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經濟發展熱潮的背后,日漸凸顯的是傳統人文環境的孤寂和落寞狀態,并且越來越不被人們重視。以呂楠、嚴明為代表的一部分當代攝影師,摒棄了那些容易吸引眼球的、異于常人的影像,持續關注歷史文化和生存環境。攝影師通過鏡頭下的蕓蕓眾生和他們的生活常態,呈現給觀者的不僅是傳統文化基因的分崩離析和精神家園的流離失所,以及對古典浪漫的消逝和文明流失的感慨,更對今日中國及未來的命運提出了形而上的思考。
【關鍵詞】:攝影;人文關懷;當代
導語:
攝影進入當代,無可避免的與時代、社會、政治糾結在一起。互聯網、發達的技術與消費市場以及貧困與暴富、艾滋病、毒品迅速蔓延、功力主義泛濫等,古老的中國亦被裹挾著進入了現代化的進程中。亞當斯說過“ 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很多時候,觀者在面對一幅影像的時候會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剎那感覺“有物驚起”,似乎讓人在宇宙洪荒之流里獲得瞬間的清新,照片激起的情感毫無預料的直抵內心深處。我們不禁會問,后現代中國影像的力量來自哪里?攝影如何改變了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以及中國當代攝影的去處與宿命在哪里?
1.中國當代攝影的轉向
經歷了幾十年經濟的高速度發展,對比之下,中國傳統的人文生存環境卻呈現出一種落寞的狀態。這些狀態,已越來越無法引起人們留意和重視,越來越像一首挽歌。這些落寞的景像的遺存,顯示了我們文化基因的流失,經濟的沖擊,加之人們的漠視,會讓它們離我們遠去。也有人在這一現象的背后駐足深思,因為,我們目睹過那曾經鮮活的生活、鮮活的記憶已日漸模糊,中國的歷史就在這轉身之間被棄之不顧了,他們不禁會問這是中國該走的路么?他們用影像和圖片向國人提出了最緊迫性的問題——中國作為一個曾經的人文大國,會不會在未來變成失去精神根基的小國?
中國當代攝影不乏優秀作品與優秀攝影師。而好的攝影師具有用攝影語言駕馭現實的能力,提取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真實的情感,對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傾注帶有個人特點的關懷。比如:將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尊重和理解被拍攝的對象”的呂楠,“作品視角將個人的命運與社會的現實狀態以“紀實”的影像語言予以隱喻性表現(于德水)”的嚴明,他們的作品體現了當代中國攝影生存方式和空間的轉向——在缺乏真正的溫情、感動還有真正的人文精神的時代,用影像致力于悲憫和人性的溫情再現,即使再艱難,照片中的人文質感清晰可辨,而觀者感受到的是來自社會精神層面的共鳴。這些影像以獨特的方式呈現著悲天憫人的人性溫情,人文質感清晰可辨。
2.中國當代攝影中的人文關懷與情愫
布列松說,在攝影中,最小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偉大的主題。的確,在呂楠的作品中,觀者看到的是一群被主流社會忽略、遺忘的人——精神病患者、教徒、西藏農民;假使沒有鏡頭的呈現,這些人都將被排斥于世俗社會、主流社會之外。譬如在《四季》里,呂楠充分展示了他化平凡為“崇高”的能力:西藏農民的日常生活變成了一部關于勞動和生活的經典,而呈現出一種“崇高“的美感和儀式感。這些“沒有任何事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的日常生活,經由攝影師的觀看變成了經典,勞動的意義超越了通常意義上的體力辛勞而具有了某種神秘性的詩意。
而嚴明的鏡頭下,也無一例外是清一色的是凡夫俗子。無論是行走的路人,還是一棵樹、一只動物、還是那些看起來荒誕的鏡像,都讓人感受到來自社會精神層面的呼喊和共鳴。在他們的作品里,自動排斥“宏大敘事“,只關注生活中的人事,哪怕是細枝末節,都可以成就一首詩、一幅畫、一組風景。嚴明捕捉的是事物的決定性瞬間,也就是布列松所說的,“以決定性瞬間的攝影風格捕捉普通的瞬間,用極短的時間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內涵,并使其成為永恒。”恰是畫面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細節,借助攝影詞匯,豐富而內斂地呈現著獨特的美學張力。
3.中國當代攝影的未來
嚴明在《大國志》中說,“所有的去處都跟來路有關”。這既是他作品中隱隱傳達出的宿命論,放在中國當代攝影的當下境遇中也同樣適用。當代攝影的發展迫使我們來重新估價當代藝術的衡量標準,強化藝術的當代性;關心人本身,即便以一種近乎荒誕的方式呈現在影像中,體現著被攝者的存在狀態,更能反映拍攝者的角度和立場,因為,攝影家的觀看方式就是在表明他與世界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攝影家并不是一個“他者”。攝影師應具有他獨立的價值觀,深入內核,抵達影像的靈魂中去。
結論:
當代藝術的發展使攝影逐漸脫離單純的行為藝術記錄,而逐漸具有獨特的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成為一種具有獨立精神的藝術形式。攝影藝術家逐漸認識到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局限于“現代藝術”中的形式的探索與更新,更重要的是要直面現實,進入話題。這些話題涵蓋政治、國家、宗教、身份、種族等在內的生活與社會的方方面面,最終目的是讓藝術與當代社會有更直接的互動與接觸。攝影的人文關懷就是將攝影作為反思歷史的工具,強調攝影的現實意義,一定程度上使攝影兼有了批判社會和重塑當代文化價值的的雙重功能,在視覺與精神中探索時代、人性,實現當代攝影的多元化、多方位、多角度突破。
參考文獻:
[1](美)蘇珊.桑塔格,論攝影[M],2008,上海譯文出版社。
[2](英)約翰.伯格,影像的閱讀[M],199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199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 邱志杰,攝影之后的攝影[M],2005,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德)瓦爾特.本雅明,攝影小史+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2006,江蘇人民出版社。
[6]阮義忠,攝影美學七問[M],1999,中國攝影出版社。
[7](德)馬丁·海德格爾,世界圖像時代[M],2001,上海譯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