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是要使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多元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致力于學生知識、技能、思維、情感等全面發展,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
從廣泛的意義上理解,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教與學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有效教學”。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這種學習是探索性、研究性、理解性的學習過程。這種思想指導下的有效教學是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能為學生的主動建構創造條件、提供保障,重視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品質的發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如何更好地實現有效教學,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1.以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的教學設計
數學課堂要以“思想與方法”為主,知識只是載體,學生通過這個載體學習數學的思想和方法。讓學生是具有一定的數學思想,會用數學方法去思考生活,能形成一定的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例如統計知識中平均數的教學,會求平均數并非是最主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學生能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一年級“比較”這個單元,不能只讓孩子停留在知道誰多誰少上,應該把目光看的更長遠些,要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知道再從多的中拿幾個給少的,兩個就一樣多,這就是最樸素的平均數的意義,這就是思想。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設計和實現
新課程標準的三維教學目標充分體現了發展性教學的要求,其核心是人的發展。與國外相比,我們在以往的數學課程中過分重視數學學科自身體系的完整和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相反如果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則能極大地促進學科知識本身的學習,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探索。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學生的學習內容應當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要體現這一點,就要求教師能依據新課程的理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遵循科學性的特點,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同樣的教學內容,對于不同的學生,教師應適當的分散教學目標的水平,讓學生可以通過努力達到學習目標。做到讓學習好的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讓中等生跳一跳摸得著,讓學困生鞏固基礎建立自信心。
4.精心設計練習和作業
數學練習、作業為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若能在學生心中建立起積極的情感,學生不僅會飽含熱情地投入到練習中,而且也會成為師生交流和聯系情感的重要紐帶。那種機械的、重復的練習往往是無益的,練習設計都應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設計。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結合起來,使他們真正體驗到解答數學問題的樂趣,提高學習的熱情。
二、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1.教師角色和學習氛圍的轉變
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是師生教學相長過程中的首席執行官。教師應對自身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構建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保證。如果教師仍只是作為一個權威的施教者,只停留在紙上談兵,那效果可想而知。應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有選擇學習方式、自主評價的權利,有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能主動提出問題,能合理分工操作,有強烈的探究欲望等。只有做到這樣,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學,教師的角色才是成功的。
2.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決于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轉變。有效的學習要求學習者的積極、建設性的參與,而這依賴于教師在教學中能否采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了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3. 對課堂教學生成的有效利用
教學生成是師生、學生之間在學習活動中出現的超出教師預設之外的新情況、新問題。生成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本質是一種探究。備課中,教師會對達成的結果有一定的預測,但每一課堂在實施中都會遇到臨時生成的資源,必須加以充分地利用,課堂教學才會實現有效。教學生成不僅僅是更有價值的知識,更多的生成是新的探究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成的良機。比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在通過學習之后都能熟練地利用圓規畫圓,但對生活中畫圓會產生新的問題。如練習中出現“學校要修建一個直徑是4米的圓形花壇,你能幫工人畫好圓嗎?”教師應適時地引導生進一步認識畫圓的原理,發散思維,創造性地使用繩子、竹竿等進行畫圓。這樣生成的練習,才是更加有效的練習。學生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能力得到培養,充分意識到了學習數學的價值所在。
4.教學媒體的合理使用
教師與學生是在教學環境中依靠一定的媒體來呈現教學內容、實現雙向互動的。不同的教學媒體會有不同的作用,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教師在教學中選擇什么樣的媒體,如何利用這些媒體來服務于教學,應以是否真正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為評價標準。在教學圓周率的時候,假設沒有計算器的幫忙,那一堂課下來學生只能是疲于繁雜的計算,根本談不上所謂的探究,所謂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