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鬶是龍山文化時期極具代表性的器物。先民們以自己的智慧和對美的不懈追求,豐富著史前社會的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賦予了陶器時代的烙印,而作為陶鬶也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表現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素養。本文試圖從龍山文化博物館館藏陶鬶談起,試析龍山文化時期海岱地區陶鬶的造型特點、類型、發展演變及歷史意義。
【關鍵詞】:龍山文化;陶鬶;發展演變;歷史意義
章丘龍山文化博物館(即城子崖遺址博物館)始建于1994年,館藏文物400余件,其中陶鬶10件。紅陶鬶5件,白陶鬶1件,黃陶鬶2件,灰陶鬶2件。分別屬于海岱龍山文化早、中、晚三期。造型古樸優美,神韻獨特。為龍山文化時期陶器之典型。龍山文化時期的陶鬶以其獨特的仿生造型和合理的構造,映射出了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以及墓葬隨葬方面的需要。龍山文化陶鬶上承大汶口文化,后啟夏商各新器形的出現,具有很高的社會歷史傳承意義,對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也有啟示作用。
一、陶鬶的歷史淵源
陶鬶這種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產生于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早期,為史前東夷人所創造。距今約4600年的龍山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一脈相承。據相關研究資料及考古發掘表明:在龍山文化時期,聚落幾乎已遍布山東平原地區,糧食種植和家畜飼養成為生活的主要來源,社會經濟逐漸走向農業化。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為手工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同時隨著農業的發展,生產工具的需求也為手工業的進步施加了推動力。有學者認為在大汶口文化中期,海岱文化區就已經開始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到龍山文化時期,手工業得到了巨大發展,成為當時最大的經濟部門。手工業專門化迅速發展,工藝技術和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產品空前豐富,品質優良。而其中制陶業尤其突出。其間產出的陶器外形線條流暢,形神兼備,在窯溫控制上也已經很自如。達到了古代制陶工藝的頂峰。陶鬶因其形體復雜采用分體制作,然后對接,快輪修整。燒制火候一般達到900攝氏度,而高嶺土燒制的白陶在1000攝氏度以上。另外,在龍山文化時期,雖然原始先民已經形成大的聚落,過上定居生活,但由于當時生產力的相對過于低下顯示的自然環境異常險惡,尤其是原始先民在面對大自然災害時顯現的非常渺小而無力,從而引發人們對大自然心存敬畏。
二、海岱地區陶鬶的類型
就目前對史前陶鬶的研究而言,高廣仁、邵望平的《史前陶鬶初論》算是最全面而且深入的,其觀點廣為學術界所引用。根據陶鬶的形制不同(基本不涉及制作工藝)將陶鬶劃分為不同的分式。陶鬶的形制變化主要表現在足部、腹部及頸部。此外,流、鋬的變化、裝飾的不同也往往具有時代上或地域上的意義。根據這一方法,將各地出土的大多數陶鬶劃分為:I式實足鬶 ,II式無腹大袋足鬶,III式有腹小袋足鬶,IV式簡腹大袋足陶鬶,V式束腰細足鬶。此外,還有一些被稱為“盉”的陶器,有些學者將其歸陶鬶一類,認為其是具有管狀流的陶鬶。在此本人認為兩者之間具有“親緣關系”,但不作為陶鬶的類型進行分析。
I式實足鬶
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已粗具雛形型,中期定型并大量涌現,成為中期的典型器物之一。在龍山文化時期雖然仍沿用,但很少。
II式無腹大袋足鬶
出現于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的階段,盛行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進入典型龍山文化時期之后,形制上發生了較大的變異。次式多為夾砂紅、褐陶,少數為灰陶。
III式有腹小袋足鬶
出現并盛行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直到龍山文化早、中期為一種比較重要的形制。此式陶鬶,色澤明麗,有乳白色、淡黃色等,器表光潔,器壁較薄。此式陶鬶較II式鬶的區別在于它有一個明顯的扁圓腹,袋足比II式鬶瘦小。
IV式簡腹大袋足陶鬶
是典型的龍山文化中、晚期器物。它由II式鬶發展而來,保持著II式鬶袋足肥大的特點,俯視仍為三圓相切或三圓相交。同時它又與龍山文化時期的III式有腹小袋足鬶有共同之處,頸部粗,與袋足的上部連成一個大口直筒狀的上腹部,并與III式鬶陶質、陶色近同。
V式束腰細足鬶
僅為一件采集品。1979年煙臺地區考古調查時,在棲霞縣楊家圈遺址采集。夾砂褐陶,口徑大于腹部,呈現束腰狀,或為典型龍山文化遺存,也可能晚于龍山文化。
三、龍山文化時期海岱地區陶鬶的基本性質與用途
大汶口文化中期為陶鬶的形成期,到大汶口文化晚期為陶鬶的發展期,陶鬶的興盛期應是海岱地區典型龍山文化時期。陶鬶在龍山文化中是很典型的器物,造型上,由三個袋足、細長頸、鳥喙一樣的流以及旁側的半環形把手組成,十分精巧。材料上,陶鬶基本上有兩種質地,其一為夾砂陶鬶,一般較粗糙,還有一種是泥質陶鬶,其質地則比較細膩,制作上較夾砂類型也精致一些。用途上,由于陶鬶是由三個袋足撐住器身,便于加熱,所以在當時人們日常生活里,陶鬶屬于炊煮器。考古發現一些陶鬶有一些內存灰黑色殘渣,被斷為酒渣,也有一些內壁表面存在大量水垢,所以推測陶鬶主要用于煮酒或煮水。而在龍山文化晚期,人們將形制優美的白陶鬶作為酒禮器,隨葬在一些大墓中,此時的陶鬶功能便是禮器。
四、龍山文化時期海岱地區陶鬶的發展演變
龍山文化時期,海岱地區陶鬶發現的形制最早,數量也較多,同時具有比較清晰的發展譜系。可以說相對應同時期的周邊地區具有文化強勢地位,從而為周邊部族所模仿。具體地說,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早期得到顯著擴展。海岱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陶鬶,主要向西傳播到黃河中游以及江漢地區的諸龍山期文化中。陶鬶發展至夏代晚期,便主要集中在洛陽一帶,其絕跡是于商代初年。
龍山文化的陶鬶從大汶口文化而來,單講龍山文化的陶鬶造型的發展演化而言,其頸部明細變粗,頸壁有平直到下部擴出,逐漸發展演變為頸腹一體,頸腹間界線消失;流口由鳥喙形朝向三角形斜上發展;腹部鋸齒附加堆紋有的增至兩周,也有的在腹部兩側增飾索狀小把手;圓形餅飾增多;夾砂白陶居多,夾砂紅陶則相應減少,有的則變為橙黃色;袋足由錐狀體逐步演變為羊乳狀;絕大多數繼續保持高度抽象的“禽體”造型,部分則保持著某種程度的寫實,頸下兩側特意做出沒有實際用途的拱狀耳,用以表示鳥類的雙翼。龍山文化陶鬶的袋足形式,其優勢是熱效率較高,如此促成了陶甗和陶鬲等新型袋足器形的出現。
五、龍山文化時期海岱地區陶鬶的文化意義。
由于陶鬶的諸多特點,完整的發展譜系以及數量眾多,故被視為龍山文化時期最典型的器物之一。它體現了原始先民對生活的敏銳觀察,以及對身邊常接觸的形象的積極攝取,并把這種觀察感受尤其是表現人的世界方面,通過陶塑的形式加以捏塑,并做到了不脫離生活的實用本意,集實用與審美為一身的特點,反映了藝術的產生來源于現實生活。
陶鬶不僅對當時人們的生活產生影響,也對后來器形的演變產生深刻的影響。但是,介于當時的時代局限性,生活環境的惡劣以及人們思維的原始狀態。陶鬶表現手法上也比較純樸,其意義是一種承前啟后,是給后人帶來基于當時生存環境及人類思維水平的最美形態。
參考文獻:
[1]張學海.《考古學反應的山東古史演進》[J],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10版
[2]高廣仁,欒豐實.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大汶口文化[J],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3]王永波,張春玲.齊魯史前文化與三代禮器[J].齊魯書社出版,2004年10月版
[4]高廣仁,邵望平.史前陶鬶初論[J].考古學報,1981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