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祈雨是古代農業社會重要的祭祀與禮儀活動,其本質是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是人們的祭祀活動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上古時期的人類保證生存的必要手段,也是古代社會最重要的生存禮儀。先秦文獻中有一些關于先秦時期祈雨方式的詳細的記載,筆者通過對祈雨方式的探討以及祈雨對象性別的分析,希望可以通過這種儀式化的符號和象征行為,來剖析這些祈雨巫術背后的文化蘊含。
【關鍵詞】:祈雨;祭祀;巫術;文化
一、祈雨的儀式
(1)雩祀
《左傳》中多有關于雩的記載,“雩”為求雨之祭。一般認為“雩祀“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孟夏四月舉行的常規雩祀,為例行之祭,另一種是因天旱不定時舉行的“大雩”,但是古代雩祀并非“例行之祭”,而是有一定條件的。楊伯峻認為:“雩有二,一為龍見而雩,當夏正四月預為百谷祈雨,此常雩, 常雩不書;一為旱祓之雩,此不時之雩。”[1]其次,雩祀是在春旱發生時或者在春播前一直連續不斷的旱災才會舉行的,這就是雩祀的前提條件,就是旱災的形成。然后旱災形成之后,為求得甘露舉行的雩祀才叫作雩,否則就只是一般的祈雨活動。雩祀的對象為上帝神靈。 “雩”的主要形式則是舞蹈,《周禮·司巫》中有記載,遇到大的旱災,就會帥巫舞蹈而求雨。在《爾雅·訓釋》中也將“雩”和“舞”結合在一起。在卜辭中“雩”可做“乎”(呼),兩字從音韻學上來講,古音皆在魚部,是同源字,即是一邊奏樂,一邊舞蹈,以祈求得到神靈的庇佑,天降甘露。卜辭中關于祈雨的記載:“丙子卜,今日舞,有雨”[2]意思是丙子的時候占卜,占卜的結果是,今日可以通過舞蹈而求得雨。“于翌日丙舞,有大雨,吉”[3]第二天的丙時是個吉祥的時刻,可通過舞蹈求得大雨。弗雷澤在他的著作《金枝》中曾說過:“早期神權時代,神權與王權結合在一起,國王即是祭祀之長又是政治的領袖。”[4]所以在卜辭中也有關于商王自己作為求雨的巫祝,跳舞求雨。“壬子卜,何貞,王舞,唯雨”[5]即是壬子時辰占卜,占卜的人是何,國王舞蹈便可求得甘露。
(2)焚巫求雨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傳記載:“夏,大旱。公欲焚巫尫。”魯僖公見天久旱而不雨,于是便想通過焚巫而求雨。在古代人看來,巫具有溝通天人的能力,能夠充當人與神的中介,替人祈于神靈,因此,在古代祈雨活動中,巫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時還是主要的祭祀者。卜辭中也有關于焚巫求雨的記載:“貞,烄,有從雨。貞,勿烄,無其雨。”[6]意思是說通過占卜,要以焚而求得雨,至于焚燒的對象是不是巫還有待考證。但在《呂氏春秋·順民》中記載“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于是剪其發,櫪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7]商君通過對自己身體的懲罰求雨,為民祈福。
通過上面的文獻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祈雨方式從一開始的雩祀演變到焚巫求雨,可能是由于一般的雩祀已經達不到求雨的目的,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就出現了更加殘忍的焚巫祈雨的方式
二、祈雨儀式中的性別
自古就有“紅顏禍水”一說的由來,古人常將女性與水聯系起來。《說文解字》亦云:“巫者,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8]即巫是舞的根源,而女巫所要做的就是通過她們的妙曼的舞姿能夠娛神的效果,能夠得到上天的垂簾,而祈求得到雨露。《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蚩尤請來了風神、雨神而引起了大水,于是黃帝便派遣天女下凡去阻止水患,黃帝在天女的幫助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可是戰爭勝利以后,當黃帝成為中華民族古老祖先的時候,天女卻不能再返回天上,且天女所居之處也變得干旱,天女也就有立下汗馬功勞的神變成一位女鬼。后來,每到遇到旱災的天氣,人們便認為是女魃在作怪,就進行焚燒女魃的巫術儀式,以此驅走旱鬼,換來甘霖。所以女性一直被作為祈雨儀式中的一個重要的傳遞者。《左傳·僖公二十一年》經記載:“夏,大旱。公欲焚巫尫。”[9]其中的巫尫就是指雞胸駝背、臉面朝天的殘疾人,人們認為這樣的人一定能夠博得上天的同情而得到上天的垂簾。《山海經·大荒西經》提到的用于祭祀求雨的犧牲品中多為女性。而《國語·楚語下》道:“其智能上下比義,其圣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10]這時,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要求是聰慧美麗的女巫才能可以和天神溝通,來傳達天神的旨意。從女神道女巫身份的跌落,在筆者看來應該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衰落的另一個反應。而對于女巫的挑選標準有殘疾之人到對美貌的要求,其實是古代的貴族階級的觀念由取悅于神到取悅于己的一種轉變。
三、祈雨儀式的巫術蘊含
在祈雨過程中的雩祀和焚巫祈雨中,多以女性為多,是因為自古以來,女性都被作為“陰”的一種象征,而旱則是作為陽,通過女性用妙曼的舞姿來達到娛樂天神的目的,以及“焚巫將巫作為犧牲品以致于可以做到陰陽調。”[11]在弗雷澤的《金枝》中有關于羅馬尼亞中部特蘭西瓦尼亞的一個地區,當地的居民如果久逢旱災,婦女們便會脫掉身上的衣物,然后集體做著一系列的巫祝的動作,唱著高亢的歌,跳著放蕩的舞蹈。此外,在上古社會,農業還處于初級階段,雨水的補給對于農業的生長有著重大的關聯。而女性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者,所從事的采集為早期人類提供了大部分的食物來源,成為當時人類生活的保障,于是女人與農業之間建立了聯系,這樣她們不僅在社會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同時,“先民們也把與農業相關的一切社會、自然現象與女人聯系在一起,所以農業巫術理所當然是女性的特權。”[12]“求雨的巫術也完全是婦女,特別是女巫干的事。”[13]所以女性便和對農業生產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作用的雨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結論:先秦文獻中的關于祈雨方式的記載,由開始的雩祀到焚巫祈雨以及到后來的暴巫祈雨,說明了這種原始的祈雨方式的野蠻性也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道德觀念之下也發生著改變,但其本質仍然是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祈雨作為與古代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一種禮儀,根據學者們對《左傳》中“雩”的研究認為,春秋時期由于當時生產力的提高,對土地的需求量較大,人們過度開墾土地,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損害,植被的大量破壞,對當時氣候的影響,從而導致了頻繁的旱災。祈雨的本質,是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處于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水平,無能為力的人們總是寄希望于宏偉的祭壇,豐盛的祭品,壯觀的舞樂,殷切的祈禱以及肅穆的氛圍等一系列儀式化的活動來祭祀天帝及相關神靈,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所以才會有百姓的祈雨祭祀行為和統治者的祈禱活動。
注釋: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242頁。
[2]《小屯·殷墟文字甲編》
[3]《甲骨文合集》
[4] 詹·橋·弗雷澤;《金枝》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8頁。
[5]《殷墟書契續編》
[6]《殷墟書契前編》
[7]呂不韋:《呂氏春秋》中華書局,1991年。
[8]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
[9]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390頁。
[10]《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559 頁
[11]王暉:《商代卜辭中祈雨巫術的文化蘊含》文史知識,1999年,第8期。
[12]王艷麗:《古代祈雨儀式的性別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年,第1期。
[13]季羨林《原始社會風俗殘余——關于妓女禱雨的問題》《季羨林文集》第8 卷,第35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