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軍隊建設史上,張黎極具傳奇色彩:從窮困山村農民的兒子一步步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從一名普通的士兵到杰出的軍事指揮家,從一位優秀的新中國軍隊將領到關注國計民生的全國政協常委。他真實地演繹了一段從士兵到將軍的傳奇神話,在新中國軍隊發展史上留下了文韜武略的歷史英名。
打擊最頑固的冷戰思維和挑釁肇事者,有一劍封喉的高招。———張黎
苦難的童年
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山東省制造了滅絕人寰的“田莊慘案”,包括張黎家鄉在內的方圓數公里成為無人區,為了躲避戰火,張黎父母逃往了異鄉。1943年11月,張黎出生在戰火紛飛異鄉乞討的路上。
抗戰勝利后,張黎隨父母回到青州老家的時候,房子早已被炸成廢墟,只好住在屋框里,睡覺連床被子都沒有,天冷了就把豆葉和枯草拿來御寒,晚上睡在豆葉里,這樣一直持續了好幾年。
張黎說,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臨朐戰役的戰火蔓延至青州南部,他舅舅帶著他為了躲避敵人的炮火跑到野外,舅舅剛剛用草把他埋到大松樹下,國民黨的飛機就俯沖下來了,一排子彈橫掃過來,就掃射在他眼前的地面上,差那么一點就打在他的身上。
雖然張黎的父母都是農民,但是他家有讀書的傳統。過去他家是耕讀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前清的秀才,所以他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在張黎5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用家中僅剩的二斗麥子送他上了私塾。一張破桌子,四個小板凳,四個衣服破舊的毛頭小孩子,一位穿著長袍帶著近視鏡的先生。這就樣,張黎開始了他的啟蒙教育。
該上高等小學(現在的五、六年級)的時候,因為村里沒有,張黎要走12里的山路到另一個大一點的村子里上。即使這樣,也沒有阻擋住張黎求知的腳步。直到上完高小,在私塾背誦的那些書的內容才完全理解。
上完高等小學之后,張黎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學。由于家里貧窮,中學還沒畢業的他聽人說職業學校是公立學校,不用交學費,所以張黎想考職業學校。說來奇怪,那一年很多中學畢業生都沒有考上職業學校,而張黎卻考上了。
人生的磨煉
1958年大躍進,職業學校也跟著躍進,張黎被分到臨朐機械廠當工人。在工廠期間,張黎從來不放過任何看書的機會。
那時提出口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張黎就想,這個口號不對呀,這是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話讓廠長知道了,當時廠里的“右派”指標正好差一個沒有完成,就想把他劃進“右派”。書記愛惜張黎的才華就對廠長說:“不能把他劃入‘右派’里,如果把他劃入‘右派’里,以后寫個材料都找不著人。”廠長回答說:“那也不能為了寫材料而‘右派’的指標完不成呀。”書記又說:“找他核實核實為什么說那樣的話。”廠長找到張黎問他為什么說這個口號不對,張黎說:“這個口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果‘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那不是人們的思想決定了人們的社會存在嗎?”廠長問他這話有出處嗎?他說有,在工會主席辦公室的桌子上放著一本書,書上就有這句,他還在底下用紅鉛筆畫了線。
廠長跑到工會主席那兒看到這書確實有這句話,一想反“右派”不能把馬克思反了,大家也都說算了吧,就沒上報他是“右派”分子。但廠里的議論比較大,書記就讓他躲一躲,有個造紙廠需要人,就把他調到造紙廠了。
就在這個時候,張黎的人生發生了戲劇般地轉折,也正是這戲劇般的轉折,讓張黎從此與軍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過去山鄉人都不愿當兵,認為當兵就要打仗死人。常有從部隊跑回來的,領導為此沒有少受批評。為了減少這一現象,那年當兵的指標下來后,負責征兵的支部書記找到張黎,讓他去當兵以完成指標。張黎從此走上了戎馬生涯,而且這一走就是40多年。
入伍后第一次打靶,張黎打了個及格,受到班長批評,他認真總結經驗,找出了原因,以后打靶都是優秀。那時,班長配備的是蘇式沖鋒槍,這種槍跳動性大,很難掌握。
一次張黎在軍部參加報道員集訓,附近部隊組織一些班長打靶,軍長陳宏到場檢查,各班班長沒有一個打及格的,軍長火了,叫排長打,排長也沒有打好,又叫連長打,連長更不行了,就找老兵打,老兵打得也不好,最后又找來新兵打。在一旁觀摩的新兵張黎被趕鴨子上架,當他拿起槍時,有個團長說,這個新兵拿槍的姿勢就不對,怎么能打好呢。軍長說,你管他姿勢對不對,打上就行。當時是打8發子彈,打3個單發,2個點射,沒想到這8發子彈都粘靶了。張黎很快就當上了副班長。
第二年,張黎奉命和部隊一起調到大西北,從事西北邊防建設。這里白天地面溫度最高時是72度,夜晚氣溫又驟降到零下十幾度,氣候異常嚴酷。由于水源奇缺,每人每天定量一杯水,再加上總吃不上青菜,很多戰士得了夜盲癥,還有的戰士指甲塌陷下去。
1960年代,為了防止當時的蘇修侵犯,張黎奉命攜坦克穿越巴丹吉林沙漠進行實地考察。部隊進入沙漠之前在當地找了一名經驗豐富的向導,直到現在張黎還清楚地記得那個向導叫巴顏格魯。
一天,他們正跋涉在蜿蜒的沙丘上,向導突然跑到連長面前報告說,沙塵暴馬上來了,讓部隊快速轉移到一個避風的地方。他們迅速跟著向導轉移,還沒有停穩,遮天蔽日的黃沙伴隨著狂風轉眼間到了他們跟前,等沙塵暴慢慢過去后,每個戰士身上都是一層厚厚的沙子,鼻子、耳朵、頭發里全是沙子,部隊的兩輛坦克由于躲避不及被深埋在了沙漠里。
在大西北的18年中,張黎踏遍了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的山川河流,還因執行任務出四川、入云南、過瀾滄江、怒江,深入西藏腹地,兩過唐古拉山。后來,張黎先后到團、師、軍區、總部各級機關從事政治和軍事工作,還擔任過軍、師級單位的政委、主任。2000年,張黎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參紀委書記、中央軍委紀委副書記。
在國防問題上十分強硬
2009年6月19日,香港《大公報》刊載有關張黎上將的訪談稱,張黎上將建議中國政府在南海存在爭議的美濟礁建造海軍及空軍設備,并建議中國對南海的“嚴重形勢”作出強烈的反應。
文章引用張黎將軍的話稱,在南沙群島的500個小島中,中國只控制著4個(實際上接近9個),而越南控制著29個,菲律賓及馬來西亞控制著4個或者更多。而且,中國尚未在南沙群島構建石油勘測平臺,而其他國家已對那里進行了大規模的探測。張黎表示為保護中國的利益,中國政府應該施行一個由三步組成的項目:
第一,增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及其他機構所擁有的大型艦船和巡航機的數量,以便更好地執行中國有關南海問題的聲明。張黎特別指出,中國政府應該建造3000噸重的同護衛艦一般大小的艦船,用以完成該項任務;
第二,中國應該在南海部署“三維偵察觀測系統”,因為其當前的這種能力“非常落后”;
第三,中國政府應該增大其對碼頭和機場等“基礎設施”的投資,特別是在美濟礁。張黎強調稱:“美濟礁特別適合用來建造機場及港口,一旦這些設施落成,中國便可以利用它們控制整個南沙群島。”這暗指新建成的機場將擴展人民解放軍殲10及殲- 11戰機的航程。
張黎對國際問題見解獨特,對國內問題分析十分獨到,而對南海問題的強硬態度,更令國人驚服。
除了在南海問題上的強硬表態之外,張黎在國防問題上也十分硬氣。
2013年12月10日《環球時報》刊載了一篇張黎的文章。在文章中,張黎從外援、內生以及內外矛盾交織引發的安全威脅等三方面做了相關分析。他表示,維護國家安全,需要正確的策略、謀略和智慧,并且加大科技創新、國防建設和各方面趕超的力度。同時,要加強不對稱較量策略和辦法的研究,發展戰術運用、技術裝備制敵方面的殺手锏。他在文中稱:要“采取各種措施,團結友好力量,集中打擊最頑固的冷戰思維和挑釁肇事者。”“我們有不少獨特的技術、材料和人才,有一劍封喉的高招。只要重視起來,加快建設進程,將發揮重大的作用。”
(摘自《人民政協報》2009年8月,《環球時報》2013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