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李際均將軍被海外視為堅決主張維護祖國統一的“強硬派”將軍,他曾說過,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不受侵犯是戰略的首要問題,必須以寸土必爭、寸土不讓的態度處之。作為一名軍人,李際均始終不忘職責,盡管他早已從軍界隱退,但軍人的氣質和思想仍未有絲毫改變,熱愛祖國,保衛國家的心仍沒有改變。
誰敵視中國誰就會為自己制造12億個敵人,并將為此付出極高的代價?!铍H均
“軍中秀才”
1934年,李際均出生在哈爾濱,9歲時隨家人遷到長春市。他的父親是一位愛國的私塾先生。李際均的童年飽受父親深厚學養和愛國主義的教育。1950年正在讀高中的李際均毅然投筆從戎,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朝鮮戰場。那時他剛16歲。
在朝鮮戰場,李際均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讀書。無論是在堅守防空洞的時候,還是在沒有任務的情況下,只要一有時間,他就翻開他那隨身帶的《四角號碼辭典》,認真學習,積累知識。在艱難困苦中,他把一本《四角號碼辭典》“通讀”了好幾遍,還記下大量的戰地筆記。在志愿軍中,他有“軍中秀才”的雅號。
1953年,李際均從朝鮮回國,上級領導看他有較好的文化基礎,便將他直接調任某軍司令部參謀。這期間他主要從事戰史研究工作。他對工作十分投入,幾年的研究整理工作使他對解放軍和古今中外的戰史及軍事思想有了深入的了解,為他的軍事生涯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
1965年,李際均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工作。李際均在軍科院一待就是17年,先后擔任研究員、研究處長、研究室主任等職,成為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儒將”。
李際均刻苦的治學精神令所有與他共事的人欽佩。在軍科院,人們看到他經常一個人在辦公室熬夜加班到天亮,匆匆吃過早飯后再回到辦公室。有一次,為了查閱資料,他干脆讓圖書管理員在下班時把他反鎖進書庫里,肚子餓了就用隨身帶的兩個饅頭充饑。即使是在“文革”中他也沒有停止學習和研究,后來人們發現他除了讀書和科研,什么娛樂都沒有,儼然是個“書呆子”。至今他仍不會打牌、不會下棋、不會跳舞,總之凡是“玩”的東西他都不會。
在軍科院的17年里,李際均為了研究戰爭計劃問題,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將近代以來的外國主要戰爭計劃,逐一進行了梳理;把軍事理論與戰爭實踐相結合,從哲學與戰略的高度關注現實、解剖現實,從而提出了大量極富啟發意義和理論價值的見解,誕生了許多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備受關注的軍事戰略專家和軍事歷史學家,受到中央軍委的關注。
1982年,李際均回到闊別10多年的野戰部隊,出任某師師長。同年他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也是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師長中唯一一位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他在1985年當選為中央委員,又在中共13大和14大上連任,直到1997年15大前才從中央委員的位置上卸任。1988年李際均被授予中將軍銜。
1991年李際均升任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并于1998年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在此期間,他親自撰寫了《軍事理論與戰爭實踐》《軍事戰略思維》兩部著作,在國內外發表軍事理論文章數十篇;同時主持編寫了《中國軍事通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等5部著作,在軍內外乃至海內外都產生了較大的反響。
培養“小李際均”
海外之所以將李際均歸為“鷹派”代表,應該與兩件事情有關。
其一,設計并建成了中國首個具有立體作戰能力的集團軍。

1985年,中央軍委決定組建第一支機械化集團軍。李際均被直接從師長職務提拔擔任新改編的集團軍軍長一職,接受了具體組織將野戰軍改編為集團軍的重任,成為全軍矚目的焦點人物。
李際均接受任務后,意識到僅僅把諸兵種“組合”在一起并不能達到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按照科學的理論,合理配置諸兵種,以提高部隊的“合成”作戰水平。這對李際均來說,是一個新的課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近60年的歷史中也沒有先例。為此,李際均和將士們在查閱上千份現代戰爭、合同演習和兵器實驗資料的基礎上組織部隊進行實兵實車演習,獲得了大量數據,為后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各野戰軍陸續改編成集團軍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1986年,李際均帶領該集團軍組織了一次近似實戰難度的合成作戰演習,獲得成功。《解放軍報》將這次演習評為“標志著我陸軍已結束單靠步兵決定勝負的歷史,跨入合成作戰時代”。
第二件事情發生在1997年7月。當時,李際均作為中國軍事戰略專家應邀訪美,在美國陸軍學院的演講中對“中國威脅論”進行了有力的批駁,同時真誠地表達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廣交朋友的美好愿望。
李際均告訴美國同行,中國軍事思想傳統的本質特征就是“求和平、謀統一、重防御”,中華民族基于對自己文明的認識,不可能產生侵略的欲望。數千年來對和平的追求,已融入我們民族的性格之中。而同時,中華民族也是一個珍視統一的民族,無論何時何地,始終保持著對一種統一文明(中華文化)和一個統一國家(中國)的高度認同。無論一個時期內國家如何分裂、民族如何對立,最終的結局仍是在民族和解中產生出新的更大范圍統一的中國。李際均的演講獲得美國同行的熱烈鼓掌。
李際均又說:中華民族還是個注重防御的民族,“誰敵視中國誰就會為自己制造12億個敵人,并將為此付出極高的代價”“合作比敵對好,協商比沖突好,互惠比制裁好,尊重比歧視好,信任比猜疑好。對于我們軍人來說,用酒杯瞄準比用槍炮瞄準好!”
1997年,有著47年軍齡的李際均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的崗位上“隱退”。
李際均退休后,美國國防部長政策辦公室主任馬歇爾曾在一次座談中毫不掩飾地表示:“這對美國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對美國太強硬了。”羅援反問馬歇爾:“你想不想知道他現在在干什么?”馬歇爾十分好奇,追問道:“退休了還能干什么?”“他現在在帶博士生,又培養了好多‘小李際均’?!绷_援話音剛落,馬歇爾臉上露出無奈:“???那這對我們來說又是壞事了?!?/p>
維護祖國統一的“強硬派”將軍
一直以來,李際均將軍被海外視為堅決主張維護祖國統一的“強硬派”將軍。
1997年6月26日,在香港回歸祖國的前夕,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題為《祖國統一高于一切》的署名文章,在海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他寫道:“謀求國家的獨立與統一,是中華民族高于一切的社會心理、道德觀念、民族精神和社會價值的判斷標準,是中華文明的最高體現和理想追求?!薄安徽撌钦l企圖分裂祖國,都是對中華民族的背叛。中國歷史上凡是挾洋人以自重,認賊作父,包藏禍心的獨夫民賊都是沒有好下場的?!?/p>
作為一名戰略家,他明確指出,戰略思維所要尋求的就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國家利益是戰略的出發點與歸宿。從戰略的立場看,國家和民族利益永遠是至高無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這是戰略研究必備的思想境界。缺乏這個前提,或者這個情結不濃重,就根本談不上研究戰略問題。因此,維護國家利益是戰略的最高準則和神圣職責。而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不受侵犯又是戰略的首要問題,必須以寸土必爭、寸土不讓的態度處之。
他建議中國高層在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問題上,既要避免被戰略誤導而陷入惡性軍備競賽,又必須抓緊發展自己必備的高技術武器設備,還要創造出以等效威懾手段為后盾的不對稱作戰理論與戰法,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作為一名軍人,李際均始終不忘自己的職責,盡管他早已從軍界隱退,但軍人的氣質和思想仍未有絲毫改變,熱愛祖國,保衛國家的心仍沒有改變?!皯鹇运季S論”就是這位將軍對他行為的最好注解。
李際均在美國陸軍學院發表演講時,最后有一位美軍女上校提問:軍人的信念是什么?
“忠誠于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精通軍事指揮藝術,具有勇敢和獻身精神?!?/p>
李際均的聲音是那么鏗鏘有力。
(摘自《晚晴》2012年11期,若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