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題本,是學生將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錯題整理成冊,形成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的資源庫。然而,在調查中卻發現運用錯題本摘錯時仍存在著許多能力不足與意識壁壘。由此,本文通過有效的教學引導,讓學生產生反思的原需求,優化反思的原材料,激發反思的原動能。以期讓學生能通過錯題本的有效使用,提升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倚錯生思,聚思成慧。
通過查閱大量資料了解,近幾年,在鄭毓信、葉瀾、羅增儒等教授的倡導下,錯誤資源化的實踐研究方興未艾。如葉瀾教授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一文中提到:“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愛好、注重力、合作能力、發表的意見和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
著名數學特級教師邱學華曾經根據他在教學中碰到的錯例編著過《小學常見錯例分析》,國內相關研究課題還有《小學數學五年級學生典型錯例研究課題》、《小學數學“學困生”錯例成因分析與解決策略研究》等等。北京特級教師華應龍作了較多的研究,在理念和具體的教學案例方面給我們很多啟示。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效性”問題。從課程資源的視角來看,有效教學意味著“為學生提供豐富而有價值的課程資源”。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知識比從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識更多,錯誤與探索相聯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
學生學習中產生的錯誤,其實這些錯誤不僅反映了學生的缺點和不足,更是一種尚待開發的寶貴資源。如果我們能利用這些資源進一步分析學生犯錯誤的原因,并能透過錯誤發現有關問題,在錯誤上面做些文章,就可變“廢”為“寶”,將錯誤作為一種智力發展的教育資源,正確地,巧妙地加以利用錯誤這一資源為教學服務。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寬容錯誤,更要將“錯誤”視為一種學生情感發展、智力發展的有效教學資源,正確巧妙地加以運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應用錯例,及時地放大錯例,或設計相應的選擇、判斷題,讓學生在正確與錯誤的探索中不僅“知其錯,而且知其所以錯”。只有對“錯例”進行理性反思、辨別異同、探尋“病根”,才能對癥下藥,杜絕舊病復發。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本課題的研究就更具有實際價值。
基于此,我們準備開展“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建立錯題記錄分析本”的探索研究。
1、及時反饋,關注過程。反饋即是學生通過一些練習知道自己學習的結果。學生從學習結果中得到反饋,評價才能更好的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我在我班學生中做了一次調查:你希望在什么時候知道作業的結果?作業后除了想知道對錯外還想知道什么?調查中有90%的學生希望交當天就能知道作業結果;95%的人想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并及時加以訂正。
由此可見,及時的就學生作業情況加以反饋,能夠更好的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因而在練習后,老師應該盡快的反饋,以取得最佳效果。學生通過對錯誤進行訂正,達到改善學習狀況,提高學習成績的效果。如果反饋不及時,拖的時間越久,學生對作業內容特別是解題思路記憶都比較模糊了,尋求正確答案的積極性下降了,并且也不利于進行錯因的分析,這樣錯題的訂正也起不到彌補知識缺失的作用。
老師不但要對學生的作業及時的進行批改,及時的向學生反饋;而且要認真分析學生的錯誤解法,加以分類,在講解的時候做到更有針對性。并且評講學生作業時,不能簡單的以解題結果的正誤作為評價標準,而是應該鼓勵學生暴露出錯誤思考的過程,引導學生探討“當時是怎么思考的?”“這樣的想法為什么是錯的?錯在了哪里?”“怎樣才是正確的?”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方法,不但有效的進行錯題訂正,同時還能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鞏固所學的知識,從而發揮出錯題訂正在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方面的作用。
2.書寫簡語,引導激勵
激勵有助于喚醒學生的潛能,這已經被教學理論和實踐所證明。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去批改學生的作業,對學生作業中的錯誤持寬容心態。批改學生的作業時,評價符號要打在合適的位置,尤其是錯號要打在習題的錯誤之處,以“擊中要害”,有利于學生在訂正時迅速找到錯處,及時訂正。針對學生作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寫出簡短評語,用引導性、提示性詞句或符號幫助學生分析錯因,訂正錯題。
4.學生訂正反思
只訂正答案,而不考慮中間過程是明顯的“治標不治本”,根本達不到“標本兼治”的訂正效果。訂正并不是簡單地把錯改對的過程。教學實踐表明:只有學生把每一次的錯題訂正都當作對自已學習的檢驗和反思機會,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為此,作為教師,我引導學生科學地訂正作業:①訂正前要三思而后行,也就是引導學生看到錯先要問為什么,想想自已錯在哪里,為什么做錯了。②訂正時要“專心志致”,找到錯誤的原因后再認真訂正,邊訂正邊提醒自已避免犯“老毛病”。③訂正后要“跟蹤追擊”,不是一訂正好了就完成任務了,訂正后要再看看、比比、想想現在這個答案與原來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正確。錯誤原因有可能是學生自己的過失導致,也有可能是學生自己對知識的掌握還不夠所致,總之,不能以“粗心”來一遮百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