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是一種表情藝術,是以人體為媒介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演藝術。舞蹈表演者沒有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舞蹈表演就會流于膚淺。“心中沒有,身上白走”。
【關鍵詞】:情感;培養;表演;民間舞
民間舞蹈是我國舞蹈藝術發展的基礎,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和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復雜系統。特別是市場機制的沖擊,民間舞不僅保留了各民族原生態的傳統韻律,而且還出現了自娛的民俗化的多態式表現。街頭秧歌,歌舞廳夜總會的演出已經成為當代的一種文化現象。通過對民間舞的學習,我認為無論民間舞的題材如何拓寬,舞蹈表現形式如何多樣,受眾群體如何龐大,都不能忽視情感在民間舞中的重要作用。
一、從民間舞的起源看情感的重要性
舞蹈起源于勞動,起源于民間,而勞動和舞蹈的主體是人。自古以來,人民都是通過塑造不同的舞蹈形象來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正如《藝術學概論》指出的:“舞蹈是已經過加工提煉的人體動作為主要手段,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這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獲得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進而有了抒發內心情感的需要,于是豐收慶典、狩獵歡舞便應運而生。原始時代人們的意識處在混沌狀態,征服與支配自然界的強烈愿望,因缺乏有效手段而難以實現的時候,巫事活動出現了,盛大的巫祭也就產生了。諸如“臘舞”、“多老舞”、“云門”、“大夏”等就是祭祀天神,歌頌祖先的舞蹈。此外,氏族圖騰舞也占了很大比重。像“龍舞”、“獅舞”就屬于這一類。從民間舞的起源不難看出,“情動于中”是前提,前因。而“舞之蹈之”是必然結果。二是在民間生活中,雖然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風土人情千差萬別,但是基于人類共同情感釋放的需要,又產生了大量的民俗舞蹈。如漢族的“秧歌”開始時是為了祈禱豐收;藏族的“鍋莊”最先是為了跳喪;西南一些少數民族的“跳月”是為了求偶;北方有些少數民族的“薩滿”是為了治病。同時還形成了多種舞蹈的表現形式,如單人舞、雙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都成為我國舞蹈藝術大花園中盛開的奇葩,鮮艷奪目,經久不衰。
民間舞的起源和流傳,還告訴我們這樣的事實:凡是注入了人類美好情感的作品大都流傳于世,而那些徒有其形,毫無情感或情調地下的作品都是曇花一現,過眼云煙。
二、從民間舞的創作看情感的重要性
談到民間舞的創作,就離不開構成舞蹈的“三要素”,即表情、節奏、構圖。舞蹈的表情則是由人的內在感情所表達出來的各種姿態和動作。舞蹈是以勞動人民的社會實踐為源泉,經過人民和廣大編創人員的辛勤挖掘、創作而產生和發展的。在舞蹈的編創實踐中,作者會把他們自己的審美和情感主觀地融到舞蹈中去。彝族著名舞蹈《阿細跳月》,不斷修改,不斷創新的過程,就是編創者不斷豐富、提高審美觀念的情感發展過程。從最初的男女老少一起跳,動作只是“拍掌”和“彈跳”,由年輕的舞者逐漸改為單腿跳、“顛步跳”。進而又把圈跳改為排跳,就更便于人們交流感情,喚起激情。到了20世紀,他們又把老年人與青年人分場,將古老的音樂大膽的改革,一掃古板散淡的氛圍。整個跳月的動作、韻味、氣勢和速度都發生了質的變化,更準確更集中的表現了阿細韌的民族向心力和苦樂與共的重要精神情感。
情感在民間舞的創作中所以重要,是因為創作者的情感質量能直接影響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舞蹈《千手觀音》創作者出于對殘疾人深厚的關愛和情同手足的了解,經過千錘百煉,用千手觀音這一形象完美地展現了殘疾人對善良美好的追求和向往,盡情地謳歌了他們自強不息,實現人生價值的崇高理想。這種震撼人心,催人向善的舞蹈,必將以她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國民間舞的創作史上,濃墨重彩的寫上一筆。
舞蹈創作中還有一種現象,由于編創人員受文化藝術修養,社會閱歷和時代背景的制約,所以他們的感情色彩就各不相同,使得編創的舞蹈也就有了千姿百態。他們就像燦爛的明珠豐富了輝煌的藝術殿堂。比如蒙古族的《雁舞》、《牧馬舞》,節奏強烈、豪邁奔放;傣族的《大鵬鳥舞》、《孔雀舞》,絢麗多彩、惟妙惟肖;藏族的《鷹舞》、《藏心》,雄健有力、灑脫激昂。林林總總,個性張揚。
三、從民間舞的表演看情感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種表情藝術,是以人體為媒介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演藝術。這里所說的“人體”就是舞蹈表演者。從廣義上講,舞蹈的表演者是勞動人民。他們是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歷史創造者;從狹義上講,舞蹈的表演者通常是指具體作品的表演者。他們表演的過程就是“作者體驗過的感情感染了觀眾或聽。
首先,表演者總是受一定情感的驅使才舞動的。我國申辦奧運會成功的那天,全國人民載歌載舞,美酒和淚水伴著人們通宵達旦地狂歡。如果申奧失敗,就不會有這種舉國歡騰的場面。同理,舞蹈表演者沒有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舞蹈表演就會流于膚淺。“心中沒有,身上白走”。反之,因情而動,以情帶動,舞蹈才會最直接、最強烈、最細膩的表現內心情感起到鼓舞人的作用。《一個扭秧歌的人》和《母親》這些優秀的作品和舞者,是人們在舞者的表演中感受到平凡生活背后牽動人心的真情實感,同時產生了一種創造性的感覺與理解,情感與人事相統一的精神活動。楊麗萍是我國第三代孔雀舞的表演藝術家。她以獨特的,具有時代感的情感視角,演繹的《雀之靈》,使人們仿佛看見一個純潔、高尚、典雅的精靈,漂泊在林中,徜徉在小溪邊,坦蕩自如,高潔嫵媚。她的表演是傣族舞蹈在探索傳統風格與現代風格的融匯方面邁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它把人類真善美的情感渲染到了極至。
其次,舞蹈的表演是對編創的二度創作。二度創作要求舞者不僅要表現出原創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而且還要傳遞出表演者獨創的感情信息。也就是說,保證二度創作的質量,必須提升舞者的情感品位。德國舞蹈家馬麗·魏格曼指出:“舞蹈的舞臺實現,有賴于合格的解釋者,即舞蹈表演家”。她認為舞蹈就是由一批偉大的舞蹈設計家和舞蹈表演藝術家共同組成的。我的家在甘肅,甘肅的敦煌壁畫是我國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甘肅省歌舞團的表演藝術家們為了演好大型舞劇《絲路花雨》,深入生活,多次去莫高窟采風,向民間藝人學習唐代舞蹈語匯,憑著他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歷史責任感和深厚的藝術造詣,完美演出了這部好大的歷史舞劇,并創造出許多新的舞蹈技巧,如“反彈琵琶”等。充分體現了以舞抒情,以舞傳情的藝術效果。這臺舞劇享譽海內外,在最大的時空里宣傳了我國千年文明的新碩果,擴大了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最后一點,如果說表演者的感情品位對舞蹈表演的成敗起著決定的作用,那么表演者情感品位的核心是什么呢?我們知道,人類情感是非常復雜的。情有高尚平庸之分,感有深切表淺之別。最核心的就是無論什么樣的情感都必須是真情。只有真實的情感才能在舞蹈表演有限的時空里,瞬間打動人心,而成永久的歷史定格。
總之,我國民間藝術發展史告訴我們:“任何藝術樣式都必然要表現情感,在這點上可以說毫無例外”。當然舞蹈更不例外。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情感在民間舞的收集、挖掘、創作、表演和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情為舞因,情為舞魂。這一事實已經被民間舞的過去所證明,今后必將會被民間舞的未來繼續印證。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著.《藝術學概論》.1994年7月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第13次印刷
[2]彭松.于平主編.《中國古代舞蹈史綱》.北京舞蹈學院內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