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的結繩計數,到封建時代的珠算,直至發展到今天的電腦控制星際遠航,無不驗證了:無論在哪一個國家,數學都早已深深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數學成為能夠轉化為巨大生產力的高、精、尖科學。因此,為了發展生產力,各國教育部門紛紛把數學教育作為本國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常言道,要建設一棟高樓大廈,必須要有十分堅固的地基;一棵參天大樹能在風雨中屹立不倒,那是因為它的根系龐大。那么,要發展一個國家的強大的生產力,其數學的基礎教育也必須牢固扎實。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在教學中經常聽到學生乃至家長抱怨,學了多年的數學除了買東西有一下加減法,就沒有太大的實用性。其實這是他們的誤解,數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有很大的幫助。國際數學大師、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南開數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陳省身先生就說:“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學問,對于培養人的創新思維、邏輯推理、計算、歸納等諸方面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好書學知識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生活與數學教學
陶行知先生一向倡導“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其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而日常生活這個大環境就是我們數學教育取之不盡的源泉。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知識。因此學習數學應該讓孩子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減少對數學知識的枯燥感和畏懼感。這對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提高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教學“小數的加減法”時,我接受前輩的建議,拋開課本的例題,把課堂變成一個大超市,學生是收銀員,而我則成了顧客。琳瑯滿目的商品讓學生真的以為走進了超市,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學會了小數的加減法,也體驗到了小數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沒有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場面,一切都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充當一個“顧客”的角色,成了真正的學習的引領者。
教學實踐使我深切地體會到:數學即生活。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感知、認知的氣氛中想學、樂學、會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二)游戲與數學教學
游戲是一種活動,是小學各年級兒童極為喜愛的一種活動。
陳鶴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動,不管年齡性別,人們總是喜歡游戲的,假如在讀書的時代,我們也能化讀書的活動為游戲,那么讀書不是會變得更有趣、更快樂、更有進步了嗎?”數學課的內容有的比較抽象,小學生活潑好動,學起來就常會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作到數學與游戲相結合,就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不僅可促使學生對學習興趣盎然,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而且在游戲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游戲,把數學知識融入各種游戲中,讓小朋友們在游戲中學數學,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故事與數學教學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條件之一。”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之源,我們每個人從孩提時就對故事感興趣。小學生都愛聽故事,特別是一些有趣的故事情節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覺得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經常編一些故事,有時還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而且使學生的靈魂受到了凈化。
比較分數大小時,那位老師繼續編故事。師徒四人又熱又渴,師父派八戒找個西瓜解渴,過了一會兒,八戒大汗淋漓地抱來一個大西瓜。悟空說:“咱們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四分之一如何?”八戒一聽就急了:“什么,我找來的西瓜,我得要八分之一,最少也得分到六分之一”!悟空哈哈大笑:“你這個呆子,不僅貪吃,而且笨得可愛”!悟空的話很有道理,你們說悟空的話有道理嗎?在笑聲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課后孩子們還把這個故事當作笑料在逗樂呢!
(四)實驗與數學教學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親身的主動參與、主動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改的基本理念也強調:教育要以人為本,教育要促使人的發展,要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而要體現這個基本理念,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
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只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的思維和方法,從而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在新課程體系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培養學生掌握和利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幫助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在體驗中學,在合作中學,為其終生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