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地理位置優越,海岸線長達90余公里,流行于沿海的漁民號子種類繁多,異彩紛呈。其中三山漁號、單山漁號、金城漁號、西由漁號、龍泉漁號、倉上漁號等諸漁號遍布于萊州灣畔沿海各地,而單山漁號尤為著名。
單山漁號是單山漁民在世世代代的捕魚勞動和驚濤駭浪生死博斗中,集體創造出的一種直接伴隨著勞動的歌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它是緊密配合當地漁民捕魚生活的全過程,協調統一,給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巨大的力量。“號力、號力、無號不齊,不齊無力。”這句漁諺是當地漁民對漁號功利作出的一種精辟的有價值的概括。
一、“單山漁號”的起源
單山漁號歷史悠久,傳承古遠。據考,早在明洪武二年前即有流傳,數百年來,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它伴隨著不同的勞動生活,不斷發展變化,豐富完善。
單山村系萊州市三山島街道轄區,座落在古萊州府正北27公里,三山毗連,崢嶸多姿,氣勢磅礴,素有海上“三神山”之稱。史載秦皇、漢武都曾來此探幽攬勝。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曾留下“壯觀滄海過東萊,日照三山迤邐開”的絕倫佳句。清代王崧翰的著名詩句:“大海枕三山,家家水作田。操舟為世業,下網即豐年。漁火繁星動,波光對月圓。秦皇殊可笑,何處覓神仙?”則是對海島仙境和當地人民勞動生活的生動描繪
得天獨厚的幽境佳地,哺育著單山漁號的形成和發展。與之毗連的三山島自古便是東萊州重要的通商口岸,促進了單山漁號與其他音樂文化的交流。
相傳明朝洪武二年,四川人張春、張國、張聚三兄弟遷徙至此,面對蒼茫的大海,喊出了第一聲漁號,點燃了當地人民智慧的火花,迸發出向大海要寶的吶喊,從此,勤勞、勇敢、聰穎、睿智的單山人民伴隨著這高亢嘹亮的漁號搏風擊浪。又經歷代發展,如今已作為單山人民寶貴的音樂財富,傳遍整個萊州灣。
二、“單山漁號”的音調與特點
單山漁號自形成以來,經過長期的歷史性衍變,遂步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緊密配合當地漁民捕魚生活的全過程,統一協調,指揮并鼓舞人們從事不同勞動的節奏和情緒。
2、起號召、號令、招呼的作用。用號子來統一勞動節奏、統一意志。令“多心眼”往一起想,令“多股繩”擰成一股繩。由此產生一往無前,以一為十的巨大凝聚力。正如當地漁諺所云:唱著漁號齊心干,能填海來能搬山。
3、唱詞即興,襯詞為主。專號專用,相協成套,曲式聯套
4、形式風格:領、合、喊、唱、豪壯、強急。
內容功能:同舟共濟,力挽狂瀾。
5、高亢粗獷,悠揚婉轉,幽默風趣。
單山漁號的曲式結構為聯套形式,同時又富有變化。全套號子主要有十二首漁號組成。全套號子的大致順序是:抬船號——溜網號——裝前哨號——裝后哨號——搖櫓號——追魚號——下網號——拉繩號——拉網號——八大步——拉船號——抬魚號等。
音調特點如下:
1、以呼喊性和情緒性的音調貫穿于全部歌唱之中,句幅短小,沖擊力強。
2、曲式結構靈活多變,同是領合形式,但有長領、長合與短領、短合等多種類型;
3、不同的作業方式配以不同的音調、速度、力度的漁民號子相隨。
“操舟為世業,下網即豐年”。單山漁民以船、網為對象和工具,以下海捕漁為目的,以漁號鼓勁助威,揚帆出海,滿載而歸的真實寫照。
4、單山漁號套曲主要由十二首漁號組成,總體結構分頭、腹 、尾三大部分組成。
三、“單山漁號”的代表性作品
建國伊始,1950年,萊州單山漁號代表煙臺地區參加山東省民族會演,榮獲一等獎而蜚聲齊魯。1987年春,由山東音樂家協會、淄博電視臺、萊州文化局、煙臺文化館聯合錄制專題藝術片《單山漁號》。中央電視臺及各省市電視臺多次播放。1988年度榮獲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
1984年至今,文化藝術工作者,以單山漁號為素材,相繼編創作品:《童年萊州灣》、《喝令大海獻良田》、《三山島家鄉的島》、《海上樂》、《網蟹歌》、《萊州灣畔一顆星》,分別在國家、省級各類刊物上發表并獲獎。
2009年,單山漁號被列為煙臺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9月,萊州市文廣新局、萊州電視臺、三山島街道綜合文化站再度聯合錄制了《單山漁號》,令人再睹芳華。
四、“單山漁號”的傳承譜系
單山漁號的傳承方式:一為師徒傳承,二為家族傳承兩種,二者并舉,拓展延續,從而使之后繼有人,延綿不絕。除此,無需專門師從,單憑先人口授于耳者,也不乏其例。
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1)的原從福、原升林、原啟財等早于海上生產。繼之而后,原吉林、原志安、原寶來、盛德魁、盛希祥、盛希福等人隨局進行捕撈生產。建國前夕,單山村主要由原吉林、盛德魁二人各領一局,解放后,原、盛二局合并為“單山漁業隊”至今。其演唱漁號各有建樹,獨具風范,聞名當年,傳入后世。
王文彬拜師于原志安,并由此承擔起了海上領局“號頭”,單山漁號伴隨他走到了今天。
當前主要傳承人王文彬生于1944年7月,1960年初中畢業即在海上打漁捕撈,從師號頭原安,開始了單山漁號的學習與傳承。17歲會補網,并懂得海上捕撈的基礎技術。19歲負責集體網具的編織等管理。26歲至41歲在海上領局,成為了單山漁號的正式號頭。在此期間,王文彬根據長期的海上作業和人們的生活習慣特點,進一步完善了“單山漁號”那種完善的勞動節調與吶喊,呼應性的音調而更富有音樂性、抒情性和歌唱性。
五、“單山漁號”的重要價值
單山漁號是單山人民數百年來隨捕魚勞動形式搏風擊浪,而創造產生的音樂文化,并形成完整體系。因而有著重要的價值。
1、單山漁號是歷代單山人民依山傍水的勞動生活真實寫照,保護這一口頭藝術形式,對于研究我國音樂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2、單山漁號以極強和極具權威的號召力,鼓舞人們團結拼搏,不畏艱險,對加強民族團結,弘揚中華美德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
3、對研究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4、單山漁號對于我們挖掘和研究漁家民俗文化,了解“帆蓬”時代的海上生活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5、單山漁號豐富了當地漁民的文化生活,而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六、“單山漁號”的傳承與保護
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去以人搖櫓和風力驅帆的年代已漸逝去,以漁號調集捕漁生產的形式逐步減少。夕日聲威豪壯的單山漁號已被隆隆的馬達聲取而代之。目前呈現衰微之勢,瀕臨消亡。有代表性的漁號泰斗,漁號先人相繼去世,目前尚健在的漁民號手屈指可數,已進入古稀之年,朝不慮夕。后繼乏人,形勢嚴峻,搶救保護,刻不容緩。
單山漁號始于萊州,興于萊州,是生長在這片沃土上的奇葩,應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保護和拯救的責任,為使這一民間漁民藝術發揚廣大,提出檢查保護內容和步驟如下:
一是搞好單山漁號種類、演唱藝術等基礎資料的整理和復查工作,考證歷史搜集更多的藝術內容,挖掘其寶貴的藝術內涵。
二是提煉精華,將普查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研究、存檔,妥為保管,以傳后世。
三是加強宣傳,組織各類專業人員利用傳媒進行宣傳。通過旅游打造單山漁號這個文化亮點,編輯出版有關單山漁號的各類作品。
四是加強對傳承人進行培訓。
五是普查建檔,對部分代表傳承人進行重點保護。
積極收集整理單山漁號的資料,組建一個單山漁號傳唱藝術團隊,編排成以舞蹈為主的藝術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這項古老的傳統文化。
在全國普查整理的基礎上,編輯單山漁號專輯出版,通過電視、報紙等新聞媒介向社會宣傳。在三山島街道單山村建立單山漁號傳承基地,實行規范化管理。
建立以單山漁號為主題的漁民文化展覽館,以實物、圖片、紀錄片、藝術表演等形式向世人展示漁俗文化,供后人目睹這種古老原始的民族文化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