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及社會對三農問題、城鄉兒童教育公平問題的關注,農村兒童社會工作成為我國新興的社會工作領域。但由于缺乏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接受過專業訓練社會工作者在面對復雜的鄉土文化處境時,常處于無知與無能的狀態,在農村兒童社會工作實踐中陷入人類學所說的“文化識盲”(cultural illiteracy)陷阱。
【關鍵詞】:農村;兒童社會工作;文化識盲;文化敏感;鄉土文化
一、導言
由于城鄉二元格局的長期存在,農村社會工作成為中國特殊的社會工作領域。隨著當前國家和社會對三農問題、城鄉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農村兒童的需要越來越受到關注,專業社會工作對農村兒童問題的介入有其必要性。目前我國農村兒童社會工作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實踐中運用的理論和方法主要來自于城市兒童社會工作實踐的經驗,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很多情況下,社會工作領域的學者將這些問題歸咎于農村的落后,農村兒童素質的低下。而很少有人會從文化視角對此進行反思,也很少有人追問現代以城市為本的文化和專業價值的合理性及科學性。美國學者在《文明的沖突》中講到,一切沖突根源于文化之間的矛盾,而文化之間的矛盾是最無法調和的矛盾。接受了專業訓練的社會工作者面對復雜的鄉土文化,常常處于無知與無能的狀態,實踐中陷入人類學所說的“文化識盲”陷阱,這緣于他們對鄉土文化的無視或者蔑視。
二、文化識盲:農村兒童社會工作實踐困境之根源
文化識盲的概念來自于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貝森(Bateson)在研究人類的精神分裂癥時所提出的“雙盲假說”(double blind)。貝森指出,人在溝通時,當一個人處于一套交織稠密的人際網絡之中,被兩組不同而又相互矛盾的訊息牽絆住,而其中一組訊息又否定另一組訊息時,就會出現無法解讀在人機互動中的深層訊息(meta-message)的識別盲點(潘英海,1997)。[1]
其實不只是人類學,任何人文社會科學都采用類似民族志田野調查方法的研究者都面對同樣的問題。社會工作亦是如此。因為在社會工作實踐的過程中,專業社會工作者如同其他研究者是以自身作為研究工具,進入一個詮釋學或者現象學所指稱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即人類在特定時間、空間下所建構的整體性生活體驗。社會工作者在與案主互動的過程中會面臨“文化負載”(cultural laden)的問題,漢森稱之為“理論負載”(theoretical laden)(Hanson,1969)。[2]
社會工作者缺乏文化敏感性是造成農村社會工作實踐中文化識盲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態系統理論強調“人在情境中”,其中文化是案主所處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村兒童社會工作實踐中尤其不能忽視鄉土文化或村落文化對問題兒童的影響。當不同的社會群體相遇時,文化上的問題會相應產生,西方人類學對此早有反省,“文化震撼”(cultural shock)和“文化偏見”(cultural bias)就是不同文化境遇時出現的問題。“文化震撼”指的是當我們去到異文化社群時,對當地文化產生一種陌生感覺而出現的心理上的一種不適。而“文化偏見”是基于種族\我族中心主義而出現的一種態度,總是不自覺地用自屬的文化價值和行為觀念,去推斷其他社會群體。并認定自己的文化是最優秀的,對異質文化有一個高低評價,進而產生我們所說的文化偏見、種族歧視(racial discrimination)等現象。
社會工作者應該具有文化敏感度,這在理論上我們都有所警覺,但在實際操作中,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的城市社會工作者往往會產生對農村的“文化偏見”,并用以城市為本的專業理念和價值觀否定農村人所擁有的文化和思維模式。專業社會工作者無法認識到所處農村的“背景知識”,直接影響到他對案主的了解以及案主問題、需求的評估。這一闡釋同樣可以解釋農村兒童社會工作中“文化識盲”產生的原因。
農村兒童社會工作中的“文化識盲”不簡單的是文化敏感性的問題,而是更多的基于我們對專業知識的擁抱和信靠。[3]社會工作者的心目中往往存在著牢固的“真理”,以辨別什么是合邏輯的,什么是不合邏輯的。造成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思維方式為準,無視農村孩子所具有的思維模式。所學的專業知識將變成刻板的教條,固守著已有的信念,專業社會工作者陷入了“文化識盲”陷阱。
三、克服“文化識盲”之對策研究
通過對近年來農村兒童社會工作服務中出現的“文化識盲”現象與原因的分析,借鑒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一)加大本土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
雖然近年來我過農村兒童社會工作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專業社會工作人才仍然匱乏,并且農村的社會工作服務組織和社會工作大都來自城市,由于缺少對鄉土文化的認知,導致不能很好的了解并滿足農村兒童的要求。這提示我們,農村兒童社會工作的發展可以吸納和借鑒外來經濟和資源,但應該靠本土的力量,因而需要加大本土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鼓勵農村出身的專業社會工作者返回農村,為家鄉建設作出應有的共享,政府應該加大支持力度,給予返鄉社會工作者優厚待遇。另外,開設農村兒童社會工作培訓班,對先知先覺的村民進行培訓,組建本土化的社會工作團隊,并引導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
(二)重視并挖掘鄉土文化
在開展農村兒童社會工作時“要強調以內源發展為核心,依賴本土社區的文化脈絡、內部的知識、資源”[4]等來開展農村兒童社會工作,把農村兒童、村民定位為擁有自我發展能力的群體,尊重他們具有的鄉土知識和技能,強調發展的主體是農村兒童以及在他們關系網絡中的村民。
用生態系統論指導社會工作實務,把兒童的問題放置在農村大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讀,對其所處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進行全面的分析。構建兒童、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農村兒童服務模式。專業社會工作者要走入農村家庭,消除造成兒童問題的不利的家庭環境因素,并引導家長改變落后的教育觀念和不科學的教育方式。
(三)運用優勢視角進行干預
看待農村兒童的問題要摒棄缺乏視角,而采用優勢視角對他們進行評估、提供服務。優勢視角鼓勵和意味著一個擴展的(而非化約的)和包容的理解模式。兒童有無限發展的可能,選擇什么樣的成長之路是他們的權力和自由,每個機體都有其獨創性,對其個體差異性應該持有包容的態度。我們要相信個體有重整和反彈的能力。要界定一個兒童是不是問題兒童,不該拿城市兒童的指標來衡量,應該形成一套與鄉土文化相符的評估機制。作為社會工作者要致力于發掘和利用農村兒童所擁有的優勢和資源,提高他們的抗逆力,協助他們實現自己的目標。實踐過程中采用整體性和發展性的服務模式,它所起的作用不是輸血而是造血的功能,實現兒童的自助。
綜上所述,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工作領域,農村兒童社會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對農村兒童的成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社會工作要在中國鄉村扎根,必須先處理好社會工作者主體位置的問題,審視在實踐中出現的文化識盲現象,并分析其原因?!吧鐣ぷ髡叱诵枰氈吕斫忄l土文化的內涵和運作,敏感覺察地方性村落文化的重要性之外,更加需要自我反思專業知識的盲點和陷阱?!盵5]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農村兒童的需求,并協助他們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能踐行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專業理念。
參考文獻:
[1]潘英海.文化識盲與文化糾結:本土田野工作者的文化問題[J].本土心理學研究,1997(8).
[2]Hanson,N.R.Perception and Discovery:An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Inquiry[J].Freeman:Cooper and Co,1969.
[3]保羅·費雷勒,方永泉.受壓迫者教育學[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
[4]閆偉,同春芬.村莊的張力與掙扎:基變視角的農村社會工作[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5]古學斌,張和清,楊錫聰.專業限制與文化識盲:農村社會工作實踐中的文化問題[J].社會工作實務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