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繪畫類別中,各個畫種都有自己的藝術特點和藝術語言,版畫就是其中一種獨特的繪畫表現形式。而黑白木刻版畫在我國是具有深遠歷史和優秀傳承的藝術門類,也是造型藝術中表現性較強的畫種。僅用黑和白兩個對比色來表現大千世界,它與其他繪畫藝術不同,美在于“刀木相并的力之美”、“以少勝多的簡潔美”,有其自身的黑白語言,也使得黑白木刻這種表現方式在各種類版畫中最能代表版畫的藝術特色,是版畫最原始也是最純粹的表現手法。不懂得欣賞這些,就無法從真正意義上去了解版畫藝術。
【關鍵詞】:藝術;版畫;黑白木刻
中國現存最早有確切年代的木刻版畫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刻印的 《金剛經》扉頁畫《說法圖》,此幅木刻版畫構圖完整,刀法嫻熟,線條流暢,人物形象更是具有生動靈活的藝術特點。而且這也是我國現存雕版佛畫中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它還有力見證了古代雕版藝術純熟和精煉的發展道路和藝術特點。
宋元以后,隨著手工業技術的發展和民間通俗文學的產生,版畫的應用范圍漸漸擴大,而木刻版畫的面貌開始逐漸擺脫宗教束縛,出現了通俗化和平民化的趨勢,如宋伯仁編繪的《梅花喜神譜》就是以木刻版畫作為宣傳傳統繪畫的學習范本和達到藝術欣賞的功能體現,還有帶有年畫性質的《四美圖》,這些都是反映宋代木刻版畫的發展趨勢。
元代版畫則呈現書籍插圖,畫譜和宗教雕版全面發展的趨勢。如《飲膳正要》刻本更是根據太醫撰寫,以圖文同時出現的形式直觀的講授膳食對人體營養價值與醫療相關知識。除此之外,還有像《事林廣記》、《紡織史話》等木刻,都是元代木刻版畫代表作,雖然內容豐富,風格多樣,但是注意還是在表現民間生活。
明代木板年畫已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木刻版畫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由于當時工商業迅速繁榮以及雕版行業的發展與壯大,為后人考據中國版畫史留下了豐厚的藝術遺產。明代木刻發展強調了木刻版畫工整細致的特點,畫面更加形象逼真,滲透著濃郁人文氣質。如戲曲插圖《西廂記》、《水滸傳》、《牡丹亭》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
清代木刻版畫逐漸向民俗生活廣泛發展,大致分為皇室版畫和民間版畫,前者主要是朝廷承辦的機構,大都描寫宮廷統治階層的豐功偉績。
新文化運動后,中國木刻版畫有了很大不同,它不是古代版畫直接延續,也不同于普通民間版畫,中國木刻版畫在魯迅先生倡導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承載了特殊的歷史使命。
新興木刻運動在魯迅先生的熱心提倡和辛勤培育下,于上海興起。1929年“一八藝社”在杭州西湖藝術學院成立,隨之其他的藝術團體紛紛興起。左翼運動是以文藝大眾化作為中心思想展開的,他們關注人民大眾的苦難生活,將藝術事業與勞苦大眾解放事業結合在一起。如胡一川的《流離》、汪占非的《五死者》、陳鐵耕的《母與子》等一系列作品中無不流露作者對黑暗社會的憤懣痛恨,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藝術家關注勞苦大眾的苦難生活,并進行歌頌和創作的現象,掀開了中國版畫發展的新篇章。至此,木刻版畫與國家民族同命運,同廣大人民同呼吸,從而極大地發揮了木刻版畫的社會功能,在特殊年代承載了特殊的歷史責任。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許多藝術家表現出高漲的愛國熱情,拿起畫筆投身戰斗,接近生活,走進勞苦大眾,勞動人民成為了創造對象,這一變化前所未有,體現了勞動人民地位的提高。這是這個時期所體現出來的特有的木刻版畫形式。
而在建國以后,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藝術領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木刻版畫作為當時主要的藝術形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期,國內外版畫交流日益頻繁,我國與日本,蘇聯,保加利亞,捷克,德國等國家都建立了廣泛的藝術聯系,開闊了國內版畫家的視野,在審美及表現手法等方面都變得更加多樣化,畫面內容也變得更加歡快。其中四川木刻版畫注重人物刻畫,借鑒了歐洲素描明暗手法,形成以黑白人物畫為主的木刻風格。回望中國木刻版畫發展歷程,從最初古代版畫到現代版畫,經歷了從“實用”到“社會”到“藝術”再到“學術”的形態發展。木刻版畫也從原先的單單只是一種印刷形式變為了一種藝術表現方法。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木刻就其自身特點產生過積極作用,但是很長一段時期之內,甚至直到今天,黑白木刻依然給人以形式單一,大塊黑白的印象。木刻語言仿佛也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老套的表現方式,其實不然,它也在隨著時代發展的影響而不斷產生變化。在90年代以后,當版畫開始不滿足于表面的再現生活,而以當代藝術的人文關懷為最終目的。按照版畫自身發展規律從“深”和“廣”兩個方面對本土文化及民族精神進行挖掘,為當代版畫的多元化發展做了巨大探索。
首先創新思維的運用就必不可少。當今社會的多姿多彩,網絡的便利,社交的便利,使得當代版畫家的視野也就更加開闊,木刻表現形式及表現主題多種多樣。比如版畫家喻濤的木刻作品《城市系列》,作品抓住了所表現城市的共性,充分利用木板本身紋理,幾個大塊面黑白灰層次概括有效分割了畫面,細膩的木刻刀痕使得作品產生如同銅版畫的溫潤效果。又比如藝術家徐冰,作品《天書》,將木刻與裝置藝術結合,突破了版畫一直以來架上展覽的形式,使得版畫這種藝術形式更具有了當代性。這就是當代版畫家在木刻創作中的突破,無論是從題材和表現手法,都實現了木刻語言的創新和轉換,從全新的角度對木刻語言進行了探索。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下,文化藝術的融合與本土化成為當代學術的焦點問題,全球化在當代藝術里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民族藝術通過世界性的交流,打破原來較為封閉的狹隘,走向大眾走向世界。這就給當代的藝術創作者提出來一個如何把握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問題。以獨創性和個性經驗為基礎的當代藝術怎樣獲得大眾認可,又擁有本土精神,成為當代版畫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這一問題不僅要版畫藝術創作者具有超越自我意識,而且要重視版畫語言的重建,又要重視現實的人文關懷。這就需要我們必須正視歷史和現實,思考如何挖掘和運用文化資源的積累,讓版畫語言豐富起來
總之,中國木刻版畫藝術的發展與社會生活,人文思想進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總的來說中國木刻版畫藝術的發展已經有了很大的飛躍,未來版畫也必將在優秀文化傳統基礎上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彭澎 《插畫藝術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2)靳保平等 《中國版畫》 嶺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
(3)《美術概論》 "王宏建 袁寶林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4)《20世紀中國版畫文獻》 齊鳳閣 主編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5)《西方版畫史》 "張奠宇 著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