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忠將軍一直敢于發聲,對國際上的一些軍事形勢曾有精準的預測,有時候也像可愛的老頑童一樣,把引發爭議的觀點拋出,如“霧霾可以防御激光武器”、“黃海海帶繩會阻止美國核潛艇”等。也正是由于他多次語出驚人,被軍迷們善意地調侃為“戰略忽悠局”局長。
如果中日開戰,我國30分鐘就可以取勝!———張召忠
小時候家里窮卻堅持讀書
1952年,張召忠出生于農村家庭,從小在河北鹽山長大,那是一片低產或不產作物的鹽咸地,至今仍是國家級貧困縣。少年的他在這個沒有電燈的村子里,上完小學、中學。
張召忠的父親張耀華是一名土改干部,曾幾次被評為河北省的勞動模范,他沒有能力給兒子溫飽生活,卻為他的成長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路,你自己走吧!”這是父親對他說過的話,至今他依然難忘。他說,“父親一輩子沒有說過一句花言巧語,他那種樸實無華的作風給了我非常大的精神力量。吃苦耐勞,是父親遺傳給我的珍貴品質,許多在別人看來苦的東西,對我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童年時期的張召忠,吃不飽穿不暖,卻喜歡翱翔于書海里,尋找精神糧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十幾歲的張召忠便能熟讀《毛澤東選集》四卷,至于《毛主席語錄》和《老三篇》,更能倒背如流。不知不覺中,黨和組織的概念開始在少年召忠的內心萌芽。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他就開始給《中國少年報》寫稿子,除此之外,還寫了一篇十萬字的小說。到初中的時候他迷上了寫散文、詩歌,這個愛好一直持續到上大學。在北京大學念書的時候,他竟然給同學們開培訓班教授“如何寫出一篇好詩歌”。
談起這段往事時,張召忠說,“那個時候給我奠定的基礎非常重要。對我的思維和寫作,奠定了非常好的文化基礎。尤其是培養了我個人的浪漫主義精神。一個人談話做事很有激情,想象力很豐富,這些都是跟文學功底有關系。”
念高中期間,張召忠老家附近有一所工農兵大學,后來他就在這所大學的機械電子系(也叫機電中專)學習。從文走向理,他的專長就轉向了理工科(電子、無線電、機械制圖)。
入伍時當炊事員還養過豬
1970年,張召忠入伍,他當上了“蹲在山溝里的海軍”。在兵團里,憑借著堅實理工科的知識基礎,一切得心應手,當他小有名氣的時候,卻希望自己的思想更好,于是決定改造自己。他突發奇想,剃了一個大光頭,然后向領導請求到最苦的地方鍛煉鍛煉。領導欽佩眼前的小光頭兵有如此高的覺悟,于是,年輕氣盛的張召忠得到允許,便開始了歷時半年的炊事員生活,之后養了好幾個月的豬,同時還在部隊上承包了好幾畝地來種。白天干活,晚上九點就要關燈睡覺了,可張召忠嫌學習時間不夠,關燈后他就窩在被窩里,偷偷地看導彈專業的相關書籍。
部隊里的領導對他的表現甚為贊賞,推薦他入黨。當時的張召忠對黨和領導滿懷感激,可覺得個人能力還不夠,還不配加入優秀的共產黨,他謙虛地回應:“我表現還差著呢。”入黨推遲了一年,接下來,他又通過團里的選拔,獲得去工程兵大學學習核潛艇專業的機會。結果卻戲劇般地被北大招生的人帶走了,糊里糊涂地被安排到北大東語系,學習阿拉伯語。當時招生的人說:“這個人才長得那么精神,干嗎去學核潛艇啊,應該讓他去當翻譯。我們北京大學全國就招15個學生,這個學生我們要定了。”
“革命戰士是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一直以來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的張召忠堅守這句話,對黨的忠誠說是至死不渝也不為過。
膽子大校醫室里動手術
1974年10月,張召忠以“工農兵學員”身份走進北大校門,直到這個時候,張召忠才第一次聽說世界上還有這種語言———阿拉伯語。學習初期,張召忠極不適應。他苦惱了,“科學技術主要是理解原理,靈活運用,外語則是死記硬背。你有天大的理解本領和創造潛質也離不開一句一句把外語讀下來、背下來,這需要千百次的重復再重復。”
最讓張召忠頭痛的是那些顫音,無論費多大勁,音就是發不準確。后來老師告訴他,“是你的舌根硬,要想發好音,必須下決心動舌根切割手術。”
當時的張召忠上不起大醫院,跑去學校校醫室里問,“你這能做舌根切割手術嗎?”校醫愣了一下,搖頭說,“我這小小校醫室,哪敢動這樣復雜的手術。”可他堅持說:“就幫我做吧。一剪刀下去,有多復雜呀。”
動手術那天,班里的同學都焦急地擠在校醫室外等待。幸好上天不負有心人,張召忠傷口漸漸好轉,最后他的顫音發得既標準又流利,口語成績直線上升。隨后,張召忠為學好阿拉伯語勇敢上手術臺一事,迅速地在北大校園傳開,成為傳奇故事。
在北大,張召忠有著優異的成績,還當上了班長和黨支部書記。1976年毛澤東去世,有人要給江青寫信,代表北大師生向江青效忠。有關組織找了三個人布置任務,其中就有張召忠。他當機立斷,大膽反抗,斥聲道:“我說我不會寫這些東西。溜須拍馬的事我不愛干!”

他喜歡走自己的特色道路
大學畢業后,張召忠回到部隊,擔任政治部干事。一年后,他被中國建筑公司借調到伊拉克當翻譯。兩年后,兩伊戰爭爆發,這是他第一次親歷戰爭。“兩伊戰爭對我影響很大。我當時對戰爭一無所知,什么時候會轟炸,戰爭會打到哪里,完全摸不著頭腦,作為一名軍人,這是很羞恥的事。回國后,我就不搞翻譯了。我堅持還是要搞科研,有點科技救國的意思。”
1991年年初,海灣局勢驟然緊張,當時身為海軍研究員的張召忠,在山雨欲來之時,就發表了一系列局勢觀察文章,當事后戰爭來臨時,他的很多分析和預判得到印證,這讓他在海軍內部引起轟動。
1992年,央視一套《軍事天地》制作系列節目《三十六計古今談》,原書作者和另一位學者經過試鏡,都沒有通過。而張召忠因為發表文學作品而在軍中小有名氣,被確定為節目嘉賓主講。
1998年,張召忠被調入國防大學擔任教學,這年的12月,美軍發動了對伊拉克的空襲,代號“沙漠之狐”。因為幾年前關于海灣戰爭的分析而爆得大名的張召忠,再次被央視邀請,參與特別節目的錄制,水均益等人作為戰地記者,深入伊拉克,張召忠作為專家,在后方演播室連線報道,分析點評局勢。有媒體說,這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次精彩的有關戰爭的電視直播”。
次年開春,北約與南聯盟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央視計劃再做一次戰爭直播,張召忠第一個接到邀請,并愿意隨時待命參與直播。連續的幾天空襲后,到了5月8日,北約部隊的導彈炸毀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多人死傷,瞬間引爆了中國國內的憤怒,大批愛國青年上街游行示威。那是民族主義熱情空前高漲的時期。一直關注戰局的張召忠適時在《北京青年報》發表文章,其中一篇題為《戳穿誤炸謊言》,他在文章里措辭嚴厲地說,這并非誤炸。
中國政府恰好嚴正聲明,嚴厲譴責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野蠻暴行。與國家聲音保持一致,又與民間情緒一脈相承,這位當時的上校、國防大學科技教研室主任,一夜成名。張召忠少將一直敢于發聲,對國際上的一些軍事熱點,曾有精準的預測,也不時會有引發爭議的觀點拋出,如“霧霾可以防御激光武器”、“黃海海帶繩會阻止美國核潛艇”等。
對于別人的批評也會反思,但張召忠不會回應,“沒那個時間”。
張召忠說:“作為一個共和國的將軍,我整天說,你們放心好啦,我們跟美國不會打仗,跟日本不會打仗,我們沒有威脅,我們整天都是和平的,我們可以縮減軍費,削減軍備,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一心一意搞經濟就可以了。你們覺得這樣安全嗎?軍人是一個職業行為,必須考慮戰爭。軍人認為維持和平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好戰爭準備,什么時候遭受侵略了,就說明你的戰爭準備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做好了,就不會打仗。”
“你如果把我的著作看完了,你就會發現,我絕不是一個整天嚷嚷戰爭的戰爭狂人。其實我很少說強硬的話,過頭的話,我是非常理性的。”
(摘自《晚晴》2015年第8期,《贏未來》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