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法學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法律職業技能,地方性院校法學院在其培養上存在課堂教學方法陳舊,缺乏對法科生法律職業技能的培訓,及法學實踐課體系設置不合理等現狀。而司法援助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法科生的司法實踐能力,為一種新有效培養模式。
關鍵詞:法學教育;法律職業技能;課堂教學;司法援助
職業技能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必備技能,作為法科生尤為如此,法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將法律專業的學生培養成社會有用之才,從專業的角度而言,法律職業能力是一個綜合性能力,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如專業的法律思維能力,法言法語表達能力,法律邏輯推導能力等等。那么在法科生中,地方性院校法科生的法律職業技能培養現狀如何呢?如何才能提高法科生的司法實踐能力?本文擬做以下分析。
一、地方性院?,F階段法科生司法實踐能力培養現狀
1、法學教育中課堂教學缺乏對法科生實踐能力培養理念
眾所周知,任何職業技能的取得都離不開一個較長的學習和實踐過程。就法律教學而言,雖然在其培養方案中體現了對法科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雖然在我國大部分法學院中,專業見習和專業實習都是必不可缺的,但是想在短短的見習和實習過程,使得法科生專業實踐能力有個質的飛躍是不能的。而在平時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卻缺乏對其提供實踐能力培養的理念。一般而言,法學教師具有較高的理論功底,在傳統的教學中,在課堂上一般滔滔不絕,對抽象的法學理論加以闡釋,其教學非常在行,其優點是提供了學生的學習理論能力,這是一種大陸法系教學的典型教學模式,那么從其缺點而言,就顯而易見了,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學生因為是被動參與,被動聽講,沒有互動,所以缺乏積極性,進而對其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法律思維能力達不到訓練的目的。通過筆者的社會調查,在被調查的3所地方性院校中,基本情況是如上所述,雖然個別教師在課堂中使用了案例教學法,但案例一般比較簡單,達不到教師預期設置的目的。這也就是說現在的地方性院校,基本忽略了案件教學,把學生的司法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到了次位。在教師的觀念中,法律職業技能的培養只是通過法律實踐教學環節來提升即可。
2、法學實踐課體系設置不合理,致使學生法律職業技能得不到提高
地方性院校是我國實行法學本科教育的集中場所,也是法學教學的基礎階段,而如上所述,我國地方性院校在地方高校在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或輕視了對法律職業技能的訓練。從課程設置來看,實踐課時偏少,這就導致了法科生法律職業能力提高不快,從筆者社會調查來看,3所院校應屆畢業生走向社會后,成為法律人后,很多單位反應其法律事務能力弱,無法完成最基本的法律實務,例如調查取證、法院卷宗閱讀、法律實務談判、起草法律文書和相關合同,歸納案件的爭議焦點。這種情況的形成,反映了高校培養法律人才的短板。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我國一些知名學者不斷呼吁,我國一些地方高校法學院開始認識到了法律職業技能培養的重要性,進而在法科生培養方案中,適當加大了實踐課教學的課時。傳統的模擬審判、專業見習,法庭旁聽和畢業實習成為了其培養的必需課程。與此同時,也適當增設了一些新的實踐課程,例如:法律援助,法律診所等等,并在司法機關建立了一些法學教育實踐基地。但是,這又形成了新的矛盾,現實是,某些地方性院校片面追求對法科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切實際的開設的實踐課程,凸顯了其重要性,但是其培養的師資力量不夠,課程之間的相互重合,其結果是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課時,最終結果是達不到其預期目的,而學生在這些課程學習中,流于形式,教師教學監管不到位,學生的司法實踐能力最終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
3、法律實踐培養流于形式化,監管不到位,法科生實務水平得不到提升
如上所述,我們知道要想提高法科生司法實踐能力,必須要設置其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這只是個前提,好的制度是設計是前提,而最終要將該制度要發揮效力,必須是將其落實到位。從筆者的調查而言,有些地方高校的課程體系雖然設置較為科學合理,例如除了傳統的司法實習和見習,模擬法庭之外,開設了很多有利于法科生司法實踐能力提高的課程。但是由于很多客觀制約因素的存在,使之不能真正的運行,有些運行起來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學生的法律職業技能并沒有因此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傳統的模擬審判實踐課教學環節,一些地方高校的法學院,簡單的為學生選定案例,讓學生被動參與,時間較為倉促,學生走過程,沒有發揮其主動性,有時只注重其表演性,沒有注重其司法實踐能力的提高。一到真實的法庭審理,法科生就無所適從,其訴訟技巧,調查取證的能力在模擬法庭實踐過程中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再如法律援助,法科生也是被動跟隨律師從事一些輔助性的工作,沒有得到真正獨立辦案的機會,離開教師就無所適從了。而在畢業實習中,很多學生忙于考研考司考,所以在很多學校中,實行是分散實習的模式,其結果是學生沒有真正其實習,最后讓畢業實習成為了一種形式,這和人才培養方案是背道而馳的,學生的司法實踐能力得不到實質提升。
二、司法援助模式對培養法科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意義
1、司法援助模式有利于法科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法治國家是當今社會建構的目標,法科生更應該懂得法治的意義,主動去接受法治思維的培養。眾所周知,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人類發展的不竭動力,而法科生作為法治社會建構的后備乃至中堅力量,如何培養其創新思維的培養是法律教育的重要課題。在傳統上,,我國高校教育著重的是對法科生的理論知識的培養,但缺乏對其司法實踐能力的培養。雖然高校也注重實踐課程的開設,例如模擬法庭,司法實習,但是大部分流于形式,結果導致少數學生缺乏創新意識。而司法援助模式,要求學生全程參與實際的辦理案件。在法科生參與司法援助過程中,其面對一個個鮮活的司法案例,如何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如何正確去處理司法程序障礙,如何正確適用法條,如何正確進行訴訟等等問題,,這一切都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思考問題,提出和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要達到這效果則需要他們擁有創造性思維,而這一個正是對法科生創新思維開發和培養的過程。
2、司法援助模式有利于增強法科生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提高其司法實踐能力
法科生通過3到4年的專業課程培訓,經過了相對系統的理論學習后,他們已經習得了一定的法學理論基本知識??墒?,從筆者的調查法學,他們獲得知識的路徑基本通過課堂學到的,也就是說都是間接的,被動接受,而這些基本法律知識的獲得,并不能說明他們就獲得了相應的法律實踐能力?,F實是,每當他們遇到現實具體案件時,通常會變得無所適從,不知從何下手。因此,出來傳統的司法實踐環節外,司法援助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實踐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真實案件辦理的整個環節中去,在雙師型教師的指導下,真實去辦理各類案件,其效果就可以可想而知了,學生可以把自己已經習得的知識運用于辦理案件中,這樣使得理論知識有效得以運用,進而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或可以對自己的理論知識進行一個反照。于此同時,通過司法援助模式,法科生也可以客觀提高自己的綜合司法實踐能力,法科生司法實踐能力是一個綜合能力,具體為法律事實認定,法律思維,法言法語表達,訴訟能力等等。在具體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中,學生們可以不斷發現自身的不足并能及時改進,為日后畢業走向社會,成為法律人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司法援助模式是在教師的主導下進行的,這樣客觀上為其提供了答疑解惑的時空條件,這種環境和運行的機制,每個參與者都是主動的法律工作人,學生可以獨立思考,獨立工作,這樣可以有力的提高其司法實踐能力。
三、司法援助模式對法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對策
1、明確職責,建立高效協調領導機制和保障機制
司法援助模式作為法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一種新形式,首先需要建立高效的協調領導機制。地方性院校法學院應該在從研究型向應用型轉型過程中,勇敢嘗試,開拓創新,建立行之有效的司法援助領導機制,制定相關運行制度,不斷改進和完善司法援助模式機制,做好法科生司法援助模式活動的開展工作,才能為社會輸送具備實踐創新能力的法律人才。
其次,要建立保障機制保障司法援助模式的開展,由于司法援助需要資金的投入,高校不僅要在校內建設專門的辦事機構和辦公場所,配備專門的辦事人員,而且每年要有相應的資金用于每一個具體案件的實際辦理。在高校內,首先要明確職責分工,杜絕相互推諉,從筆者所在衡陽師范學院為例,其衡陽師范學院法律援助中心為法學院主管,而學校則每年撥出相應的配套資金來幫助這個司法援助平臺的運作,這樣就達到了領導負責,多方參與,良性運行的好的運行模式,為學生實踐能力提高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注重雙師型法學教師的培養,是司法援助模式活動的實施的前提。
學生質量的好壞,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教師素質所決定的,法學雙師型教師指的是具有高校教師資格證和通過司法考試并取得律師執業資格,具有較強司法實踐能力的教師。但從我國目前現狀來看,許多地方性高校內的教師研究型和授課型老師偏多,這有局限性,他們無法對法科生進行一對一的司法援助,如果沒有這樣的資源,司法援助平臺也只是個擺設,所以應該注重培養雙師型法律老師。。以衡陽師范學院法學院為例,雙師型教師只有5位,僅占教師總人數的百分之20%,按照湖南省司法廳的要求,帶領學生參與法援案件的教師必須要具有律師執業資格。提高法科生的各種創新實踐能力客觀上需要不同領域法學教師參與。因此,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工作是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
3、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創新意識
在具體的司法援助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指導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多提問,鼓勵學生在一些事實認定,法條應用,法律含義上多爭辯,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予以說明,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刑事案件援助過程中,指導老師可以在辦案過程中,組織學生對具體案件的在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適用法律條文,量刑情節等多方面展開討論,在民事案件中,如何進行法條適用對當事人更為有利,法庭審理中,如何正確運用庭審技巧,等等,都可以進行研討,這樣可以找出缺點或差距,為今天走向社會打好良好的基礎。這也是培養法科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核心所在。
參考文獻:
[1]練琪,歐陽梅,陳建軍.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與法科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高教論壇,2003 (10).
[2]許彩云,趙強;法科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若干問題的探討[[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8).
[3]蔡瓊.研究性教學理念與高校法律基礎教學[J].高校論壇,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