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財富急劇增長,國民人均收入提高,快速步入消費社會,帶來很多負面問題。其中以輕工業服裝產業發展帶來的問題為例來說明設計道德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過度消費;環境代價;人的物化
一.營銷狂潮下的過度消費
中國經濟的大幅度增長,產品種類的多樣化,銷售渠道也開始多維度,其中“生產的社會已經被消費的社會取代”的表現就是步入網絡時代后,消費客體開始變化,網上購物開始走入人生活的時候,我們的購買模式開始從單純的線上開始轉換到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網絡購物物以產品信息量豐富,采購成本低,便利性,競爭性定價等優點,現在也逐漸成為人們購物中的一個重要選擇,也成為一個催生過渡消費的一個重要原因。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11月11號,以天貓、京東為代表的大型電子商務網站一般會利用這一天來進行一些大規模的打折促銷活動,以提高銷售額度。成為中國互聯網最大規模的商業活動,光棍節的重要性因為聯系到購物節而更受人們關注。天貓雙11購物狂歡節從過往的幾年中已經被人所熟知,1111購物狂歡節已經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消費節日之一。2015年雙11全網總交易額在11日6時就達到505.12億元,并持續增長,截至24時,全網總交易額高達1229.37億元,線上造節的吸金速度和能力十分驚人;同時,雙11的海外市場也異常火爆,僅天貓在第一小時的交易時間中,就有199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參與。2015年雙11當日截至6時,全網包裹數就達2.5億個,截至24時,全網包裹數高達6.78億個,相比2014年雙十一(4.09億),同比增長65.77%,數量驚人。其中銷售額度的大幅度增長,主要歸功于商家與電商平臺的大肆宣傳,購物節的宣傳在兩個月前就開始,在九月份開始預熱,十月份開始占據所有的媒體平臺,其中包括手機門戶推送,網絡視頻廣告,網頁廣告,社交互動媒體,電視廣告甚至局還有傳統的紙媒。占據了所有的視野。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消費者開始被灌輸,如果不進行消費就是脫離了社會,你有些脫節。這個是典型的廣告中的他者欲望,無動機的強制驅動。正如鮑德里亞所說;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我們根據他們的節奏和不斷替代的現實而生活著。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夠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下來的是物,是經久不衰的工具或者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產生完善與消亡的確實我們自己。我們在廣告的慫恿下,購買我們并不需要的東西,因為“受到物的包圍”而越來越成為一種”官能性“的人。受物的趨勢,在購買便利,價格低廉的網絡時代我們的購物欲望被擴大到無極限。現在購買行為的驅動已經不再需求引導,而是生產引導,樣式的變化,產品的換代,功能的增加都成為一個產品新的消費增長點。在如今商家引導的消費觀念中,”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使用價值)——人們總是把物(從廣義的角度)用來當作能夠突出你的符號,購買商品現在主要不是為了使用,而是一種符號性的凸狀炫示。購買的盲從,和非理性在電商平臺上被放大。
二 快時尚產業的劣質化與環境保護
服裝產業是最能體現目前消費社會現狀的產業。也是電子商務平臺推廣的最大受益者,目前服裝產業中的主流是快時尚產業。快時尚服裝指的是服飾始終追隨當季潮流,新品到店的速度奇快,櫥窗陳列的變換頻率更是一周兩次。速度快、超高頻率的更新的快時尚,永遠追隨潮流的特點,則讓追求時髦的人趨之若鶩,扎堆采購。但是因為產品更新速度過快,為了提升客戶的購買欲望,就降低成本,價格非常低廉。快時尚品牌的產品上市周期非常短,產品質量難以控制,產品粗制濫造,毫不諱言地說,絕大部分的“快時尚”貨品都是垃圾,而且快時尚品牌是在有意識地制造這種垃圾。因為一件衣服一旦太經典太耐穿,也就意味著它更新換代的速度會被降低。生產的服裝,并不根據其使用價值或者其可能的使用時間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根據其死亡,因為產品的死亡加速,必然引起商品價格上漲的加速,生產物品反倒是為了它的早日死亡。在今天的生產中,由資本家人為創序和制造出來的“技術缺陷”和故意的技術破壞是代替生產的根本辦法,服裝的不耐用并非是一定是質量問題,而是推進消費的一種手段。
當絕大部分人認為全球化可以讓更多的人以低廉的價格享受更好的品質的時候,其實全球化已經在各個方面演化成了一場價格戰。你的資源比我便宜我就要比你更便宜,為了節約成本,第三世界國家的“血汗工廠”和“黑童工”就成為了犧牲品。而且無論如何壓榨,成本始終有價,犧牲的就只能是質量了。一個名叫Claudio Montesano Cascasill的攝影師,走進了孟加拉的血汗工廠,拍攝了“黑童工”的生活。發現在孟加拉,一個典型的血汗工廠有15臺縫紉機,沒有緊急出口,消防預案甚至滅火器,孩子們把自己埋在衣服堆中處理刺繡,染色,機器清洗等工作,毫無防護這些孩子全部來自農村,領取著遠低于最低標準的工資,每周工作6天半,從早到晚,夜以繼日就是在這樣的工作環境里,生產了穿在全世界人,也包括你我身上的快時尚商品由于工作量巨大,孩子們全部輟學,吃住都在工廠里,洗澡只能用桶澆涼水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統計,在孟加拉國,有大約一百萬名10至14歲的兒童,在這樣的血汗工廠工作。絕大多數消費者沒有意識到,看起來光鮮亮麗的時裝產業實際上是一個高污染行業,而快時尚的出現讓問題變得更加棘手,一條牛仔褲只賣不到200元人民幣,你是否考慮到了這條牛仔褲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只需看看制造一件衣服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制造纖維要用大量的水,從種植到生產,制造一條牛仔褲需要3000升的水。紡織、染色、運輸以及包裝的過程都產生大量有毒物質,對整個環境系統帶來負面的影響。而在快時尚的影響下,這條牛仔褲也許只穿上幾次就會被人丟到衣櫥深處,換季后被扔進垃圾桶。廣告在鼓勵你“買 買 買”的時候,快時尚服裝公司而對勞工的壓榨、有毒印染化學品的使用、污水的排放與管控、對加工廠周圍環境的影響等等環保人士更關注的問題,卻有意識地避而不談。
三 設計道德推動消費理性回歸
快時尚產業迅猛發展,歸功于設計式樣的迅速翻新,對設計界帶來的危害是設計師不能保證擁有積累設計經驗和設計素養的時間,要完成工作,就只能淪為更會抄襲或者更會“借鑒”的設計機器,快時尚公司頻頻被起訴抄襲,這對于一個行業不是一個良性發展。首先真正推動時裝行業的環保變革的不可能是這些快時尚公司,而應該是廣大消費者。作為設計師應該有意識用良心的設計去引導消費者,而不是去鼓勵人們過度消費,一個真正成熟的工業文化會不自覺地去抵制過度消費,一個文化由無休止地對外擴張轉為有內省的趨勢。引導消費者首先關注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不是被物左右,成為一個物化的人。設計是引導人們惜物,是對消費者最有效直接的教育方式,讓消費者對個人欲望的抑制,讓步,理智,提醒人們去思考,我的生活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東西?我是否真的需要對時尚潮流亦步亦趨。我們生活的核心與意義是什么,我可以向這個世界索取更多,但是我們不需要那么多。簡單、實用、質樸、耐久的物品就足夠了,這是對我們生活態度的一種梳理,也是我對地球環境負責的真正體現。設計最大的意義是向人們傳達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理念,最大的價值莫過于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設計師的道德感通過設計作品體現,設計作品而又是一個與人們生活發生交匯的路口,我們在這個路口上向人們傳達我們對于環境保護,童工問題,水體污染,弱勢群體關懷從而去提醒那些忽視這些問題的人。而不是一味的表現自己的技能,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區別表現在設計師要面對的是大眾,大眾從個體角度來評判消費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