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泰國長篇小說《四朝代》是由泰國當代著名政治家兼文學作家克立·巴莫完成的一部堪稱泰國近代社會五十余年歷史發(fā)展的百科全書和泰國文學殿堂中的《紅樓夢》巨作。國內讀者了解外國文學的大多是通過譯者的譯作而認識的,譯者在原作者和讀者之間搭起了橋梁,每位譯者在翻譯技巧和策略上的不同,這就使得整篇文章的譯作風格都會有所差距,翻譯過程中譯者的選擇與順應,是譯作效果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四朝代;中譯本;譯者;翻譯策略
一、兩部中譯本概述
泰國長篇小說《四朝代》主要通過描述一位貴族女子帕洛伊的一生,展現(xiàn)了曼谷五世至八世王時期的泰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變化,描繪了泰國宮廷禮儀、風土人情和社會狀況。在泰國文學界影響深遠,同時在國外也受到重視,已經有英文、日文和中文等譯本不斷涌現(xiàn),在中國該小說也在前后一年的時間內由國內譯者翻譯出來,打開了國人們認識泰國文學作品的一扇窗戶,讓更多的讀者能了解到泰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
中文譯本共有兩個版本,第一個譯本是由謙光(路丕中與王文平的筆名)譯的,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一九八四年出版,一九九二年再版;另外一個譯本是由房英和高樹榕合譯的,由上海譯文出版社于一九八五年出版,一九九四年再版的。兩個譯本出版前后只相差一年的時間,同原作相結合起來,兩部中文譯本都很值得閱讀,每位譯者所采取的翻譯策略和技巧都有所不同,面對某些泰國文化類的詞匯以及特定語氣的地方,譯者舍取有度,采取恰到好處的譯法來處理。但由于譯者所處的文化立場和背景的不同,使得譯者本身對泰國文化和中國文化認識和理解也有所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譯作中某些專有詞匯翻譯上的異同。總的來說,兩部中譯本的譯者對原文有采取直譯和意譯的地方,面對可譯與不可譯的地方譯者們都秉持了以傳遞原作精神為首要原則,譯出了不同風格的優(yōu)秀譯作。
二、譯者采取的翻譯技巧和策略的比較
(一)詞匯方面
下面主要舉例指出兩部中譯本中譯者對人名和人稱代詞以及專有名詞詞匯的翻譯異同。下文謙光譯的版本將以謙譯二字代替,房英、高樹榕譯的版本將以房譯二字代替。
(1)關于原文中提到的主要人物姓名有???? "?????? "??? "?????????? "??????? "?????? "???????? "?????????等,兩個譯本譯者的翻譯分別為:謙譯版:珀怡、坤琴、嫚彩、昭坤、坤雯、儂琵、頗魄、長公主;房譯版:帕洛伊、翠伊、媽媽、爸爸、嫵恩、帕姆、匹特、貴妃。 泰國人名的翻譯一般是按照音譯來的,但選字的過程中要多加斟酌,不能隨手而譯,有些時候也可按照字面意思采取意譯的方法來譯。對比可看出兩個中譯本的譯者都根據自己的理解采取了音譯的方法,謙光譯的某些是按照泰國人物尊稱文化來意譯的,取舍有當,讀起來更貼近泰國本土文化氣息。
(2)關于人稱代詞和其他名詞
文中“????????”(P287)一詞是泰語中宮女對主人的自稱,是泰國時代尊卑貴賤之分在用詞上的體現(xiàn),謙光譯為“奴婢”,更多地符合了中國人的習慣,房英譯為“奴”是由于‘nu’一詞在泰語里的意思是青年女子對長輩的自稱,所以貼近泰國生活語氣,但是針對中文讀者而言,這里譯為“奴婢”一詞可能更為容易理解。“?????????????????”(P9)一詞謙光譯為“過家家”,運用了意譯的翻譯策略,房英譯為“煮飯、燒湯”,運用直譯技巧,讀起來顯得生硬了些。
(二)語句、語氣方面
(1)原句:“???? "??????????????”(P8)
謙譯:“珀怡,你手里拿的什么?”(語氣顯得太強硬,不符合原意) (P12)
房譯:“帕洛伊,那包的是什么,孩子?”(語氣更能體現(xiàn)母親對孩子的委婉溫柔,這里也更符合原意) (P12)
(2)原句:“????????????????????”(P9)
謙譯:“一向是由母親專管”(P13)(更符合原意)
房譯:“而且卷了很多很多”(P12)(這里屬于錯譯現(xiàn)象)
對照原文,兩部中譯本中還有很多翻譯不同的地方,閱讀了泰國原版小說和兩部中譯本后可感受出謙光的譯本讀起來整個畫面很樸實,注重前后譯文邏輯關系,在語序和分段上注重全局觀。閱讀房英和高樹榕的譯本后會發(fā)現(xiàn)譯文增譯現(xiàn)象很多,直譯痕跡略顯明顯,還有的地方會把名字露譯,會加入太多自己感情色彩的文字描述,然而房英、高樹榕的整個譯本也有很出色的地方,如在文中對話的語氣會更貼近原意,也很值得一讀。
三、結語
把原文和兩部中譯本對照起來分析可看出,就人名、人稱代詞和某些專有名詞、語句連貫性、語氣、文化 意義邏輯關系以及某些涉及泰國傳統(tǒng)風俗的詞匯互譯等細節(jié)方面來看,兩個譯本譯者處理的方法都不同,謙光譯的版本譯文更忠實于原文,語句很樸實冷靜;房英、高樹榕的譯本整個風格和語氣不同于謙光的譯本,增譯和露譯刪減現(xiàn)象比較多,有的地方譯者會自己加入太多刻畫人物內心描述的詞匯,讀起來是很順,也很有畫面感,但存在些許的不足之處。早在18世紀中期時約翰·德萊頓曾說過“譯者是原作者的奴隸”這樣一句話,就是要譯者徹底的為原作者服務,要使譯文忠實于原文,不能加入太多譯者的想法和文采,翻譯需要做到字字斟酌后下筆。譯者作為溝通原作和譯作的主要媒介,在異文化和自己文化之間應以持平等的目光,了解了異文化后應盡最大的努力去傳遞原作思想,使讀者能更好的接受譯本。
總的來說,泰國長篇小說《四朝代》兩個中譯本譯者在翻譯技巧和策略上都各有取舍,很好地將原作表達的思想傳達出來,兩部譯作都很值得一讀。雖然在世人眼里,泰國文學并不像西方文學界一樣影響巨大,它的格局確實有限,但是真正深入研究泰國文學后會發(fā)現(xiàn)其實是很值得交流學習和探討的,尤其近現(xiàn)代很多泰國作品都獲得了“東盟文學獎”,泰國文學作品在東南亞大陸上璀璨綻放。目前中國國內對泰國文學作品的翻譯譯本并不是很豐富,早期的這兩部中譯本《四朝代》也為國內讀者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泰國文學打開了一扇窗戶,也為促進中泰文學交流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1][泰]克立·巴莫著,謙光譯,四朝代[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2][泰]克立·巴莫著,高樹榕、房英譯,四朝代[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3]孫藝風著,視角 闡釋 文化——文學翻譯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