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務驅動”,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改變了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模式,樹立起新的以完成任務、情感表達和疑難解決為特點的立體、全方位探究式、實驗式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從而使學生能夠運用已掌握的才智以及自己獨到的設想提出問題解決之方案。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在信息技術學科運用較多,然而,本人敢于突破常規,一試牛刀將其援引到海如煙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來加以研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關鍵詞】:任務驅動;歷史課堂;探索
一、相關原理、內涵
按百度百科解釋,任務是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指交派的工作、擔負的職責、責任。任務的設計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其原理是賦予角色技能等手段,設定障礙,引導其使用技能手段越過障礙。這里突出了目標、原理。
那么,“任務驅動”的概念又是什么呢?
百度百科這樣解釋,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綜合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激發他們更大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二、關鍵環節
1、激發和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點。
任務是對學生而言是一種興趣,一種“催化劑”,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通過完成任務,使他們有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更積極地學習。枯燥的說教,會撲滅這種可愛的小火苗。
2、培養分析解決能力
心理學中的能力被定義為“表現在活動中的人格傾向”,也就是說只有在活動上能力才能表現出來,得到訓練。給學生空間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歷史學習的課堂教學現實是學生的歷史學習與現實無情地分離。
三、教學程序
1、期待設置:欲揚先抑的手法,是一種設置懸念的最好模式。常常使人欲罷不能。課堂教學,也是如此。要對學生的學習期待進行設置,引起學生對這一部分歷史知識學習的強烈期待。故而,期待設置是尤為重要的。如果期待情況設置恰當完好,課堂效果是兩倍半努力的結果。相反,如果剛開始的學生充滿了熱情被潑冷水,在任務驅動下就會驅而不動,則下面的教學程序就無法堅持下去。這堂課就會砸鍋。
怎樣創立任務期待?如何有效設置任務驅動?這里筆者結合自身實際提出觀點如下:
首先,充分運用感情元素。中學歷史,內容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充滿了愛恨情仇。歷史教師,就是演員,歷史教學,就是三尺講臺的生動演繹。歷史教師要充分使用歷史知識里的暗含著的感情元素,將學生穿越到過去的歷史時空。例如,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時,教師可以聲情并茂地慷慨陳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然后多媒體屏幕上展示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的激動人心的畫面……此情此景,這樣的期待設置,怎能不引起學生內心強烈的愛國主義共鳴!任務驅動模式也就開啟。
其次,精挑細選具有感染力的視頻資料。講到《香港澳門的回歸》,我會展示香港總督彭定康落寞的神情和中國人民興奮的熱烈的場面,通過兩者的對比,感受香港回歸的巨大歷史意義和中華民族強烈的愛國情懷。這樣就會使得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進入了任務驅動的模式。
2、明確共同任務
看似簡單,實質復雜。要想產生出乎意料的神奇教學效果,任務設置的基本原則是不能“高不可攀”,而要“跳一跳,夠得到”。
然后,設置的任務必須明確,可評估,使學生看到希望。教學死板的歷史教師,只會設置死板的歷史教學任務。而死板的任務只能有死板的結果。所以,作為歷史教師,就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敏慧、能力升級。故任務驅動成功與否取決于歷史教學期待任務的設計。
所以我們認為“任務”的優化遵循以下六項原則:
(1)適可而止。
歷史教學新授要設計35分鐘提供給學生進行分析交流。避免學生因任務過重而產生畏懼心理。
(2) 逐步遞增。
由 “小任務” 到“大任務”,設計時要突出重點,形成層層遞、增的“任務”鏈條。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方法在循序漸進中得到增值。
(3) 挑戰性。
不服輸是向上的車輪。在歷史教學備課時,“任務”的設計過于簡單容易將學生引向形式化的學習并造就學習的懶惰。只有探索解決適當難度問題才會使學生去探索,去研究。
八國聯軍侵華一節,我們可以這樣設計任務:
①侵略中國的是哪八個國家?
②這些國家面積有中國大嗎?這些國家的每個國家的人口有中國多嗎?
③清政府面對八國聯軍采取了哪些措施抵抗的?
④清政府的抵抗最后有沒有抵擋住八國聯軍的瘋狂進攻?
⑤清政府為什么會抵抗失敗?根源是什么?
⑥清政府抵抗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⑦清政府戰敗后在列強的刺刀下被迫簽訂了什么條約?
⑧請大家聯系這個條約的主要內容,說一說這些內容分別對中國哪些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這些條約最終是在什么時候被廢除的呢?
⑨《辛丑條約》既然給中國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傷害,作為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的慈禧太后,她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呢?她為什么要這么做?這反映了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怎樣的本質?這種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最后被誰推翻了呢?中國人民有沒有被拯救出水深火熱之中呢?
那么哪個階級哪條道路能救中國呢?(事實證明了這樣一條千古不變的真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通過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層層遞進的任務驅動,同學們經過分析、討論,最后會揭示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真理。
3、任務效果評估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好的教學質量是表揚出來的。愛,是教育的終極主題和終極意義。我一直主張采用激勵性正面評估。激勵性評估是指在中學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能以豐富生動的、抑揚頓挫的語言、時而慷慨時而悲歌的歷史情感和采取形式多樣、深受歡迎、激發學生潛力的教學模式,從不同思維角度給所有求知如渴的學生以充分地肯定、鼓勵和贊揚,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自我肯定、自我認同和成功上的自我體驗,從而激發出蓬勃的學習動機,產生強烈的心理驅動進行積極主動學習的一種策略,也就是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華麗轉身。
如:學完了《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一課,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①西域是今天的哪兒?古代絲綢之路通過今天哪些地方?②大漢為什么要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其根本目的是什么?③今天黨中央提出“一帶一路”和漢朝的絲綢之路路線有何不同?目的又有何不同?
毫無疑問,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因為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對于學生經過任務驅動訓練提出的問題要進行激勵,并且發動同學對問題進行比較,看看誰回答得更好、好在哪里、還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進的,最后教師做總結性歸納補充。
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課堂,歷史教師更應該是課堂有效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激勵學生以顛覆性的手段去探索人類燦若群星的歷史時空。
總之,透過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我們看到的是教育觀念的變革。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應該被扔到垃圾堆里去。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釋放了學生巨大的創造潛能,從而創造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侯慶來,王太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課件開發中的作用[J].現代教育技術,2003(13).
[2]何克抗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理論基礎[J].中學歷史教學,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