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好像只有明星才有粉絲,所以不管明星做什么都有人買賬,至少有了一個基礎的粘性極強的消費群體。后來各種領域的人都拐上了“走紅”這條不歸路,想考粉絲發財,說著說著就成了“粉絲經濟”,而營銷行業也順路開辟了“粉絲營銷”。
如今,粉絲的定義早已不僅僅局限于追星的人,而可以是任何一個興趣、事物、話題的參與者。粉絲的信念、對興趣的熱愛和執著,促使粉絲人群擁有強大的行動力和購買力,形成能量巨大的粉絲生產力,并且影響著文化、公益、消費等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可以斷言,粉絲經濟就是購買力。蘋果、小米等企業在粉絲的經營中獲得了銷量和市值的瘋狂增長,如今,誰都模仿著先行者想要來點粉絲經濟。
對于這種看似好使卻畫像模糊的生產力,如何才能獲得粉絲營銷效益,怎樣才是可執行的優良計策呢?專注于網絡公關多年的友諾公關有自己讀到的見解。
粉絲營銷,就是利用粉絲的偶像迷戀,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推廣產品。粉絲營銷有著覆蓋面廣、操作簡單、互動性強、信息量大、針對性強、低成本等一系列優勢,近年來廣受歡迎。為了獲得“粉絲”,商家企業各顯神通,手段五花八門。友諾公關總經理陳蘭介紹,比較簡單的方式是“吸粉”,微博、微信“漲粉”主要靠優質內容吸引粉絲加關注、轉發以及線上線下的活動,通過二次傳播擴大關注度。另一個迅速增加粉絲的辦法是搞活動。友諾公關為不少企業在微博上做了“加粉、轉發贈送購物卡”的活動,這種送禮招來的粉絲叫“禮品粉”。明星要漲粉則大部分都靠經紀人或團隊,定期跟粉絲進行一些相對密切的互動,包括見面會、送簽名、送專輯等。這些是實打實的辦法。“水”一點的就是“買粉”,比如商家對“粉絲”營銷人員定了考核指標,這些人到了期限“粉絲”量不夠,就會用錢去買。不過,買到的大多被稱為“僵尸粉”,商家從用戶活躍度可以分辨出來。

友諾公關的業務基本上是在線上完成,對于粉絲營銷中的品牌,陳蘭認為對營銷者來說,需要將粉絲分層級。一般“粉絲”是有忠誠度的客戶;往上一層是“腦殘粉”,即盲目的崇拜者;再往上是“死忠粉”,能理解品牌的精神和價值觀,這些人才是內容的創造者。不過,現在的粉絲忠誠度跟過去也不一樣。“過去的忠誠度是說客戶會重復購買你的產品,而現在我們要找的‘粉絲’是:第一,他會重復購買你的產品;第二,他愿意把體驗產品后的感受通過社交媒體分享。
陳蘭以服裝品牌為例說明:“一個品牌首先要有自己的個性,要有定位,比如說是走小眾路線、非常個性化的女裝。然后讓用戶參與到產品制造和內容制造過程中。比如鼓勵顧客買下服裝后自拍,把照片放到網上。對其他顧客來說,這很有親切感。”接著是進一步分享,比如有顧客表示衣服面料很好,或者能夠遮住小肚子,商家就會把這些體驗傳播出去,影響更多人。陳蘭表示,如果要讓粉絲經濟的持久有效,每一個有心的品牌都要有“死忠粉”。
對這種營銷,批評的聲音也不少,有人說這些都是在過度宣傳、玩噱頭,陳蘭認為這個說法不客觀。粉絲營銷的實質是以人際傳播的方式,利用網絡工具傳播品牌。這個過程中,“第一是用戶體驗,第二是產品口碑。未來誰能更多地把用戶體驗做好,就一定會擁有更好的口碑。過去的營銷是品牌影響客戶,未來的營銷是客戶影響客戶。”在她看來,粉絲間交流靠的是信任。比如微信朋友圈,加了關注的人之間是有信任感存在的。熟人說的話、分享的東西,你會比較認可。通過這種營銷方式,可以讓企業更重視用戶體驗。因為只有用戶真的覺得你好,才會分享出去。
粉絲經濟對于市場營銷而言,巨大的粉絲群體確實能引發營銷效應,但是輿論的眾多批判也不是全無道理,過于制造噱頭、炒作等方式注定不能長久。延長粉絲經濟的效用時間需要存粗取精,忠實的擁護者和忠實的購買者之間,企業要有清晰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