沒有生氣的現象。因此,怎樣透過教材的知識和技能的呈現功能,在知識的呈現形式,呈現方法,呈現意圖,呈現范圍上下功夫,創新利用教材資源,優化教學策略,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
下面,結合本人在教學中的實踐,談談自己在教材資源創新利用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改變組織形勢,實現演示實驗的創新教學
教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書不能只教教材,要用教材教,把教材作為達成新課標的工具,教師教學要使用教材,不能依賴教材,迷信教材,教學中要充分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依據學情及教學目標,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案例1】二氧化碳與水反應
……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實驗之后。
老師:(指著變癟的塑料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過程中,有沒有與水發生反應呢?
學生甲:沒有,二氧化碳分子分散在小分子的間隙中,沒有與水反應。另外,也沒有現象證明有新物質生成。
學生乙:也許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有新物質生成,但沒明顯現象。
老師:兩位同學的說法都有道理,我們通過實驗來說明問題。從塑料瓶中倒出少量的溶液于試管中,滴加石蕊試液,結果溶液變紅。
學生很新奇,眼睛里充滿了疑問。老師:是誰使石蕊試液變紅了呢?學生:是水!?是二氧化碳!?不同的猜想一下子冒出了很多。老師:我們該怎樣來驗證呢?學生:將石蕊試液滴入水中,……
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實驗在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材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按:醋酸能使石蕊變紅;水不能使石蕊變紅;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變紅,石蕊試液能在二氧化碳中變紅。這一順序來證明的。學生能較好的懂得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但這種敘述式的實驗方式,在得出結論之前,學生很難明了,前面三個實驗的推進意圖,不易帶動學生的思維,在學習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教學中,教師首先將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石蕊變紅這一現象呈現給學生,提出問題,采取探究式的方式進行教學,解決了學生對這一知識被動接受的狀況,將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發展了學生的能力,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體現了新課標中關于改變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探究精神的要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二、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實現知識結構上的創新
“學習即生活”,化學的學習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際,生產實際以及科技發展的實際。把生活實際和生產實際引入課堂,讓課體知識與實際相結合,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建構主義認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者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是主動的。
在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的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展開的。
【案例2】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老師:目前正在普遍使用的燃料有哪些?學生:煤、石油、天然氣。
老師:這些燃料中含有哪些元素或雜質?燃燒后會產生哪些有害物質,對環境會造成哪些你知識的影響?請大家選擇煤或石油產品中的一種分組討論。學生:……老師:歸納整理:重點在燃料的組成、污染物的產生原因、污染物的種類間尋找聯系。老師:演示“酸雨的危害模擬實驗”,引導閱讀課本上的有關照片,讓學生談談環境惡化的后果。老師: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化學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呢?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老師:收集學生信息,并根據內容從改變燃料的使用方式、對燃燒產物的吸收和處理、加大檢測、開發使用新能源等方面做出總結。進而導出下一部分的教學內容。……
注重教材利用中的生成性
教材的編寫可說是對教學的一種預設。而課前的教學設計同樣只是對教學現實的預計和構想,是建立在教師的經驗基礎之上,有很強的主觀性。而在教學現實中往往會出現預想之外的許多事件、問題、情境。教師的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準備好的,盡管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狀態,但實現的預案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實現。因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是一個動態的、活動的主體因素,他們在課堂中會出現怎樣的情況,教師往往是估計不到的。事先設計好的教學同實施之間會產生一定的落差。所以教師一定要活用教材,在課堂臨時出現問題時,教師要把握住課堂,靈活處理突發事件。
【案例3】碳酸不穩定易分解
在教學《二氧化碳的性質》一課時,課堂中應該演示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學生觀察到紫色石蕊溶液變紅,再加熱,紅色溶液又變回了紫色。通過實驗讓學生掌握二氧化碳與水反應能夠生成碳酸,碳酸在加熱的條件下又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這一知識。但是恰恰在這節課上出現了意外情況:在演示中把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通到紫色石蕊試液中,學生很快就觀察到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了,但當把變紅的石蕊試液加熱時,石蕊并沒有恢復紫色。
教學需要預設,但預設不是教學的全部,教學更需要生成,教學的生命力與真正價值在于預設下的生成。正如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一文中指出的:“要把教學內容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總之,教材資源的利用與創新要體現一個“活”字。教師要用得得心應手,恰到好處,要讓學生僵化的思想活躍起來,讓沉悶的課堂活躍起來,讓“我要學”的激情活起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教師認真研讀教材、教參及《新課標》來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揣摩一字一句、一幅圖、一個實驗……的含義、作用,然后靈活地運用到教學中來;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理念來充實自己;還要求老師有愛崗敬業,孜孜不倦的鉆研精神。還要求教師整合其它教學資源,如多媒體教學,使其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