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志清在《中國古典小說導論》中運用了心理分析、道德批評、等方法,從不同于以往文學研究的角度,重新發現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價值。他消除了觀念理性與情感經驗的表層對立,是西方漢學對中國古典小說最為成功的解析之一。
【關鍵詞】: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心理分析;道德批評
一、引言
在近代的文學研究里,尤其是五四之后的一段時間,中國古典傳統小說在學術界并沒有得到太多的贊譽。五四時期,為了區別于在西方影響下創作出的「新小說」,中國古典小說被稱為是「舊小說」,甚至是帶有一些輕蔑意味的「章回小說」,從而強調它們在小說寫法上的傳統與保守,并不值得人們去效仿。而夏志清先生具有國際化的融合視角,他認為「盡管我們清楚地知道中國小說有許多特色,但這些特色唯有通過歷史才能充分了解;而除非我們以西方小說的尺度來考察,我們將無法給予中國小說以完全公正的評價」。[1]因此,他運用心理分析、比較文學以及道德批評等方法,深入研究并探討作品中的意藴,重新發現了中國古典小說的特色與價值。
本文將從夏志清先生的《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入手,以《紅樓夢》為例,探討一下夏志清對于中國古典小說的獨特批評模式。
二、潛意識與《紅樓夢》中的夢境
《紅樓夢》中有一段夢境描寫最為重要也最為人稱道,曹雪芹將寶玉放在了一個極具夢幻性的場景里:在寶玉十來歲的時候,一日在寧國府賈蓉之妻秦可卿的房間里睡午覺,夢見自己進入了太虛幻境,見到了警幻仙子。他先是瀏覽了預示著黛玉、寶釵等命運的判詞,接著在警幻仙子的教導下初嘗云雨之歡,最后在野獸和惡魔的追趕之下驚醒過來。這段夢境描寫不僅表現了賈寶玉的性意識的萌動,最后出現的那條「黑溪」更是佛教中「情欲迷津」的化身。野獸和惡魔驅使人跌入情欲的迷津,而當愛情和對于寶玉周圍許多不幸的人的同情使他陷入那個痛苦的世界時,他便漸漸走向了佛教與道家所宣揚的棄世思想。因此,夏志清先生認為曹雪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心理學家」。[2]
更加能體現夢境中的潛意識的是對黛玉的夢境的描寫。當寶玉奉父命回家到私塾讀書時,襲人與寶釵家的一個婆子來找黛玉聊天,試探她對寶玉的態度。結果,心思細膩敏感的黛玉晚上便做了一個夢:夢中她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要讓她回家嫁給繼母的親戚作續弦。而她喪失了社交的魅力和敏銳的才情,不僅得不到賈母鳳姐等人的保護,就連寶玉也用自殺的極端方式向她證明他的心。這個夢利用潛意識的心理,充分說明了黛玉寄人籬下的不安定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她孤苦無依的傷感和對未來婚事的擔憂。夏志清甚至贊揚曹雪芹對心理意識的挖掘已經「比現代心理學的發現搶先了一步」[3]。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當中說道「夢是對睡眠時心靈所感受到的一切所作的綜合反應,它是包含了心靈的剩余產物以及一些記憶的痕跡。」[4]這確是與中國傳統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觀念不謀而合的。作為一個寄居在親戚家里的孤女,黛玉一定會聯想到如果她的父親仍然活著的話,她也就能重新獲得往日的自豪感與安全感,這個夢就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她的這個愿望。出于對女性心理的準確把握,曹雪芹又讓黛玉無意識地聯想到她的繼母對她的敵意(襲人的暗示導致她想到自己也會做一個妾),這段描寫稱得上是中國古典小說中關于心理與潛意識描寫的突出代表。
二、道德批評
新批評理論的代表人物René Wellek和Austin Warren認為:「文學史要解決的問題的關鍵在于把歷史過程同某種價值或標準聯系起來,即歷史的過程得由價值來判斷。」[5]夏志清先生在研究中國古典小說時,已經受到利維斯「浸潤并擁抱生命真相」[6]及Wellek與Warren等人的西方理論的影響,強調對人生、人性以及道德等永恒問題的研究。中國的傳統小說中充斥著因果報應與輪回的道德觀,夏志清認為,偉大的作品并不是完全遵從這種傳統的,優秀的小說家不應該滿足于給讀者一個簡單的想象中的賞罰法則,應該將人進退兩難的窘境記載下來:既想縱容自己的七情六欲,同時又想建立一個比較合理的社會秩序;不是在愛情、權力和名譽等永久的幻覺中尋找他的命運,就是把希望寄托在上天或“道”的可能虛幻的永恒中。[7]這一點也許可以用《紅樓夢》的結尾來說明。寶玉在丟士玉佩后,變得瘋瘋傻傻,在一種幾近癡呆的狀態下與寶釵成了婚。數月之后,他重新得到了玉,而他卻要追著將玉還給癩頭和尚,這種行為象征著他即將「大徹大悟」,拋棄世俗與悲天憫人之心。這里便體現出了上文所說的悲劇性的二難窘境:一是知道無法改變現狀,只得默默忍受,對世人空表同情;二是拋棄世俗,尋求自我解脫。這顯然是一場關鍵性的哲學與道德的爭論。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夏志清先生似乎有意在《中國古典小說導論》中為寶釵與襲人正名。在許多傳統評論家眼里,寶釵與襲人都是封建主義道德教育出來的陰謀家,而黛玉與晴雯則是頗具反叛性的突破封建傳統的勇士。但夏志清先生認為,這種帶有偏見的批評反映出了中國人在研究《紅樓夢》時過于感情用事的現象:中國人往往同情弱者,覺得寶玉與黛玉應該擁有一個團圓的大結局,而寶釵則是橫亙在兩人之間的阻隔,其實不然。「寶釵是一個勤于女工的詩人和知識廣博的學者,一個在家中忍受著敵意而在外面遭到嫉妒的調解人和對人忠心的朋友。最后,她還是一個完美的妻子。」[8]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與黛玉同病相憐,早年喪父且未來婚姻由不得自己作主,她與襲人只因阻礙了寶黛的愛情,便背負了「封建走狗」的罵名。
三、結論
夏志清先生憑借其深厚的英美文學基礎,突破了單一文化眼光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為中國古典小說的批評提供了一種新的視界。他消除了觀念理性與情感經驗的表層對立,運用西方理論分析中國傳統文學,在中西比較的視野下進行細讀批評,從而讓中國古典小說的價值得以被重新審視。
注釋:
[1]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頁6。
[2]同1,頁296。
[3]同1,頁308。
[4]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頁35。
[5][美]René Wellek、Austin Warren:《文學理論》,劉象愚譯,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頁7。
[6][英]F.R 利維斯:《偉大的傳統》,袁偉譯,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頁4。
[7]同1,頁31。
[8]同1,頁323。
參考文獻:
[1]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M].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
[2]弗洛伊德.夢的解析[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
[3][美]René Wellek、Austin Warren.文學理論[M].劉象愚譯,北京三聯書店,1984.
[4][英]F.R 利維斯.偉大的傳統[M].袁偉譯.上海三聯書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