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資源是信息技術應用效益發揮的核心。鄉土課程資源來源于學生生活的世界,為學生所熟知,可為原本枯燥的信息技術課增添幾縷“色彩”,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樹立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本文以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為例,選取老子山和蘆笙·斗馬節等具備地方特色的資源進行開發,并設計將其運用到具體的信息技術課堂當中。
【關鍵詞】:鄉土資源;信息技術;開發;利用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1. 豐富信息技術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是信息技術應用效益發揮的核心。《高中信息技術技術課程標準》提出:“信息技術教科書應該強調多樣性,以充分適應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薄敖處煈芮薪Y合教學實際,收集、組織、開發必要的教學資源,建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資源庫。在教學資源的建設中,應面向學生的需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支持。”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則,具備地方特色,一方面豐富了信息技術的課程資源,為課程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鄉土課程資源是從學生身邊提取教學資源,為學生所熟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2. 促進鄉土文化的傳承。我國各民族各具特色,共同發展,民族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靈魂和血脈,表征這個民族共有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凝聚力。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方面為鄉土文化資源提供數字化保護,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形成一種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促進本民族文化的傳承。
(二)概念的界定
1. 課程資源。目前,人們對課程資源的概念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過分析專家們對課程資源的定義,可以得出:“課程資源”包含著兩個核心關鍵詞,這就是“教育內容”和“課程活動”也就是說,“課程資源”是在課程活動中所使用到的一系列有教育意義的內容。
2. 鄉土課程資源。臺北師范學院教授吳明清從文化的視角來定義“鄉土”一詞:“鄉土是以自我為圓心,以情感為半徑,畫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織成綿延不絕的歷史和文化。”鄉土課程資源是指有這塊土地屬性的、有潛在教育價值的、可以被這門鄉土課程選用的內容(包括實施條件)。
二、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
融水苗族自治縣,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位于自治區北部。該地區雨水充沛,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同時也是一個旅游勝地,主要旅游景點有貝江、元寶山、老子山等旅游景區。融水有著屬于自己獨特的民族風俗,規模巨大、影響較大的苗族節日有過苗年、安太蘆笙節(農歷正月十三日)、新禾節(農歷“六月六”)和斗馬節等。根據信息技術課程和苗族鄉土資源的特點,我從以下兩個方面開發信息技術鄉土課程資源。
(一) 老子山。老子山是融水苗族自治縣的一個旅游景點,山勢雄偉挺拔,形似一只昂首張嘴的老虎。山上有魯班巖、讀書巖、牛鼻巖等10多個景致各異的巖洞。山上樹木蔥籠,香客不斷,鐘聲常鳴,老子山已成為遠近聞名的佛教勝地。2010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
(二) 蘆笙·斗馬節。蘆笙斗馬,在融水苗鄉已有五百年的歷史,一直以來深受苗鄉人的喜愛。每到節慶日,縣城里人山人海,各種土特產,名優水果,琳瑯滿目。在舊時,斗馬是作為一種婚姻裁決而舉行的,后經幾百年的演變,現已變成苗山逢年過節的項目賽事活動。1987年,融水縣把縣慶日——11月26日定為蘆笙節斗馬節。
一般地,人們會認為,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生上信息技術課也只是想著自己玩電腦,對教師講的內容覺得枯燥無味,其實這只是人們對信息技術課的片面認識,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是:信息技術課要培養學生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同時強調信息技術課程中要滲透人文性,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對于融水縣的學生來說,將民俗、旅游景點等本土資源應用到信息技術課程中,可增加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在掌握技術的同時對民族本土文化有所了解,形成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三、鄉土課程資源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運用
(一)老子山與“表格數據的圖形化”
“表格數據的圖形化”是高中信息技術課本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掌握excel圖表的制作方法,學會用圖表這一工具來形象地顯示數據,根據圖表分析數據,發現事物的性質及變化規律;學會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
將老子山旅游景點這個鄉土資源運用到“表格數據圖形化”的課程中,可以用在導入環節。首先,教師可在課前制作一個老子山景點的宣傳片,在導入環節,讓學生觀看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接著,教師向學生呈現一組數據,數據顯示的是近五年來每個月全國各地到老子山旅游的人數,要求學生用相應的圖形來表示數據,并分析數據。例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一個任務:請選擇適當的圖形,體現出這五年來到老子山旅游人數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原因。根據老師的要求和指導,學生就會知道用折線圖來表示。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制作折線圖的方法,同時可以通過分析數據,知道什么時候是老子山的旅游旺季,什么時候是淡季,可為當地的旅游業提供建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的習慣以及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蘆笙·斗馬節與“文本信息的加工”
文本信息的加工是高中信息技術課本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教學目標是知道常用的字處理軟件以及常見的文件格式,學會用word編輯文字、排版及美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如今,每年的11月26日是融水的蘆笙·斗馬節,這是向外來人員展示本民族的文化和特色的好時間,如何將蘆笙·斗馬節運用到“文本信息的加工”課中呢?同樣是采用任務驅動法,還有小組合作法。教師讓學生分組,用word為今年的蘆笙·斗馬節設計一個宣傳海報,完成后每個小組推選一個代表進行作品匯報。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了用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同時讓學生有一個主人翁意識,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向別人宣傳自己的本土文化,作品匯報的過程讓學生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
四、結語
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在新課程背景下,對于學生和教師的發展都具有獨特的價值,特別是本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必須將信息技術與鄉土課程資源加以整合。事實上,對學生來講,鄉土地理、民間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這些來源于他們生活世界的課程資源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樹立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吳剛平.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30.
[2]范兆雄.課程資源的層面與開發[J].教育評論,2002(4):74-76.
[3]宋林飛.對鄉土課程幾個核心概念的探討[J].現代教學,2014(3A):41-43.
[4]單澤年.新課程背景下農村中學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新課程學習,2011:25.
[5]黃浩森.鄉土課程資源的界定及其開發原則[J].中國教育學刊,2009(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