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盡管當代的藝術史研究和書畫鑒定研究早已比董其昌所處的晚明時期更為完備,但在今天,我們討論五代時期的那個董源的學術條件也還不充分。我們缺乏有關畫家董源的南唐歷史文本,缺乏他自己的自述性文件。我們對董源的生活經歷和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情況一無所知。我們對他的名字到底叫做“董源”還是“董元”都搞不清楚。我們不知道董源的性格、道德觀念和信仰。董源一直是作為一個藝術史的知識概念存在著,這個概念被不斷地重構、解釋,最終落實在那些被認為是由董源創作的作品上。董源成了一個只有在中國繪畫史的教科書上才能講清楚的人。
【關鍵詞】:董源;山水畫;繪畫風格
一、研究現狀
1、對文獻的研究
著色山水風格:董源擅畫山水、人物、走獸、花鳥,尤以山水的成就和影響最為突出。《圖畫見聞志》(卷三)“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在北宋中期之前,社會上主要關注和流傳的是董源的著色山水,董源也因《宣和畫譜》(卷十一)“蓋當時著色山水未多,能仿思訓者亦少也,故特以此得名于時”;董源的這一畫風的特點,按《宣和畫譜》的描述:“大抵源所畫山水,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重巒絕壁,使人觀而壯之……然畫家止以著色山水譽之,謂景物富麗,宛然有李思訓風格。”可見,董源的著色山水畫風,無論是用筆的“雄偉”、山水形象的“嶄絕崢嶸”、還是著色的“富麗”,都與北方山水畫派,甚至李思訓的重彩風格相近。后來饒自然在《繪宗十二忌》中也曾指出:“設色金碧,……如唐李將軍,宋董源、王晉卿諸家可法。”鄧椿《畫繼》所載“銘心絕品”者,其中董源的山水也只有“著色山水”一幅。由此可知,董源的設色金碧山水,成就自是不低,但可能沒有突出的創造性,與當時備受關注的荊浩、關仝、李成、范寬的以水墨為主,雄強渾厚的北方山水相比,更顯得缺乏創造力和影響力。故評論者多未將其列入品級,評價也較為一般,甚至被忽略了。
以上所述,對于董源的畫風和作品,存在一些令人費解的疑問:
(一)對比董源兩種不同風格畫法的相關評論會發現,兩者之間的距離是如此之大,有時甚至很難想象這兩種風格畫法會出現在一個人身上。如“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重巒絕壁,使人觀而壯之”與“不為奇峭之筆……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景物富麗”與“平淡天真”。簡直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的兩種手筆。
2、對圖像的研究
董源作品流傳至今的有《瀟湘圖》、《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溪岸圖》、《龍宿郊民圖》、《秋山行旅圖》等,畫風不盡相同,真贗也難說清,但對于認識和研究董源及其南方山水畫派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一般認為,《溪岸圖》、《秋山行旅圖》是董源山水畫中早期的作品,尚存有唐代山水畫的一些痕跡;《龍宿郊民圖》是過渡時期的作品,圖式也分介于前后時期之間;《瀟湘圖》、《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屬于成熟時期的作品,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圖1 《溪岸圖》 " " " " " " " " " " " " " " " " " 圖二 《龍宿郊民圖》
《溪岸圖》(圖一)現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作品的風格在董源傳世作品中比較獨特,立幅構圖,表現山野水濱隱居的情景。畫面會有嵩山峻嶺,山口間有一條蜿蜒伸向遠方的小溪,將人的視線引向無限空間;山間林木掩映,清泉飛濺,竹籬茅舍,高士閑坐于岸邊水榭之中。畫法以墨色染出山石體面,皴法以折帶皴為主而少董源典型的披麻皴,溪水波紋以細筆畫出,設色,色彩沉隱。雖不能說是“著色如李思訓”的風格類型,但確有“嶄絕崢嶸之勢,重巒絕壁”、“景物富麗”的董源“著色”山水的特點。因此,方聞、謝稚柳先生等認為董源是早期山水畫的代表面貌。
《龍宿郊民圖》(圖二)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作品被認為是董源的早期重巒絕壁風格向后期江南平遠山水過渡的樣式。山勢比《溪岸圖》平緩,較《瀟湘圖》高俊,圓厚而無險峻之勢,山石以大披麻皴,山頂多作礬頭;構圖以平遠,且愈高愈遠,一片江南的景象。這一作品描繪的內容,頗多不同的解釋和爭議。作品以幾條船在等候比賽發令為中心內容,對此,人們普遍認為與“龍舟節”有關,龍常同雨有聯系,這一作品的主題也便可解釋為統治者召集人們龍舟比賽的方式來舉行求雨的祭祀活動。畫面雖沒有落款,但相傳為董源筆。不過,學術界有觀點認為是元人的作品。
圖三 瀟湘圖
《瀟湘圖》(圖三),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絹本設色。歷來被認為是董源的代表性作品,所體現的風格圖式也成為了董源的“標準”,但是近些年來,學界有比較尖銳的不同意見。《瀟湘圖》畫面描繪的是江南山 巒水浦、平沙汀州的景象,多以花青運墨點染,平淡幽深,生動表現出江南草木蔥蘢、空氣濕潤、煙霧空蒙的山川氣象。其畫法似乎可以印證沈括所說的“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幽情深思,如睹異境”。在這一作品中,董源似乎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表現手法和造型語匯。這一風格圖式在《夏景山口待渡圖》中也有效地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中國繪畫三千年》,外文出版社1997 年版,第95頁。
[2]吳則禮《北湖集》卷二,見《湖北先正遺書》。
[3]張羽《靜居集》卷二,見《四部叢刊》三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