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手頭有臺iPhone,看著它,拿起來,在這“一舉一動”中,你或許會發現一點異樣的東西,機身是白色的樸素塑質外觀,而機殼卻給人以金屬的高冷感,這就是研究人員通常所說的“感覺沖突”。在上面這個例子中,你的眼睛以為這東西是塑料的,但你的手卻感受到了堅硬的金屬。消費者的這種感覺不適是一些公司在產品設計中可加以利用的。
像人一樣,公司也有個性。比方說,創新、充滿活力是蘋果、維珍集團、MTV的品牌個性,實在、接地氣則是福特、諾基亞等公司的特性,研究人員想知道,消費者在面對不同人格特征品牌的“產品感覺沖突”時是怎樣一種體驗。
研究表明,消費者喜歡創新性品牌做一些出其不意的事情,而更愿意看到實在的品牌的所作所為在意料之中?!案杏X沖突型”的產品設計對創新性品牌是有用的,而對實在型的品牌則適得其反。
數字內容怎樣變現?聚焦你的盈利模式

內容產業誕生以來,收入來源除了廣告、付費打包訂閱、單品按次收費(PPV,pay-per-view)這老三樣,大概也沒什么新鮮事?;ヂ摼W時代啟幕之際,人們假設內容可以免費,收入主要靠廣告。然而,這一商業模式顯然不適合傳統媒體,數字廣告投放的大部分都進入了谷歌、Facebook的腰包,傳統媒體從中得到的份額少得可憐。iTunes出現后,人們似乎不愿意為專輯買單,只愿意為其中某首自己喜歡的歌曲付費,PPV收入模式開始流行,卻從來沒有真正成為主流。后來,我們看到Netflix、HBO構建的一站式打包訂購模式。
對很多掙扎在生存線上下的公司而言,出于有分錢賺分錢的想法,他們經常是三種收入模式齊頭并進,這邏輯上看起來也沒錯,但其實是相互矛盾的。這三種盈利模式要取得成功,需要企業聚焦于不同的方面。
點擊率、訪問量、受眾規模對廣告收入模式很重要,對打包付費訂閱模式而言可能并不重要。每種收入模式需要聚焦于內容運營的不同方面,如果一家公司三種模式都在嘗試,這既會讓公司員工不知道什么最重要,而且也會導致消費者混淆,從而弱化公司的顧客價值定位。
成功的數字內容公司都是聚焦于一種收入模式,Netflix采用付費打包訂閱模式,其一舉一動都是圍繞提高顧客滿意度;Facebook是廣告收入模式,其所作所為都是盡可能地觸及更大規模的受眾,得到目標廣告商的垂青。
贏得未來消費市場的制勝之道
在未來的中國市場,上層中產階層及富裕人群、新世代(相對于生于50、60、70年代的“上一代”,新世代特指生于80、90、00年代的中國人)、網絡購物構成了驅動中國消費的新三駕馬車。這三股新興力量蓄勢待發,正準備重塑中國市場。
先行者優勢不再,人們通常所言的“先行者優勢”很可能轉化為“先行者劣勢”。這是因為,未來中國消費的核心主力是年輕一代,而很多先行企業的核心用戶卻停留在上一代消費者,他們并不了解新世代的消費習慣與偏好,導致產品、服務無法取悅年輕一代。
從產品時代到服務、體驗時代,消費的本質已發生變化,過去的制勝策略已顯得過時,更富裕、更年輕一代以及網絡購物將促使企業在未來將注意力轉向多樣化的產品類型、品牌戰略及零售渠道的完善。
對企業而言,戰略性地選擇目標消費者的重要性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企業若不幸錯誤選擇了消費階層、在錯誤的品類競爭或在線上渠道影響力不足,那么將面臨極其緩慢的增長。
隨著中國經濟與消費市場進入一個更重要的轉型期,任何企業在未來5年的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笑到最后的將是那些順應變化、推進穩健戰略并堅持到底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