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人陪同學于2016年11月17日在上林西燕鎮采訪了師公戲傳承人雷桂豐,并且在以后的幾次,本人自己相繼在實際調查中與另外的師公們在一起參加了下鄉演出。根據所見、所聞、所想、所思,寫出下文。
【關鍵詞】:上林;師公戲;現狀
一
師公的職能是驅鬼鎮邪、解除病痛、求花求子,專管活人,師公在施法時多跳神舞蹈。師公的跳神之舞多為娛人,由于娛樂成分増多,迷信成分減少,加上劇本増多及吸收了民間戲曲的故事和演唱,師公戲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地方戲種。
雷桂豐(法號為雷傳經),男,34歲,現在西燕村委會工作。2013年被南寧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林師公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第一人。據雷師公所說,他家傳的師公戲是屬于道教的,已經有100-200年的歷史,到他這一代已經是家傳第六代了。在成為師公的前期血藥有一個準備,首先是由師公師父先挑選繼承師公的徒弟,然后讓他們一起在一個房間里齋戒,齋戒期間禁止吃肉。齋戒的時間為36天,在齋戒期間每天都要抄寫經書而且不能出房門。每天只能吃半碗糯米飯(后面要壓棺材時,身體不能過重,否則會摔壞被套或者掉出被套),也要堅守五個不準原則:不能說臟話,不能喝酒,不能行房事,不能偷盜,不能殺生。并存在忌諱,不能吃馬和牛,因為馬和牛是師祖的化身。其中狗肉、蛇肉、貓肉,師公都是不能吃的。(因為吃這些葷菜會有著導致做法事的時候失靈的說法)
二
在36天過后,師公的形成,還是需要一個過程,一個儀式。儀式以一名弟子成為師公為例(儀式分為五個步驟):
1.摔桌之前
在廳堂里,首先齋戒過后的弟子手持針和線,將他放在一張由席子圍住的圈圈里,并用簸箕將其蓋住。然后師父在外圍問徒弟,手中的針能不能穿過線,如果穿過就算過了第一關。中間師父在念經。
2.摔桌
過了第一關的徒弟走上四方桌,在桌子的下方有四名師公在一張被套的四腳,并且將被套的四腳分別捆綁在四個師公的一只手上,然后徒弟從桌子上往后倒,倒在被套上。
3.圍國
脫胎換骨由四個師公將其抬入事先準備好的棺材里,并且用白布蓋住師公。這個過程叫做“圍國”。
4.脫胎換骨
其中有一位師公戴上面具裝扮神醫,去醫棺材里的弟子,其中他會問弟子的岳母家:“這個人臭了,你們愿意醫他變成老師傅(師公)嗎?”如果愿意的話,岳母家就會給上10-20元錢,將其醫成老師傅(師公)。
5.然后將弟子從棺材中牽引出來,同樣給他針與線,讓其在席子圍城的圈圈里并且頭頂簸箕進行穿針。在弟子穿針的同時,師公師父會在弟子頭頂的簸箕里面放上法器鈴,若弟子猜對;就再放上法器劍,又猜對,在放上法器“教”(教有兩個,正反稱為陰陽),并在弟子的頭頂上,擲成
“陰陽狀、陰陰狀、陽陽狀”三種形式的一種,弟子在穿針的同時都能猜對,就算法事完成,并且稱為真正的師公。(若在此過程中,有一個沒有猜對,以后做法事的時候都是不靈的。)
三
師公戲一般演出于鄉間安龍、游神、做齋、建寺廟等民間活動。師公是溝通鬼神、驅鬼逐疫、為人祈求平安的角色,主要念經跳神給人“消災避難”,這種迷信活動在壯族民間比較盛行。解放前師在廣西的民間,也稱為“尸”,師公亦叫“尸公”。我國上古時代也已經有了“尸”。“尸”之始發,其實是供人祭祀的對象。在廣西民間俗稱的師公戲和儺戲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的。壯族師公戲、毛南族師公戲、仫佬族族師公戲和苗族、瑤族師公戲等都是中國儺戲系統分支的廣西師公戲,并從古儺逐步發展形成的。儺是我國古老的宗教祭祀活動儀式,以驅鬼逐疫,祈福消災為目的,并從娛神過渡到娛人的作用。
壯族師公戲是在壯族師公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族民間戲劇。作為壯族宗教文化與藝術文化的混合產物,師公戲自然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如演員是由師公扮演的,其表演程式、音樂唱腔、伴奏器樂也基本上是師公祭祀歌舞的樣式。廣西的師公,并不是所有的都發展成為了師公戲。有一些地方的師公,現在還是保留了原始的歌舞祭祀形式,保留著師公的原始形態。由于交通比較發達、經濟發展較快的特點,有另外一些地方的師公活動已經發展并改動稱呼為師公戲。現在已經成戲的地帶有,貴港市及相鄰地區、南寧市等等。當時這些地方的發展相當的快,與其他戲劇的交往也比較頻繁,粵劇、邕劇等對師公戲的流傳和發展均有較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另一個方面,也使得師公戲融入了新的元素。不過這種影響并不會使其喪失他的主要目的及其所要發揮的功效。
四
人們把跳神活動稱之為“師公舞”。“師公舞”在“請神驅鬼”時戴著面具,按著師公的調子,邊念邊舞,嘴里念唱著咒語、巫經和宗教故事等唱詞。“念”師公的故事情節很簡短,“唱”一下也就結束。它是一種迷信活動,借著為人們“請師公神驅鬼,消災祈福”的謊言,愚弄和欺騙百姓。當時的“師公舞”雖只是在跳神,是在娛人。而如今現存的師公戲已經沒有了加入面具這樣的方式也很少跳舞,顯得格外簡單。由于時代的要求,上林師公戲簡單的演出形式也逐漸豐富起來,擴大劇目內容和吸收戲劇唱腔為主。伴奏音樂在蜂鼓的基礎上,加入小鑼、小镲,偶爾也穿插了“八音”的曲調。鑼鼓是師公戲最常見的打擊樂伴奏,這是前輩們在實踐經驗中積累出來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伴奏形式。壯族師公舞便有“蜂鼓不響不開腔”或“無鼓不開壇”的規矩。鑼鼓與師公戲表演能夠較好的結合,在于如何敲好鑼鼓的鼓點,以鼓掌握節拍,加上身體律動,把鼓的精神打活,即使戲未開演,光聽到開場鑼鼓,就能夠讓人精神振奮。
師公戲的演唱形式有;獨唱、重唱、輪唱、合唱、幫腔等。在演出過程中,演員往往是隨著間奏音樂走臺步做手勢,常見的手勢有左高右低或者左低右高,低的一邊拿高的袖子,有的在原地打晃,有的走狹歌步,演員換場地時走之形的,有前進步,后退步,有離場的小碎步,腳一邊一蹬,一邊配合劇情作相應的手勢。
壯民族在上林這個特定的地域生活環境和歷史條件下,與長期共同的生產實踐和社會交往是密不可分的。僅從壯族的情況看,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壯族師公信仰的文化背景中,壯族師公歌舞向師公戲發展并在音樂和表演上繼續演變,往往是在加大外來和本土藝術文化因素之間的相互融合程度的同時,也在朝著藝術化和表演化的方向發展。這種通過社會約定俗成儀規是值得學者研究和分析的。這種風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種歷史積淀;是民族的悠久的物質文化產物;也是精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民族特征構成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