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曲是肖邦自己創新的一種鋼琴獨奏體裁,它具有沖淡平和,寂靜幽瀾的特點,輕緩中偶爾透著那么一點點沉思。曾幾何時,偏愛肖邦夜曲的我經常彈奏肖邦夜曲,然而不過是葉公好龍,不能得其精髓,直到有位老師指導了我一番,他說觸鍵及踏板是肖邦夜曲的靈魂,經過他一番指點,我醍醐灌頂,遂意識到了解肖邦夜曲觸鍵踏板的重要性。許多和我一樣喜歡肖邦夜曲的同學面臨同樣的方向問題,然而要想獲得好的音色,觸鍵踏板在任何一首曲子中都是重中之重,所以此篇論文旨在大家了解此曲中觸鍵及踏板。
【關鍵詞】:肖邦;夜曲;觸鍵;踏板
肖邦降E大調夜曲中的觸鍵問題
之所以要談談這首夜曲中的觸鍵問題,是因為有許多同學在彈奏肖邦夜曲時,無法把握好這首曲子的整體意境,僅僅按照自己彈奏練習曲時的理解來演奏肖邦,自然會出現很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核心,大都來自于這首曲子的觸鍵問題。所以談談這首曲子的觸鍵問題,成為了解決這首曲子彈奏問題的首要矛盾對象。
一.夜曲觸鍵中的速度變化
在大多鋼琴教學中,我們大多被灌輸在彈奏曲譜時一定要忠于原譜,忠于原譜的一切要求,但我也聽說,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雖然忠于原譜很重要,但我認為在原譜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理解,才能賦予作品另外一個靈魂,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掘原譜的生命力。所以在彈奏這首夜曲時,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改變,有時候是很棒的一種選擇。樂曲雖然是Andante(行板),但中間有許多的發揮空間。
第一個SI音,按照原譜的速度Andante(行板)進入,給人的感覺就是如在田園間行走,輕快,愉悅,而后這首曲子整體給人的感覺在此定格,不再有變化,這個世界的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一直在變,音樂速度如果沒有了變化那么他就像是讀譜機器一般,生硬,死板。這個生硬死板的感覺是相較于這首曲子整體速度而言的。第二個sol音與第一個si音連接后,速度的改變通常會帶給我們不同的聽覺判斷。一般來說,快速的連接會給我們急切,熱望類的情緒感受,慢速的連接會給我們寂靜,幽瀾的情緒體驗。而這首曲子,肖邦要表達的是第二種情緒。所以整個曲子的速度應該在界定在稍慢于Andante的區間。至于后面連音部分的快速,我們應該因地制宜,加快點速度,來體現那個部分的情緒表達。由于篇幅限制,而后的一些譜例無法完全表述出來。但是后面的一些部分是要求我們盡量加快一些速度,但是還是保持最大速度不超過Andante的。所以,我認為這首肖邦夜曲,我們要讓他的速度區間保持在Andante以下。
二. 弧度把握
這個弧度是相較于鍵盤的,手指與鍵盤所形成的垂直夾角,這個角度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來闡述彈奏這首曲子的弧度問題。當我首次彈奏這首曲子時,我是采用老師一直教我的方法來處理這個弧度問題的,那就是手指微曲,成握雞蛋狀,每次彈奏都是遵循這個方法,而且在參考鋼琴演奏家的彈奏,也是如此。但大多數的,并不代表就是確定的,無疑的,必須如此的。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學會了另外一種觸鍵方式,也是和其他老師所教完全不同的弧度模式,那就是手指與鍵盤的弧度幾乎為零,手掌幾乎平鋪到鍵盤上,這樣做的好處,很大程度上是為手指修長且有力的人士所設計的。這樣做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觸鍵后力道的整體過大,讓曲子聽起來更加柔和也便于在高音出音量的爆發。例如演奏家霍洛維茨,此人手指修長,手長超過鍵盤的長度,彈奏樂曲時如果保持握雞蛋狀彈琴,如果成放松狀態彈琴,手指的壓力是很大的,彈奏這首曲子時,很難表達出曲子內涵,這種狀態下必須由臂力支持來抵消過大的重力,所以霍洛維茨大師采取這種方式觸鍵,是符合對曲子要求的。所以,這首夜曲中的弧度接觸方式是多元的,如何能表達出肖邦夜曲的意境,采取最佳狀態的弧度進入,才是很好的弧度選擇。
三. 力度強弱機制
肖邦夜曲中觸鍵的力度是綜合發力的結果,當保持了基本的彈奏姿勢后,從腰間到大臂至小臂與手腕,保持一種放松但又不乏力道的狀態,右手的力度,特別是高音時的力度是要觸鍵到底的,要隨著音符的躍動,保持濃淡相宜,音量平穩適中稍有起伏的感覺,但又要凸顯重點語句的表達內涵的把握。特別要注意表情記號下的右手音符處理。左手通常力度是要比右手弱的,左手音符基本是華爾茲的三拍子,所以要在輕佻與速度中保持較低的音量控制來表現樂曲意境中的恬靜,幽美表達。大多數初學者彈奏這首曲子時,不會把握左右手力度的分配,有的孩子受彈奏其他曲目的影響,始終保持左右手的力度相同或者左手強調節奏音量使左手音量整體高于右手,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力度的大小總是受整體表達效果影響的,音效的和諧讓左右手的音量調整顯得很重要,在演奏會中,整體力度要偏大,但還是要保持上面提到的比例關系問題,為了現場的彈奏效果是必須這么做。如果在普通朋友聚會彈奏這種曲目,音量的考慮就是另外一種了,保持音量的整體變小,而更加能夠讓樂曲顯得和諧動聽,所以力度大小的選擇需要視情況而定。整體音效影響力度大小,比例大小是不變的。力度的把握,在肖邦夜曲中是很重要的。
四. "高度問題
眾所周知,手指的高度決定音效的很多屬性,由物理定律可以看出,當手指的高度越高,手指的重力勢能就越大,當手指落下時,手指所獲動能是越大,這能造成手指獲得更大的觸鍵力度,獲得更大的單音或群音響度。手指的高度越低,手指獲得的動能越小,音響效果越小。在這首夜曲中,大量前倚音,重音,顫音,在這種有表情記號,或者是演奏要求處,我們應該酌情處理。如前倚音,顫音處,
曲中出現了好幾個類似的段落,此處,我們就應該降低我們的觸鍵高度,增加我們手指的頻率,從而彈好這個段落的音符。此處的音效如春風拂面,有些許的興奮,又有些許的憂傷。此處高度,定要低處理,類似的其他高度問題,當樂曲進入到了高潮,我們需要獲得更大的音量效果,所以在最后高潮部分。
我們要盡量增加我們的觸鍵的高度,來達到更大的音響效果,這個部分像是微風吹過竹林,來到海邊,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此處不僅高度要“拔高”力度,速度,等都該盡量的加快,從而達到我們想要的音響效果。論述完這兩處需要特別注意之處后,其他的部分的高度問題更趨向平穩,讓手指處在最舒服的高度即可。跟隨樂曲的靈動,處理好其他部分的問題,是最佳的選擇。
五. 角度控制
夜曲中觸鍵的角度指手指與琴鍵所形成的平面夾角。當我們彈奏這首曲子時,手指不能和琴鍵形成的夾角太大,如果形成的夾角過大,不僅造成我們彈奏的姿勢極度難看,更加影響彈奏的音效,在鋼琴教學中,有的孩子在初次彈奏這個曲目時,由于沒有良好的基礎訓練,手掌和手指歪歪扭扭,不僅造成觸鍵的力度不夠均勻,更造成整體力度比例不和諧。我們在彈奏時,一定要保持良好的角度,這樣我們彈奏出的音色好。保持良好的角度這個問題,并不是死板的,一成不變的,我們要根據樂曲的走向,保持角度的不斷變化,就像第一句中,
由于指法要求,二指和五指觸鍵,這就會造成觸鍵的角度會稍微變大,而以后的演奏部分,大都比較均勻分布,不會超過90度,所以,保持良好的角度,才能保持良好的手型和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