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到20世紀之交,美國出現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被稱為“進步運動”,它對美國歷史影響深遠。我國學術界在改革開放以后就開始了對它的研究,而在21世紀在研究的內容、方法、視角等方面有較多創新。本文將重點敘述21世紀國內學術界對這場運動的研究狀況。
【關鍵詞】:進步運動;綜述;內容;視角;方法
19到20世紀之交,在美國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由于這場改革以“進步主義”為旗幟,因此被稱為“進步主義運動”或“進步運動”。這場運動涉及到美國社會的多個方面和多個社會階層,對美國社會發展的方向產生重大影響。
在我國學術界,對它的研究已有較為豐富的成果,尤其在21世紀,研究在多方面都有了創新之處。筆者重點敘述21世紀國內學術界對這場運動的研究狀況。
一、21世紀之前的研究
中國美國史的研究早在建國前后就開始了,但很多研究方面直到改革開放才起步,進步運動也是如此。
1987年,張小青在《論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思想背景》,從社會觀念和宗教信仰兩個層面分析了這場運動發生的原因。作者認為,隨著人口增加、工業化的發展、壟斷的興起和西進運動的結束,美國人感到“在經濟權力的控制之下不能獲得充分的個人尊嚴自主和平等”[1],個人主義信念出現危機。同時新教倫理的“上帝選民”、發財致富等觀念,也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危機和道德敗壞的現象,這就讓更多人從宗教當中尋找理想的秩序,對不符合信念理想的社會弊病作斗爭,這樣就產生了“進步”觀念。
隨后,董繼民在1989年03期《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發表《簡論美國進步運動》,從社會背景、運動過程、社會意義等方面對其進行全面論述。作者認為,進步運動在政治上為以總統為中心的三權分立體制奠基,經濟上確立政府干預原則,社會上通過各項立法推動社會發展,總之,它為羅斯福新政開了先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李劍鳴在1992年出版的專著《大轉折的年代: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研究》中,認為這次運動發軔于美國社會的轉折時期,社會成員聯系日益緊密,日益形成整體,但社會利益也日趨多元化。同時,工業化帶來了經濟混亂、社會貧困、階級對抗、政治腐敗等綜合癥,這些都成為了進步運動產生的背景。這次運動是“調整資本主義精神、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的社會性努力”[2]。
但總體來看,在21世紀之前,雖然中國學術界對于進步運動已有所研究,但方法上,基本集中在對這次運動進行綜合研究,而專題研究也僅限于原因、影響等方面。而觀點上也基本是以肯定為主,數量上也較少,有較大研究空間。
二、21世紀的研究
進入到21世紀,中國學術界對于進步運動的研究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一些新的方法、新的觀點也得到了運用,研究上有了更多成果的同時,也有了更多創新。
首先,傳統研究出現了新的成果。
傳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從這次運動的原因、內容、影響等方面論述,這在八九十年代已經有豐碩成果。而在21世紀,這種研究又出現新成果,主要體現在觀點創新。
趙輝兵在2007年06期《歷史教學(高校版)》發表的《重建民主與自由:美國進步運動興起的政治根源》中,對于進步運動興起的原因有了新的解讀,認為這次運動興起不僅來源于工業化和城市化,而且還有深刻的政治根源,那就是打破兩黨當時的因循守舊和妥協的政治風氣,重建民主與自由的政治傳統,真正實現政府為大眾服務。
馮偉年在2001年02期《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發表的《論美國進步運動的歷史背景及其社會影響》當中,提出了進步主義者很大程度上是保守主義者這一新的觀點,認為進步派的實質就是將自己固守的“傳統的民主觀念、個人自由和立法治國”[3]以一種新的方式來維護,維護日益受工業化沖擊的傳統觀念。這就決定了進步運動領袖打著改革的旗號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而登上前臺后最終維護的還是少數資產階級的利益。
其次,對進步運動的理論研究有了起步。
一些研究者從理論基礎這一角度對于進步運動進行研究。吳凱在2009年11期《南方論刊》發表了《試論美國進步運動的理論依賴》,明確提出,強調“有用即是真理”并主張法律要適應社會變化的實用主義、強調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的新個人主義和主張國家干預的新國家主義,加上對社會達爾文主義中對絕對自由、反對政府干預、反對保護弱者等思想的批判,都為進步運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論武器。
另外,宗教作為人類思想意識的一部分,在進步運動中也起了作用,這體現在“社會福音運動”。李顏偉在2009年01期《天津大學學報》發表的《美國“社會福音運動”探析》指出,美國進步運動時期,“社會福音運動”興起,這與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危機和道德失范、新的移民群體的到來導致的社會沖突都有著密切關系。從思想來源看,它植根于美國傳統新教道德和建立“山巔之城”的新教模范國家的期望。這次運動使得“眾多新教教士走下神壇,踏上了一條宗教服務社會之路”[4]。
再次,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21世紀之前,我國學術界對于進步運動個案研究較少。但是進入21世紀,這方面研究成果可謂雨后春筍。
1.政治方面
譚融、游騰飛在2011年05期《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發表的《論進步主義運動時期美國政治的發展》指出,這一時期地方和州政府體制改革,有效擴大民眾的政治參與度和政府有效管理,加之總統權力的擴大,使得“美國的聯邦政治由‘二元聯邦主義’走向‘合作聯邦主義’”[5],有效適應工業化并影響美國以后政治走向。
2.社會方面
這方面的成就是21世紀我國學術界對于進步運動個案研究當中成果最豐碩的一部分。眾所周知,進步運動的范圍不僅包括政治,也包括環保、女權、教育等方面。
從女權角度論述的代表性論著,包括沈芳媛發表在2013年39期《教育教學論壇》的《進步主義時期的美國中產階級婦女與女權運動》、熊美娟2008年發表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美國進步時代的女性改革評述》等,它們都指出了女性在進步運動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婦女在這一時期開始直面自己受男權壓迫的地位,并積極“致力于改變社會,促進福利國家的形成,力圖制定相關的法律來保護這些弱者的權利和權益”[6]。
從環境保護這一角度論述的,包括祖國霞2013年04期《學術研究》發表的《美國進步主義時期環境運動中的女性》、滕海鍵2006年01期《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發表的《略論美國現代史上的三次環保運動》等,這些論著都指出,進步運動時期,通過自然資源保護運動,有效治理了環境,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也喚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
從教育方面論述的,包括王穎慧2006年05期《銅陵學院學報》發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潮及其社會意義》、郭九林和梁艷君2007年06期《沈陽教育學院學報》發表的《美國進步主義時期的教育思想淵源及其社會影響》等,它們指出,進步主義時期的教育家以進化論為武器,強調人的主動性和教育要應用于生產生活等,深刻影響了20世紀美國教育。
3.外交方面
李哲2012年在燕山大學完成的碩士論文《論進步主義運動對美國外交的影響》,認為進步主義給美國外交留下豐厚財富,在外交思想上,這一時期形成的強調道德和國際法律的規范的理想主義外交思想深刻影響了威爾遜及其以后的總統;政策上,更加強調國際法的作用和平等參與原則;實踐上,也體現美國外交在進步運動后的理想主義外交行動。
最后,進步運動對中國的啟示問題頗受關注。
隨著中國80年代以來開始的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矛盾的不斷累積,一些學者看到了進步運動對中國的借鑒意義。陸欣瑜2011年在東華大學完成的碩士論文《政府治理轉型:美國進步時代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認為美國在社會結構出現劇烈轉型的時刻,對于政府的治理進行成功應對和調整,“關注政府治理的公共性、合作性和互動性”[7],中國也應當在轉型期加快政府的轉型,完善制度建設。
三、結束語
美國20世紀前后的進步運動,涉及面廣,受眾面大,影響深遠。我國學術界20世紀后期就開始了對它的研究,而在21世紀,研究成果越發豐富,具有創見的論著不斷出現。
進步運動在美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我國改革事業有重要啟示,極具歷史魅力,需要我們不斷發現。
注釋:
[1]張小青.論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思想背景[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7(5):75.
[2]李劍鳴.大轉折的年代: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311.
[3]馮偉年.論美國進步運動的歷史背景及其社會影響[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132.
[4]李顏偉.美國“社會福音運動”探析[J].天津大學學報,2009(1):15.
[5]譚融,游騰飛.論進步主義運動時期美國政治的發展[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9.
[6]熊美娟.美國進步時代的女性改革評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8:66.
[7]陸欣瑜.政府治理轉型:美國進步時代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碩士學位論文],上海:東華大學,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