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分析:本教案設計選了一組邊塞詩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邊塞詩本是詩詞里的一朵奇葩。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通過這組群文閱讀,希望能讓學生對邊塞詩的特點有總的認識。
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會讀,會背很多首唐詩宋詞,對詩詞內(nèi)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有一定的基礎和方法。孩子們對于邊塞詩已經(jīng)在《小學生必備古詩80首》讀到過,只是不知這就是邊塞詩,對邊塞詩沒有整體認知。只要老師加以引導、點撥,孩子們是容易對邊塞詩有整體的初步感知。
選文分析:本設計詩詞首選S版五年級下冊王昌齡的《出塞》為例子,掌握學習古詩詞的一般方法,然后分別選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幾位邊塞詩人的詩詞進行比較學習(這些詩均出自《小學生必備古詩80首》,學生較為熟悉),找共同特點,找差異,分析原因,達到對邊塞詩有一個總的印象。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的:以王昌齡的《出塞》為例子,組合唐朝幾位著名邊塞詩人的邊塞詩。掌握學習邊塞詩的一般方法,理解這些邊塞詩所表達的內(nèi)容和情感,了解邊塞詩的一般特點,對邊塞詩有初步總的印象。
教學重點:掌握學習邊塞詩的一般方法。體會不同時期,詩人在選材、立意上異同。體會不同時期邊塞詩一般的表情達意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邊塞詩,更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從詩中識歷史,詩中知興衰的作用。
教材準備:五年級下冊王昌齡的《出塞》,《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中的楊炯的《從軍行》,王之渙的《涼州詞》,盧綸的《逢病軍人 》,陳陶的《隴西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節(jié)課。
教學過程:
第一節(jié)課時
解釋什么叫邊塞詩
師提出問題,同學們根據(jù)預習回答邊塞詩的特征。如它在內(nèi)容上是描寫邊境上環(huán)境很惡劣,人們生活很苦,將士們?nèi)绾卧谶吔仙睿蛘桃约八寄罴亦l(xiāng)等為內(nèi)容的詩。
2.師補充: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qū)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描寫邊關將士、百姓的生活,尤其是反映邊關戰(zhàn)爭為內(nèi)容的詩詞。其實在我國從奴隸社會進入原始社會就有了部落之爭,種族之爭,邊界之爭,有爭搶就會有戰(zhàn)爭,尤其是有了邊界之爭,就有了邊塞生活,有了邊塞生活也就產(chǎn)生了邊塞詩。例如我國古代《詩經(jīng)。無衣》中寫道:“豈曰無衣?與之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大概就算我國邊塞詩的鼻祖了。邊塞詩初步發(fā)展于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fā)展的黃金時代。據(jù)統(tǒng)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xiàn)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余首。唐朝的王昌齡、高適、楊炯、岑參等都是唐朝非常有名的邊塞詩人。所以今天我們今天選擇了唐朝時期幾位邊塞詩人所寫的的幾首邊塞詩,以唐朝邊塞詩為例,對邊塞詩有初步的認識。。
學習王昌齡的《出塞》
讀題目,解題,了解作者
⑴、引導學生從“塞”字入手,對題目理解,“出塞”就是到邊塞、邊關上去,誰去呢?干什么?引導學生明白這首詩是描寫邊關軍旅生活為內(nèi)容的詩,也就是邊塞詩。
⑵ 學生匯報自己對詩人的了解。老師補充:王昌齡是盛唐時期最為著名的邊塞詩人。唐朝邊塞詩人很多,如高適、岑參、楊炯、盧綸等,以王昌齡最為優(yōu)秀。
2 、反復熟讀詩詞內(nèi)容。在讀熟的基礎上,抓關鍵字眼理解大意
⑴、可以不同的方式,如今天的抑揚頓挫的停頓,古人的平仄等熟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⑵、抓住關鍵詞句詩意。
“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個句子不好理解,是互文換義,通過畫圖引導學生理清它們的關系:意思:從古到今,一輪明月照耀著荒涼、險峻的邊關,不管從秦朝開始,還是到漢代,邊關上的戰(zhàn)事從沒停止過。 “萬里長征人未還”師引導學生從“長征” “人未還”入手理解戰(zhàn)爭的長久,征人的苦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從“飛將入手”,補充飛將軍的資料,展示征人們雖然條件艱苦,困難重重,卻渴望朝廷派出良將的心愿,一個“不教”顯示了將士們渴望建功立業(yè)、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
3.再找景物、找人物、找事件。從關鍵語句入手想象畫面、體會意境
⑴從景物“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萬里長征”等詞入手感悟時間的久遠,感受空間的遙遠。想象千百年來邊關戰(zhàn)士在邊關惡劣的環(huán)境中如何艱難度日,這里常年可能是茫茫黃沙,經(jīng)常會飛沙走石,吃的可能是……。
⑵、從感受想法入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引導學生轉(zhuǎn)換情感,從凄涼悲壯轉(zhuǎn)入豪情壯志。苦也罷,累也罷,戰(zhàn)士們并不是不想打仗,不想保家衛(wèi)國,他們渴望馬革裹尸,渴望建功立業(yè),可惜朝廷沒有排除像李廣那樣的將領來帶領他們,建功立業(yè)只是空談!
⑶、拓展。補充盛唐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尤其是唐朝的兵役制度,感受戰(zhàn)士們的久役,理解當時邊關戰(zhàn)士的心愿。深化主題,領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4.總結(jié)本文的學習方法
讀題、解題、了解詩人;讀詩文,理解大意;抓物象、想畫面、悟意境、深化主題。
三、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快速、粗線條的學習初唐四杰楊炯的《從軍行》
⑴、熟讀詩詞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⑵、師解題《從軍行》
《從軍行》是漢代樂府《平調(diào)曲》名,內(nèi)容多數(shù)寫軍隊的戰(zhàn)斗生活。唐朝以來,王昌齡等都有以此為名的詩篇流傳,表達一種仕子從容,征戰(zhàn)邊庭的過程和心情,從而表達了國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業(yè)的豪邁情懷。
⑶、了解作者
楊炯,唐朝詩人,初唐四杰之一。楊炯自幼聰敏博學,年僅11歲時就被舉為神童,楊炯文學才華出眾,善寫散文,尤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