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音樂課程中,欣賞這一教學領域被視為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它讓學生通過聆聽、感知音樂從而表現音樂、理解音樂,對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情操、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國大部分學校的欣賞教學活動中所普遍采用的是以音樂知識、價值體系為教學內容;以聽教師講解音樂、展示音樂(播放錄音)為主要教學方法;以先完整聽,后分段聽,再完整聽為唯一教學秩序的課程模式。顯然是與學生在音樂領域進行實踐的需要相距甚遠的,并且不能有效的激起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針對這一現象,我大膽嘗試著改革了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方法,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聽與選結合
教師在選擇欣賞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和年齡心理特征,選擇那些適合學生,大部分學生能夠喜歡的音樂。在教學時,我選擇在以教學大綱為中心的基礎上,適當地增加一些活潑動聽、健康向上的課處歌曲,如《健康歌》、《快樂的節日》、《鈴兒響叮當》等。這些樂曲小學生較熟悉,也比較喜歡。他們一聽到音樂,興致就比較高。這時教師再加以適當的引導,學生就能夠聽著音樂展開想象的翅膀,給自己喜歡的樂曲畫畫,用喜歡的節奏伴奏,給喜歡的歌曲編舞。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欣賞這些歌曲之美。
二、聽與創結合
小學階段的音樂欣賞課,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聆聽音樂,學生的興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只有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才能吸引學生專注地聆聽音樂,從而提高審美能力。比如在讓二年級學生欣賞音樂童話故事《快樂的小熊貓》前,我先給學生播放了一部美術片錄像,片中講述了兩只可愛的小熊貓在池塘邊打水的故事。片中描繪了一片美麗的大森林,在林子里住著許多可愛的動物,有小鳥、小猴、小熊和小兔等等。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小動物,他們馬上就被片中的內容所吸引。接著,我馬上把話題一轉,說:“這些情景啊,同學們是通過看了這部美術片才知道的。其實除了用動畫表現出池塘邊發生的故事外,我們還能用音樂來講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音樂童話《快樂的小熊貓》吧!”這樣一來,學生便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音樂怎么講故事?怎么能聽懂它呢?此時學生有了要聽的欲望,教師便可“趁熱打鐵”,有效地進行欣賞知識的傳授,從而達到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了。
三、聽與議結合
“議”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所感受到的音樂情緒、音樂形象及音樂表現手段。學生在欣賞《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時,并各自通過自己的表演以及欣賞課件中的栩栩如生的畫面,都會產生多種多樣的想像。在這個時候老師應該讓他們展開想像,各抒己見,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樂曲中那悲涼的氣氛及舊社會帶給人們的苦難生活。讓其更能深刻地認識到新舊社會的對比,從而珍惜自己在學校的每一寸光陰。
四、聽與想結合
音樂的魅力不僅在于音樂本身韻律和諧完美,同時還在于它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學生時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齡時代,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這對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又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捷徑。如在欣賞音樂童話《龜兔賽跑》時,我選擇兩段有代表性的音樂先進行分析,以音色、速度、力度、表情四要素為切入點,引導他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得出結論——每段音樂所表現的動物形象。然后提問“我們是按照什么樣的方法一步步去聽懂音樂的?”學生通過學習過程,自己總結出了欣賞方法。這種教學方式充分體現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當然在欣賞的開始階段,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時或許是膚淺的,零亂的,但經過欣賞越來越多的音樂作品,再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會逐步地掌握如何去欣賞音樂作品,如何去體驗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從而展開豐富的藝術想象。
五、聽與唱結合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那些瑣碎的音樂符號、枯燥的節奏練習、識譜練習興趣索然,無論怎樣強調音樂課的重要性,都無法調運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一次,在學習歌曲《鉆山洞》時,我先讓學生欣賞相關的樂曲《健康歌》和《運動員進行曲》待學生們產生濃厚興趣后再進行歌曲教學,先把理論教學溶于歌曲教學之中,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次偶然的成功使我認識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欣賞教學應優先于歌唱教學和理論教學而存在,也就是說,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先賞先識”。
在不斷的教學探索中,我發現一堂成功的音樂欣賞課往往會給學生一種神奇的、不可思議的感覺。因此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應堅持不懈地學習、實踐與探索,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讓我們的音樂欣賞課多姿多彩、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