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發展中,如何使作品散發中國味道、體現民族氣質、使外在形式與內容完美融合,是作曲家和鋼琴家們在不斷的研究、探索、實踐中所尋求的真諦。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繁多,其創作傾向無論是力求繼承傳統還是勇于創新,都為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路徑主要為獨創及改編,兩者雖手法不同,但力求在樂曲中滲透出民族性,是為共同目的。
一、獨創性
顧名思義,獨創性的鋼琴作品由作曲家獨立創作,其作品的調式、曲式結構、旋律、和聲織體等方面具備民族風格特點。
早期獨創性的中國鋼琴作品中,以《牧童短笛》為成功先例。該作品在1934年征集“中國風味鋼琴曲”的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從此在中國鋼琴的創作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當今的鋼琴演奏中也仍然是經久不衰的優秀范例?!赌镣痰选芬詡鹘y的五聲調式為基礎,把中國的線性音樂風格巧妙的顯現出來,同時又與西洋的復調完美結合,保持了鋼琴織體的立體感和平衡感。用右手部分的顫音模仿笛子的吐音奏法,配以左手流暢的旋律,成為眾多成功鋼琴作品中的典范。
解放后,桑桐、丁善德等作曲家在作品中應用傳統曲調及民族音樂旋律,作有《內蒙民歌主題小曲七首》、《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等作品,樂曲民族風格濃烈,無論是在當時還是今天,都對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一新疆舞曲》為丁善德于創作。作品的創作來源于他觀看舞蹈家戴愛蓮的獨舞《馬車夫之歌》后的感想,《馬車夫之歌》根據新疆民族歌舞創編。由于是受舞蹈影響,因此作曲家在創作中將作品的“舞蹈性”放在第一位,以熱烈活潑的民族舞蹈風格為主線,貫穿始終。樂曲采用等分結構來替代附點節奏,固定音型的對位及靈活的運用三連音,外加 4/4拍, 5/4拍, 3/4拍等節拍的混合應用。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使作品構成了新疆少數民族舞蹈的基本特色,用鋼琴表現了舞蹈中的多變性、復雜性、律動性。
獨創性的中國鋼琴作品在發展歷程中,逐漸成為主流的創作手法。自西方新的作曲理念及創作技法傳到中國,受到了大批作曲家的青睞,并不斷探索、實踐。將“表現主義音樂”、“十二音體系音樂”、“序列音樂”等新型創作手法融匯中國民族的傳統音樂元素,新穎而不失民族音樂特色。采用此創作手法的作曲家中,以汪立三、陳銘志、羅忠榕等為主要代表。
如采用“十二音技法”所作的作品包括羅忠榕的《鋼琴曲3首》中的第二首《夢幻》,以精巧的織體設計凸顯了中國文化特有的意境與神韻。第三首《花團錦簇》則用數控的技法,組織了十二音的音高序列,使節奏與樂曲中的音高同時受到數列控制。此外,汪立三的《天問》、陳銘志的《鋼琴小曲8首》、王震亞的《兒童鋼琴曲四首》、楊衡展的《但曲》等等,都是代表性作品。
對于先進的作曲技術,我們學習、吸收、借鑒。在為我所用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創作路徑和體系,在創新中不失中國特色。
二、改編性
改編曲的創作特點是運用新的作曲手段,在原曲本有的審美基礎上進行創作,而再度創作的樂曲與原曲所表達的內容相吻合。改編曲主要根據中國民歌、小調及中國民族器樂改編而來,與獨創性的鋼琴作品相比,更使人熟知,也流行更廣泛。
1.民歌、小調改編的鋼琴作品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軍民大生產》、《繡金匾》、《翻身道情》都是地道的陜北民歌,經王建中的改編,收錄在鋼琴作品《陜北民歌四首》中,其旋律質樸淳厚,滲透出濃濃的陜北民歌味道?!短m花花》同樣是陜北民歌,但與前四首民歌的風格大相徑庭,如泣如訴的哀婉曲調經汪立三的改編,形成多種情緒有機結合并帶有戲劇性色彩的鋼琴變奏曲,與民歌同名,但將原曲的情緒更深層度的加以表述。安徽民歌《鳳陽花鼓》由瞿維改編為鋼琴曲《花鼓》,作品以鑼鼓的節奏音型貫穿全曲,又以《鳳陽花鼓》的曲調為主題,分別從高低音區奏出,生動的描繪出秧歌場上男女歡快對唱的畫面。
經改編的原民歌、小調的流傳廣度及受歡迎程度直接決定改編后的鋼琴作品的普及范圍及知名度,因此長時間活躍在鋼琴舞臺的民歌改編曲原曲,通常為我們熟知、熟唱。其中的典型范例如:朱踐耳的《南國印象》;王建中的《瀏陽河》、《彩云追月》;陳怡的《猜調》等。這些作品與改編的原曲同名。而異名的如:黃虎威的《歡樂的牧童》,改編自新疆哈薩克斯坦民歌《牧童之歌》;江定仙的《鋼琴變奏曲》,改編自江西民歌《十送》。再者,如謝功成的《兒童民歌鋼琴曲五首》,分別改編自不同地區的五首民歌。第一首《拜年》改編自陜西民歌《打蓮成》;第二首《崔咚崔》改編自湖北民歌《打麥歌》;第三首《葫蘆笙》改編自云南拉祜族民歌;第四首《卡農》改編自湖南民歌《十送》;最后一首《探親家》改編自京劇雜腔小調《銀鈕絲》。五首風格各異的民歌改編曲民族風格濃烈,充分的展現出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多元性、豐富性。
民歌、小調多為單聲部旋律,將單聲部旋律改編為多聲部織體,采用羽化音型、音區、和聲等創作手段,使司空見慣的民歌經過改編,形成更加新穎的旋律,使其散發出別樣的色彩,同時也是賦予了原曲新的生命力。
2.民族器樂改編成的鋼琴作品
中國古典音樂歷史悠久,經典的民族器樂作品流傳至今,仍被人們所喜愛。將民族器樂改編成鋼琴曲,多數是運用鋼琴對民族器樂的演奏模仿,在繼承原曲主題、曲式結構、風格特點的同時加入大膽創新。
王建中的民族器樂改編曲,以《梅花三弄》及《百鳥朝鳳》為主要代表。《梅花三弄》改編自古琴曲,《百鳥朝鳳》為嗩吶改編曲,也是活躍在鋼琴演奏中的佳作。作品中保留了嗩吶的音色特點,惟妙惟肖的表現出百鳥爭鳴的歡快場景。巧妙的利用鋼琴的奏法,如波音、顫音、琶音、刮奏等,將鳥鳴聲與大自然的生機盎然生動呈現。
對民族器樂曲的改編,難度主要在于保留原曲的意蘊和風格,將作品以鋼琴的音響再現,要不失其本身的音樂性格。如《二泉映月》,原為著名二胡獨奏曲,其纏綿悲切的旋律配以二胡的演奏形式,使惆悵的音樂情緒深入人心。儲望華將其改編為鋼琴作品,樂曲中保持了原曲的旋律音高和訴說式的情感特點,結合西方的復調技法,有所創新和突破。
《平湖秋月》,從名字上講,與《二泉映月》的標題同是 “水”與“月”,雖兩者風格截然不同,但都屬借景抒情的一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依循中國傳統的美學原則?!镀胶镌隆犯木帪橥膹V東音樂,陳培勛在創作中主要采取移植的手法,除加入1小節半的引子外,原曲的旋律與結構未作變化。作品由靜而動,再由動而靜,在鋼琴上構架起微波蕩漾的優美畫面。
除以上作品,根據民族器樂改編的優秀作品還包括殷承忠的《十面埋伏》、陳培勛的《旱天雷》及黎英海的《陽關三疊》等。
結 語
中國鋼琴音樂進程百年,無論是獨創還是改編而來的作品,都與與我國的民族文化、傳統藝術、文化生活息息相關。中國風味的鋼琴作品對西方鋼琴音樂而言,是一種新型的鋼琴音樂,而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而言,又是一種新的中國音樂。
中國的鋼琴藝術正在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活躍在國際音樂舞臺上,吸引了更多人的欣賞興趣和關注。其作為中國的音樂名片之一,即推廣了中國鋼琴藝術,也傳播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參考資料:
[1]魏廷格 "《中國鋼琴名曲30首》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6年4月第1版{M}
[2]梁茂春 "《中國當代音樂》 廣播學院出版社 "1993. 99-105.{M}
[3]辛豐年 "《鋼琴文化三百年》三聯書店出版社 "1995. 76-97{M}
[4]陳旭 《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及其啟示》 音樂研究2001 (4) 96-103{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