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的十年對峙》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的內容。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國共十年對峙的情況:南昌起義、土地革命和紅軍的長征。教材以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后,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繼續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為明線,以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的鎮壓為暗線。教材從軍事斗爭、政權對峙等方面反映出這一階段國共的對峙。同時在探索與實踐過程中,中共領導開創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城市和全國革命勝利的道路。
一、課標要求
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事,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二、教學思路
高一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已經進入第四單元,學生基本適應高中歷史的學習和分析方法。本課內容屬于中國近代史,學生對基本事件已有掌握。在此基礎上,首先要喚起學生的記憶,進而加深知識點,再進一步深化升華,突出重難點。而對于重難點的處理,則主要通過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理解,進而掌握吃透。要追求高質量、高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落實基礎知識,又要適當拔高思維,學練結合,努力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三、目標設計
知識與能力:掌握南昌起義、八七會議、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長征勝利歷史意義。分析理解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實踐和理論,正確認識“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和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作用。通過學習遵義會議和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培養深入分析和正確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提升提取有效信息、歸納概括的能力;學會用表格、圖示進行歸納的方法;充分運用比較、討論的方法,分析得失,主動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是中共在革命轉入低潮的形勢下,開創重新聚集革命力量、獨立領導武裝、奪取政權的新局面;為中國革命創建人民軍隊,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揭開了序幕。紅軍的長征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壯舉;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標志,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四、學習要求
重點:南昌起義 土地革命 紅軍長征
難點: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理論及實踐 遵義會議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本課標題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人民進行了鎮壓。在當時的背景下,擺在中共領導面前的任務是如何反擊敵人的屠殺,盡快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以挽救革命的問題。怎樣才能找到這樣一條道路呢?大革命失敗后黨發動了南昌起義,后及時召開“八七會議”,部署方案,發動秋收起義。秋收起義后,毛澤東率領軍隊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新階段,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即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
概念解讀:對峙
1.對抗;抗衡
2.相對而立
—— 《辭海》2008年修訂版
學習思路:本課我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一、國共為什么走向對峙;二、國共對峙的表現
探究分析:
探究一:多媒體展示:國共為什么走向對峙
給出材料:1927年春天開始,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南京方面的國民黨人,發起一個大規模的“清黨”運動(即清除國民黨內的共產主義分子)。此運動的展開,以“四一二”事變為標志,持續到9月,歷時半年左右。“清黨”運動的最大成功,是它成就了一個南京政府。……并且從此主導了國民黨乃至于中國政治以后的發展。
——摘自《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楊奎松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
思考:根據材料回答,“清黨”運動對當時的國共關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探究二:多媒體展示:國共對峙的表現
(一)多媒體展示:南昌起義
結合教材分析思考:
1. 南昌起義爆發的背景是什么?
2. 你能講述南昌起義的經過嗎?
3. 南昌起義在中國革命進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①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②標志著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二)多媒體展示:八七會議
結合教材分析思考:
1. 做出了哪些重大決策?
2. 對黨和中國革命的發展有何重大意義?
(三)多媒體展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結合教材分析思考:
1. 根據地建立的過程? 2. 對黨和中國革命的發展有何重大意義?
拓展延伸:中共軍隊的先后名稱
1、中國國民革命軍(八一南昌起義)
2、中國工農革命軍(秋收起義)
3、中國工農紅軍(革命根據地時期)
4、國民革命軍(八路軍、新四軍)(抗日戰爭)
5、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戰爭時期)
6、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時期派出軍隊)
(四)多媒體展示:土地革命
結合表格分析思考:1930年江西永豐土地調查情況
1. 表格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現象?
2.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怎樣才能在農村立足?
3. 中共為了立足在革命根據地采取了些措施?
① 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
② 領導根據地軍民進行經濟建設,努力發展生產。
難點分析:工農武裝割據
思想內涵:土地革命 武裝斗爭 根據地建設
聯系地位:
給出材料: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沒有一支相當力量的紅軍和紅軍戰爭的勝利,就不能創建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內容,是廣大農民的要求,沒有土地革命,紅軍戰爭就得不到群眾的支持,根據地也就不能鞏固和發展;根據地是革命和革命戰爭勝利發展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不建設革命根據地,武裝斗爭就沒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無法保持。
得出結論:武裝斗爭——軍事保證
土地革命——核心根本
根據地建設——經濟保障
成功實踐:① 井岡山根據地鞏固擴大;
② 1930年,全國建立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革命武裝十萬人;
③ 粉碎了敵人三次“圍剿”;
④ 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