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納西族作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部分,對其文學價值的探討十分重要。清代束河和氏三兄弟作為一個文學創(chuàng)作群體,其在清代特定歷史時期中,發(fā)揮著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清代;納西族;和氏三兄弟
有清一代,納西族雄踞一方,漢化程度不斷加深,出現(xiàn)了許多旁姓士子,對納西族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麗江世代子孫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改土歸流”是納西族文學發(fā)展的分水嶺,之前長期主導文壇的為明代土司木氏六公,隨著土司制度的土崩瓦解,麗江地區(qū)文教事業(yè)的不斷興盛,培養(yǎng)了一大批寒門士子,平民士子隨之興起,他們留下了許多文學作品,促進了漢文化在麗江納西族地區(qū)的傳播,深刻改變了納西族的整體文化面貌,成為關乎社會政治、民族傳承、文化學術的重要支柱,成為具有典型意義的民族文化代表。
和志敏(1879—1959),號藤宇,秀才。他是制造潛虎丸的第六代傳人,清乾隆八年麗江知府管學宣贈其先祖和旭以“雪麓文種”的匾額,人稱“儒醫(yī)”,和氏先祖的“壽元豐”潛虎丸名滿天下。他在青年時期即愛吟詩,詩風清新醇厚,頗受好評。著有詩集《映雪軒吟草》,民國鈔本,現(xiàn)藏于麗江市古城區(qū)圖書館。
和志敏《映雪軒吟草》存詩112首,其中七言律詩30首:《玉龍山四首(后兩首)》《文筆山二首》《壬寅季秋同俊盦游解脫林述懷》《增龍門寺禪友》《九日登高》《丙午寄贈和君俊盦二首(第一首》《感時二首》《暮秋與諸友游疏河源暢飲》《乙已和迓衡妹丈游石蓮寺元韻四首》《丙午閏四月與諸友避暑解脫林二首(第一首》《寒潭上春游》《游普濟寺》《蘇子卿》《岳武穆》《武卿侯》《陶靖節(jié)》《張志和》《登得月樓》《再贈太子洞湖南僧》《劉阮別天臺二首》《初春游指云寺山房》《江村遠眺》《仲春偕迓衡游九鼎龍?zhí)丁?七絕68首:《玉龍山四首(前兩首)》《訪禪友不遇》《蘭花二首》《書感》《重陽游疏河源步和麗春君元唱五首》《和楊玉田親翁二朵紅蓮元韻二首》《巖腳院懷古》《季冬登芝山拜掃先祖墓》《西山紅葉三首》《松園濤聲三首》《山行遇雨》《登象山頂遠眺》《江村夜雪》《題中海和氏園內(nèi)牡丹》《自慰》《考職不與為諸友作二首》《赴白馬聘本里初等小學教員途中作》《水仙花三首》《詠海棠》《再題玉龍山二首》《憶友》《戊申春日赴江村游雪山太子洞十首》《玉龍河源觀劇晚歸》《石山》《雙柏》《金八兩二首》《鳴蛙》《久雨》《釣魚》《冬夜偶成》《江田》《江濱小住》《自江村旋家途中口占二絕》《己酉孟春偕東寶大喇嘛迓衡妹丈若山堂侄游解脫林》《余赴北岳廟春祭到時村人已灌而饗因口占一絕》《紫藤花二首》《新燕》《暮春赴九鼎龍?zhí)队^劇四首》;五律9首:《春日游吉祥庵訪僧不遇》《夜雨》《菊花》《干海子露宿》《雁字》《春夜獨步小園有感》《春望》《青龍橋》《夏日游山》;五絕2首:《采藥》《安燕口占》;古體雜言3首:《丙午寄贈和君俊盦二首(第二首古體)》《丙午閏四月與諸友避暑解脫林二首(第二首五言古體)》《書感(五言古體)》。
和志鈞,(1892—1947),字石衡,和志敏二弟。啟蒙于舉人王竹淇私塾,畢業(yè)于國立北平政法大學政治系,曾任省立麗江中學校長多年,辦學認真負責,又擔任過賓川、永勝、景東縣縣長、麗江縣參議會議長等行政職位。和志鈞性格豪爽,喜歡吟誦,在景東景東期間,倡議建立“開南詩社”,被推為社長,回麗江后,被推為詩、書、畫、樂四會綜合的“雪社”社長。和志鈞現(xiàn)存詩作三首,收錄于《納西族詩選》。
和志鈞存詩3首:《聞綏東戰(zhàn)事有感》《自愿》《景東官舍自遣》選入《納西族詩選》。
和志堅(1893—1950),和志敏三弟,畢業(yè)于國立北平政法大學,曾任省立政法學校及許多中學教員。現(xiàn)存文集《三友軒第三主人文存》,民國鈔本,現(xiàn)藏于麗江市古城區(qū)圖書館。和志堅還編有《麗江縣教育小史資料》。
和志堅著有《三友軒第三主人文存》,存文21篇,墓志8篇《楊母黎氏孺人墓志》《和公往源暨配姚周兩孺人墓志銘》《王公益源暨繼配王母和孺人墓志》《王公紹堂暨德配李氏孺人墓志》《和公靖奚暨德配趙孺人麥基墓表》《王公卞鄉(xiāng)暨繼配楊孺人墓表》《趙公克允墓志》《和公學堅圣暨配楊孺人墓表》,祭文10文《祭姨媽楊母黎氏孺人文》《代舊戚哭嗣父母暨伯姊文》《代內(nèi)侄和善典祭祖母暨妻及弟文》《代樹良、樹寬二甥祭父文》《和氏三友祭先君文》《和氏三友祭先妣和母黎老孺人文》《代和集瓊祭嗣父善光文》《代山氏弟兄祭其父傺靈公暨追祭長兄鎮(zhèn)琨文》《代王惠周弟兄哭其母文》《代三姐哭子郭烈文》,序1篇《庭訓和公八旬晉一暨德配木孺人七十八壽序》,跋1篇《三元村永濟泉跋》,頌文1篇《恭頌木建設局長蔭庭治水德政》。文集還存有郭廷英2文《讀三友軒第三主人萬松先生代撰郭孺人哭子言語書校(一)》《讀萬松山先生代撰令三姐郭孺人哭子文書復(二)并小引》,即楊穆之在《庭訓和公八旬晉一暨德配木孺人七十八壽序》后留有一段感想。
束河和志敏喜愛讀書,文風清新醇厚。和志敏寫詩多描寫山水風光,表達對麗江山川的喜愛,面對麗江山水的秀美景色,詩人常常借景抒情,融情入境,描寫麗江山水之時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喜愛之情。而在時代的大背景之下,和氏三兄弟詩文多寫詠懷抒情、文道暢懷之作,在詩文中表現(xiàn)出文人的真摯情懷。束河和志鈞寫詩不多,大多散佚但懷有真情實感,從三首詩中可看到其對麗江山水的真摯感情。和志堅多寫墓志祭文,在這些文中和志堅或自身祭懷或代友祭奠,表達了對父母、兄姊、妻兒、姨母、友人的無限真情,讀之,使人感到至性至請,心懷悱惻,可見和志堅文風懇切、品質真誠。文風自由揮灑、情感真摯,內(nèi)容因人而論、因事而立。和志堅的每一篇墓志銘都各具特色、真情實感、絕不雷同,他寫的墓志銘給這一文體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本文以“改土歸流”為時間契機,對納西族旁姓士子代表——束河和氏三兄弟進行細致關照,整理束河和氏三兄弟成員與著述作品情況,勾勒當時的文化狀貌;對納西族文學興盛原因進行宏觀把握,凸顯出納西族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風習俗的變化軌跡;探究束河和氏三兄弟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挖掘相關文化內(nèi)涵,進而把握其束河和氏三兄弟文學葳蕤的內(nèi)在根源與機制,認識到漢文化在納西族的演進歷程;回顧“改土歸流”后納西族與各民族的相處模式、民族心態(tài)的轉變等歷史瞬間,亦對當前我國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著一定的啟示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清)和志敏,《映雪軒吟草》,民國鈔本,麗江市古城區(qū)圖書館藏
[2](清)和志堅,《三友軒第三主人文存》,民國鈔本,麗江市古城區(qū)圖書館藏
[3] 和鐘華、楊世光主編:《納西族文學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08
[4] 趙銀棠輯注:《納西族詩選》,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