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公麟作為北宋畫家的重要代表,他的繪畫在當時即受到推崇和重視,對后世也有重大影響,李公麟古拙清新、素雅質樸的藝術作品的整幅畫面都向我們洋溢著文人畫的審美情趣,他將用線造勢、用線造型藝術模式推向了宋代繪畫的高潮,并成為北宋一代宗師。其作品的審美教育功能深深影響著我們。
【關鍵詞】:李公麟;審美情趣;文人畫;審美教育
在兩宋時期,中國繪畫史上發生了重要變革。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繪畫興起。李公麟作為北宋畫家的重要代表,其以“窮神之藝不妨賢”的理念,廣泛涉足繪畫的各類題材,人物、鞍馬、山水、花鳥無不精能,且在宋代中國繪畫的鼎盛時期,享有“宋畫人物第一”之譽,以“白描”畫風而引領后世。
一、李公麟繪畫傳承脈絡——古樸
“天下絕藝矣”就是后人對李公麟的白描畫的歌頌。線描是中國傳統繪畫最有特色的技法之一,只用線條和濃淡墨色來刻畫畫面,北宋時可以說是線描技法發展的最高階段。而李公麟恰是這藝術海潮的引領者,此后白描技法成為后人學畫所遵從的典范,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猶如群龍之首。以線為造型來繪畫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原始人民的陶器上的紋樣,便是用最古樸的線條來裝飾,在社會的不斷地發展下,人們開始對具體形象進行抽象的概括與演化,直到后來用線描來表達,反映了原始人們的審美意識初步形成并不斷發展。此后,線描便作為中國繪畫的重要表現手段,后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開始不單單滿足于線條僅對物體形象的描述,開始注重其物體的結構、質感、動態等,而且還更加注重藝術形象的神韻。從原始社會到秦漢時期線條的簡單古拙,到流暢,再到線描藝術的精微,一直到李公麟“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的白描藝術,無不在向我們展現著中國繪畫藝術的淳樸與傳神。 “掃去粉黛,淡毫輕墨”李公麟的白描,古拙而又不失奔放,流暢而又內藏剛勁,將文人的審美情感和個體情懷引入到中國繪畫中,為中國繪畫領域開拓了一塊新的領域。
二、李公麟的審美觀——簡約儒雅
李公麟的作品大多呈現清新簡淡的藝術特色。他所描繪的線條挺拔有力,構圖飽滿自然,畫面簡潔精練,富有無窮的變化,他的作品既有實實在在的真實感,又有雅致的文人情趣。李公麟所畫的《西園雅集圖》,他用白描手法,描畫了那時16位社會名士,在駙馬都尉王詵府邸做客聚會的情景。畫中,這些文人雅士撫琴吟詩作畫,生動表現出當時不同階層人物的特點,人物的個性和情態也各不相同惟妙惟肖。作品中的每一筆都表現得非常到位,整幅畫面瀟灑雋逸,嫣然欲絕。除此,李公麟還特別發展了白描形式,即不施色彩不著墨色,僅以富有表現力的線描構成樸素優美的藝術形象。他所表現的駿馬更是攝“馬”精魂,《五馬圖》中他所畫的馬體形健碩,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只在少數地方用淡墨渲染,很好地表現了白描畫的特色。李公麟含蓄而剛勁的用筆特色,使他的作品追求一種樸素動人、優美典雅的畫面效果,從他的白描繪畫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簡潔儒雅的審美觀。
三、李公麟的繪畫特色與筆墨情趣——神韻
文人畫重神韻、意氣,把傳神放在第一位,強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倡導將文學因素引入到畫作中,追求用抽象的筆墨來表現作者的個性。北宋的士大夫都是經科舉制度層層選拔上來的,那么他們的文才自然是不錯的。這樣的人畫的畫自然也會文氣十足。李公麟與當時的大書法家大文豪蘇軾、黃庭堅、米芾等都是書畫好友,經常一起切磋交流,他們的學術思想對李公麟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而是李公麟的繪畫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文人畫的審美情趣。李公麟色彩和水墨上,更注重水墨的運用,講究墨分五色,他把揭示事物的內在神韻作為最高的藝術追求?;谶@種宗旨,又形成了其特有的美學思想,即摒棄浮躁華麗的奢侈之風,返樸歸真注重其神韻所在,這便成為文人畫家在藝術上的自覺追求,也進一步體現了李公麟對于藝術的追求。學養深厚、言之有物、格調雅致這三方面也正體現了李公麟作品的文人畫特色及其重神韻的筆墨情趣。
四、李公麟的審美藝術精神
李公麟的作品極其古拙、清新、簡淡之美,同時還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他是一個很勤奮的畫家,繪畫題材范圍涉獵很廣,在繪畫創作中也非常注意觀察。李公麟的白描畫法最為出色,當鑒賞者駐足觀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感嘆其技藝的精湛,線條運用的熟練,其背后又不得不欣賞畫者的勤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精湛的藝術作品呈現的背后又怎么能不隱藏著畫家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更不用說作為白描大師的李公麟了!李公麟非常喜歡畫馬,以至于廢寢忘食而無暇與人閑焉,其創作《五馬圖》時,更是呆在馬廄里,認真觀察馬的形態。他所畫的人物,往往只憑幾條起伏的墨線來,便令我們無不感慨其所繪衣飾之美,李公麟單是描繪衣服的褶紋,就有“十八描”之稱。而李公麟所繪線條,如行云流水,雖只是墨線勾勒,卻非常具有質感,他的這種畫法,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追求形態的神韻寫實的態度更是深深影響著我們。李公麟在約1085年創作的《孝經圖》,充分展現了李公麟繪畫和書法的雄厚功底。他《孝經圖》中延續了魏晉時期的“成教化,助人倫”勸誡作用,以服務于儒家倫理道德教化。李公麟的作品也反映了當時的道德宣傳。
李公麟的繪畫在當時受到推崇和重視,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以至畫白描者莫不祖述李公麟。李公麟古拙清新、素雅質樸的藝術作品,整幅畫面都洋溢著文人畫的審美情趣,他將用線造勢、用線造型藝術模式推向了宋代繪畫的高潮,并成為北宋一代宗師。淡墨寫就無聲詩,“每欲畫,必觀群馬,以盡其態”的藝術精神更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學習。
參考文獻:
[1]薛永年著.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2]周積寅著.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3]聶振斌、滕守堯、章建剛著.藝術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彭吉象著.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張紅霞著.中國文人畫與水墨畫精品鑒賞[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6]宗白華.美學散步[M].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 李澤厚、劉綱紀著.中國美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