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視聽結合的角度,分析了其教學機理,同時提出了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創新策略,希望能夠推動高校民族音樂課程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校;民族音樂;教學;創新
一、視覺化傳播在民族音樂傳播與教學中的應用
近些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不僅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藝術的進步,人們對于音樂藝術的認知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不再單純的依靠聽覺,二是通過圖畫、影像等視覺符號,對音樂進行詮釋,對感情進行表達,逐步形成了視聽結合的音樂傳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音樂是載體,視覺是核心,通過動與靜的完美結合,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音樂作品和內涵和意境,可以說是音樂傳播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甚至從某種意義上將,視聽結合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對于音樂獨屬于聽覺體驗的認知,屬于在音樂更高發展階段的一種回歸。
科學技術的進步,帶動了視覺工業的繁榮,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視覺工業主要是生產相應的視覺產品,提供視覺服務,在數字化影像、新媒體、計算機圖形技術等的推動下,音樂的可視化傳播逐漸從理論變成了現實。例如,在2012年,中國科學院科學藝術中心利用三維動畫技術,秉承著以視覺詮釋聽覺的理念,創作并且推出了巨型球幕影片《化蝶》,是一次對中國傳統經典的全面解讀,通過三維動畫的表現力,使得觀眾能夠充分調動自身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去理解和感悟音樂作品,為音樂的創作和欣賞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相比較其他音樂形式,民族音樂無疑是最貼近人們生活,最富有人性內涵的音樂藝術,但是想要充分理解民族音樂的內涵,要求受眾必須具備一定的音樂基礎,這就使得許多年輕人無暇去品位民族音樂,加上單一的方式,與流行音樂的視聽結合模式產生了極其強烈的對比,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一度陷入了困境。對于這種情況,從視覺化傳播的角度分析,可以在傳統的聲音語言符號中加入視覺語言符號,推動民族音樂教學的發展和創新。
二、民族音樂教學中視聽結合的機理分析
傳統民族音樂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結晶,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而在高校教學中,如何才能夠保證教學效果呢?根據長期以來的教學經驗,對于一門技藝,必須經歷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論到實踐的過程,才能夠真正實現登堂入室。在感性階段,必須能夠通過對自身感官的調動,去對技藝進行感知和接受,民族音樂需要調動的不僅是耳朵,還有眼睛和心靈。從人類的生理特點分析,在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時,往往是多種感官的共同作用,而對于音樂藝術的傳播同樣是多種感官同時做出反應。相關研究表明,人們對于信息的吸收率,聽覺僅為11%,視覺則占據了83%,記憶保持力為聽覺10%,視覺20%,但是將視覺與聽覺結合起來,則可以達到68%。由此,想要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應該充分調動多個感官,實現視聽結合。
音樂本身屬于一種聲音藝術,不過伴隨著影像與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其傳播逐漸開始由原本的聲音向著視聽結合的方向轉變,更加能夠抓住受眾的心理。例如,當前流行音樂中非常盛行的MTV,實際上就是視聽結合的典型代表。而事實上,相比較流行音樂,民族音樂的表演一般都有特殊的樂器和服飾,這些本身就是對“民族”一詞的最佳闡釋,這也是民族音樂本身所獨有的優勢。
對于一個人而言,在對自身以外的世界進行感知時,視覺和聽覺是最為重要的手段,我們所接觸到的音樂藝術,實際上僅僅是屬于眾多聲音的一種,但是經過視聽媒介的選擇和過濾后,就形成了具有特殊維度的虛擬世界。有關專家學者指出,在人類所有的感官中,視覺和聽覺是唯二的認知性感官,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對世界進行理解和把握時,要么依賴視覺,要么依賴聽覺,要么二者兼備。
三、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創新策略
1、構建合理的實踐平臺
考慮到視聽結合教學模式以及視覺化教學的客觀需求,高校應該加大相應的資金投入,積極引入先進的技術和設施,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獨立建設三維動畫、立體影像實驗室,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支撐。可以通過建設“圖形-計算系統”以及“投影-屏顯系統”,實現音樂組作品聲音與影像的緊密結合,創設出接近真實或者模擬真實的場景,使得學生可以獲得身臨其境的互動體驗,激發其對于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在對實踐教學平臺進行搭建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民族音樂的特點,做好各類資源的收集和整合工作,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對各種設施和資源進行合理利用,確保視聽結合教學的順利開展。
2、完善適合的教學體系
高校音樂教師應該從民族音樂教學的發展現狀出發,關注新的發展趨勢,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針對現有的教學體系進行完善,從目標設置、內容選擇、課程安排、教材構建、方法優化等多個角度,開展教學創新活動。例如,可以從民族音樂的特色出發,構建起富有民族特色的樂器、聲樂、音樂理論以及實踐教育體系,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學環節,必須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高度貼近現實生活,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時代發展以及人們的真實需求。
3、明確恰當的創新方向
立足實際,可以發現,民族音樂的發展不僅本身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長期受到西方音樂教學模式的影響以及流行音樂的沖擊,經常會被教育工作者忽略,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根本不可能體驗到民族音樂本身豐富的內涵,無法了解民族音樂的藝術美感,想要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無疑是不可能的。同時,部分高校在開展民族音樂教學時,過分強調視覺感官的刺激,削弱了對于聽覺感官的重視,影響了其作用的發揮,而且受多媒體所帶來的全方位感官刺激的影響,并不能有效理解民族音樂中所蘊含的原始韻味,同樣影響了民族音樂的教學水平。對此,應該把握改革創新的方向,認識到視聽結合的推進,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理解和把握,拓展傳統民族音樂的傳輸和欣賞渠道,對大學生的審美情趣進行提高。
4、創新教學發展的環境
應該認識到,對于高校民族音樂教學而言,創新發展需要建立起社會文化環境下,受大環境的影響,因此,營造出良好的發展環境,對于民族音樂教學的發展意義重大。民族音樂不僅僅是一門音樂科目,更是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一種彰顯,民族音樂教學更多屬于文化的傳承,需要高校、政府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應該確保媒體、企業、社會文化機構等全部參與到民族音樂教學的創新活動中,推動民族音樂與企業文化、旅游等相互結合起來,運用視聽結合的方式,形成聲音、光效和影像的多維度展示,營造出一個民族音樂發展創新的大環境,使得學生可以隨時接受民族音樂的熏陶。
參考文獻:
[1]李德彪.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入民族傳統音樂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以左江流域民族音樂為例[J].音樂時空,2015(01).
[2]黃鈺婷.民族地區高校特色音樂教學研究[J].藝術百家,2011(04).
[3]李娜.關于民族地區的高校音樂教學[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1).
[4]雷桂榕視覺化傳播視閾下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創新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