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籃球運動中,助攻與得分原本是一脈相承的,助攻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得分,而利用助攻的得分則更加容易。然而,本人通過觀看籃球比賽和親身參與籃球運動的過程中,發現隨著籃球運動的不斷發展,兩者之間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僅僅專注于得分,而對于傳球助攻則不是很重視。所以筆者通過分析與查閱資料,希望分析出這種現象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議,使其能朝著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籃球,得分,助攻
本人通過觀看比賽,自己親身參與和查閱資料發現現在的籃球人對于助攻總是不以為然,在運動過程中有些人寧可強行投籃打鐵或者出現失誤也不愿將球傳給位置更好的隊友。這是一個讓人很費解的現象。一方面大家都知道籃球是一個團體運動,只有團隊協作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而單打獨斗則永遠是無效的,但另一方面大家則又沉迷于得分的快感中不能自拔,導致助攻這個現象出現率逐步減少。鑒于這種現象,本人希望通過對于助攻的概念和其發展來了解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議。
1. 助攻的概念
助攻的定義為:當球處于活球階段,通過持球球員對于球的傳遞,幫助第一位觸球的己方球員完成直接的得分的行為。
2.助攻的判定
第一個判斷助攻的關鍵在于助攻的時間界定為活球階段,概念為該球從持球球員手中離開的時間,賽場時鐘是在運行的。這個要點規定了助攻的最起碼的范圍:助攻球員是在界內的。而假設一名球員邊線外發球,接到球的隊友直接得分的情況出現,發球球員不計算助攻次數,理由是時鐘的運動是從線內首位觸球球員觸球時點開始,而邊線外發球球員觸球時候時鐘靜止,因此助攻的數據統計無效。
第二個判斷助攻的關鍵在于該球的傳遞幫助隊友直接得分,這個直接得分包含三大定義:
其一,得分球員從哪一名球員手中得到球,傳球球員計算助攻而不計算其他參與傳遞的球員;
其二,直接得分定義為得分球員獲得球后的系列得分動作,解釋為因為該球而獲得得分機會,而不包含接球受到犯規后的罰球得分;
其三,直接得分指的是值得投籃或者上籃得分,而不包括得分球員拿到籃板后的二次進攻。
3.國際籃球中的助攻與NBA中的助攻
通過觀看比賽我們可以看到,助攻在國際籃球中的地位與在NBA中是不一樣的。在國際籃球中,我們發現能拿得出手的組織后衛少之又少。拿中國的CBA來說,我們可以看到助攻榜上從來沒有上雙的后衛,如果哪一場比賽中一位球員的助攻數能達到兩位數,那么將是一件十分驚人的新聞。而反觀美國NBA,助攻能達到兩位數的人則是層出不窮。在有幾年的助攻榜上甚至會出現幾個球員的助攻數都上雙的驚人現象。而在NBA歷史上,單賽季平均助攻數最高的是在
1989-1990賽季由猶他爵士對的約翰 斯托克頓創造的14.54次,賽季總助攻數1134次,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而縱觀NBA歷史,助攻狂人也是層出不窮,從第一個賽季平均助攻數上雙的奧斯卡 羅伯特森到“魔術師”約翰遜和歷史助攻王約翰 斯托克頓,再到現役的第一杰森 基德和第二史蒂夫 納什,還有新興的助攻王克里斯 保羅和拉簡 朗多,這些助攻狂人都在自己的時代掀起過一陣浪潮。而國際籃聯中則很少見到這樣的人。
4.助攻的發展與現狀(以NBA為例)
1946年“全美籃協會”BAA成立,而在當個賽季,就設立了助攻王這一獎項。雖然僅有場均3.42次,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助攻的重要性。而隨著籃球比賽的發展,到1961-1962賽季,奧斯卡 羅伯特森創造了場均11.38次的神奇數據,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場均助攻數上雙的球員。自此以后,出現了多年的助攻王場均助攻上雙的現象,而僅幾個賽季沒有上雙也都沒有低于場均8次,而最多的甚至出現了近15次。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熱潮過后,近些年助攻的次數又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雖然仍未低破8次,但是場均12次以上的情況則再沒有出現過。
上面僅僅是從NBA每年的助攻王角度的分析,從更深層次上我們可以看到。
當下以助攻為業的組織后衛變得越來越少,大多數后衛都是以得分為主,助攻為輔,組織后衛與得分后衛的界限越來越不清晰,有些球隊甚至出現了得分后衛出任球隊組織后衛的情況。
結論
從以上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到助攻這一項籃球技巧它的發展是呈現出倒“U”型的。在籃球運動發展初期助攻是不被人們所關注的。然而隨著籃球的發展,助攻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重視,執著于助攻的球員也越來越多。由此組織后衛這一職業也變得越發的重要和不可或缺。然而,在隨后的發展中,由于大家對得分的熱愛和個人主義的發展,大家都認為只有得分才能將自己的價值充分顯示出來,于是熱衷于得分的人越來越多,也使得忠實于助攻的純組織后衛越來越少,而以得分為主的后衛則增長迅速。
助攻位置的球員是全場的進攻發動機,也是全隊的靈魂,現役球員中符合頂級后衛標準的屈指可數,不過,精彩的助攻仍然杰出不窮,甚至于近年來還出現了類似表演的創意性助攻。可惜,新生代球員花哨的迷惑著球迷的眼睛的同時,似乎應該在怎樣系統組織上多花些功夫,而不是追求如何完成某一次完美助攻。
參考文獻:
[1]邢登江 劉國慶 大學體育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4。7 1-15
[2]裴海泓 體育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5-6,41-57
[3]彭杰,孫大明,項立敏編著.大學體育理論教程[M] 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汁,2002.8
[4]貴州省大學生(體育與健康)編寫組編著.大學生體育與健康[M]一貴州:貴州人民出版讓,2001,10 32-35
[5]丁英俊主編.大學生體育與健康[M]一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