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莊道家哲學追求超越世俗功利的逍遙理想,為士人在儒家功業人生受挫之后提供一個精神上的避難所。庾信在他后期的許多作品中表現了希圖超脫塵世、不為物累的避世心態,正是其接受老莊思想影響的表現。作為以儒家道德理想立身的儒士,庾信不僅在思想信仰、人生道路、詩作內容方面隱含了濃厚的老莊隱逸思想,更在集景匯人的抒情方式、特定隱逸意象的形成等風格上體現了其對隱逸的渴望。
【關鍵詞】: 庾信;老莊;道家;隱逸
實踐老莊思想最經典的生活方式是歸隱。遠離塵世紛擾的歸隱能讓他激蕩的內心走向平靜。在老莊思想生死、窮達、禍福如一的齊物觀的指導下,庾信努力從自責、愧悔、自我貶低、精神萎頓的狀態中走出來,獲得暫時的心靈的寧靜、平衡。
以往的學者多從老莊思想入手,通過庾信的思想歷程,詩歌中所表現的思想意蘊來表達他對隱逸的理解和愿望。筆者認為庾信詩賦的藝術風格同樣浸透了他對老莊隱逸思想的接受,對我們全面認知庾信的文學創作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本文即在道家隱逸思想的視角下,從抒情方式、隱逸意象形成方面來分析庾信對老莊隱逸思想的吸收。
一、集景匯人的抒情方式
庾信很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來抒發對隱逸的渴望,往往通過集景或匯人的方式實現,即:“集有限之景,匯隱逸之人。”
在庾信的隱逸詩賦里,寧靜優美的景色描寫是隨處可見的,它們把庾信暫避塵外、以求安慰的心理徐徐地勾畫出來,表現了一種淡淡的隱逸情懷。具體分析作品,典型的即是《小園賦》。首先,該文在開頭即描繪出一派簡陋卻閑適的田園風光,“余有數畝弊廬,寂寞人外,聊以擬伏臘,聊以避風霜……鳥多閑暇,花隨四時。”[1]這些優美的描寫表現了作者所處的隱逸環境,也反襯出庾信當吋屈仕北朝的矛盾,“將情和景緊密交織在一起,何為情,何為景,已很難將之區分開來”[2]體現了賦文情景交融的特點。“桐間露落,柳下風來。”[1],“花鳥書琴,榆柳梨桃”,[1]鳥、樹、花、琴,在庾信集的其他詩賦中,清新脫俗的事物比比皆是。其次,“爾乃窟室徘徊,聊同鑿還”、“山為簣覆,地有堂拗”、“可以療饑,可以棲遲,崎嶇兮狹室,穿漏兮茅茨”、“愚公之谷”[1]可以看到,賦中如“窟”、“簀”、“拗”、“狹室”和“谷”等詞匯,無不襯托出一種局促、凝閉的氣氛,這種集景的方式是庾信有意識的選擇,也是與其當時的心境和訴求相適應的。時事和自身命運并非詩人自己所能掌控,歸隱獨居也不能夠超脫其外,所以又不可避免地進入另一種無可奈何的世界,反而更加孤獨寂寞。
另外,在庾信詩賦作品中,還匯聚了大量的隱士形象,借此行發對隱逸的無比渴望。如《奉報窮秋寄隱士》:里的王倪、嚙缺、桀溺和長沮,還有《幽居值春》里的葛洪和嚴君平,《歸田》里的張平子,《遙傷周處士》中的張仲蔚、鄭子真、呂尚和陶淵明,《小園賦》中的巢父、壺公、管寧、晏嬰、王霸等,大量隱士的出現,強化了庾信詩賦的隱逸特征。
二、特定隱逸意象的形成
1.菊意象
菊花是隱逸情懷的代表,庾信是繼陶淵明之后,又一個在詩賦中較多吟詠菊的作家。菊意象作為庾信詩歌意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共計出現了 15次之多,主要表達了詩人追求隱逸的志向和情懷。我們在這里將庾信的菊和陶淵明的菊相互比較起來,還能發現一些異同。
相同的是,菊在南北朝詩人的筆下已經是一種高雅隱逸的象征,兩人都肯定了菊的這種品格,在庾詩和陶詩中都不例外。但不同的是,在陶淵明的筆下,不管是采菊、品菊還是賞菊等,菊和陶淵明的生活乃至性情都是合二為一的。因此,陶淵明筆下的菊淡遠、高潔、純粹,缺少周圍其他植物作為環境供托。庾菊雖然同樣表達高尚的隱逸志向,卻和陶菊不同。在庾信集的詩賦里,首先,菊的數量眾多,用法靈活,且有獨立的符號式意味,不再有那種強烈的、高蹈出世的志節。其次,庾菊還往往和其他植物對舉,多重符號在一起呈現輻射式結構,營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
2.酒意象
庾信入北之后,隱逸思想的內涵不斷豐富,但面對國家淪陷、羈留異邦的現實,并無實際的解決方法,因此憂思苦悶的心情是不可避免的,詩人也因此與酒也結下了不解之緣,酒和隱逸也被迫結成了相輔相成的關系。據徐寶余《庾信研究》統計,在庾信詩賦中,與酒相關的有62首[2]。據另一位學者黃瑩在《庾信詩中的酒意象分析》一文統計,共有74首之多。[3]
數據表明,酒和庾信詩賦存在廣泛聯系。如果我們再與陶淵明筆下的酒作一比較研究的話,就會發現庾信詩賦的酒意象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陶淵明作品中酒意象的使用次數只有47次,兩者相差約三分之一左右,不僅使用頻率高、數量規模大,而且涉及范圍廣,表現能力也大大增強。并且,陶淵明所處的東晉時期,“最和前人不同的,是其將酒和詩聯系在一起。在這以前,酒是酒,詩是詩,詩中并沒有關于飲酒心境的描寫,陶淵明卻把酒和詩直接放在一起,從此文學和酒的關系更密切了。”[4]但是,陶淵明實現的是從零到有的突破,詩人庾信卻收獲了由少至多的實績。我們聯系庾信的隱逸詩賦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其具體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表示自己某時閑散的心態和慕隱的心境;有的用來借酒抒懷,表達求隱不得的無奈;有的抒發了對故國的思念,間接表明追隱的志向。庾信想用美酒來澆灌自己內心的塊壘,抒發出了一種超越現實,出世歸隱的渴望。
3.神仙意象
幾乎所有的隱逸詩賦都或多或少要寫到神仙意象,庾信的詩賦也是這樣。據胡中山在《庾信其人及其仙道詩歌》考證:“《庾子山集》所收的257首詩歌中(不計郊廟歌辭),有其后期創作的仙道詩歌30余首。其中,出自東晉葛洪《神仙傳》的詩歌就多達18首,出自《列仙傳》的有12首,出自《道德經》和《莊子》的也有幾首。”[5]這些詩歌或寫神仙人物,或描寫神仙境界,或化用神仙故事,或記述宗教場面,對于解讀庾信隱逸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在古代詩賦中,神仙即是隱士們的一個化身,神仙所在的仙境是美好和幸福的象征,也是高尚理想的代表,“只有追求自由的情欲乘上想象的翅膀飛升到虛幻的世界,現實世界那張潛網才能突破,現實的煩惱、苦悶、彷徨、悵惘和悲哀才能得到宣泄,心中的企求、欲望和情感才能得到滿足。” [6]
三、結語
詩歌是詩人心境的外在體現,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作品的立意、素材、題材、語言等的選用都服從于情感表達的需要,因而作家的創作心態會影響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當然也會影響作品的風格。庾信由南入北,歷經了四朝十帝,坎坷的經歷、不平凡的人生既豐富了詩人的閱歷,同時也蘊積了詩人復雜的心態,反映在創作風格上則表現為缺乏一種直抒胸臆式的抒發。庾信很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來抒發對隱逸的渴望,往往通過集景或匯人的方式實現,它們把庾信暫避塵外、以求安慰的心理徐徐地勾畫出來,表現了一種淡淡的隱逸情懷,而豐富的菊意象、酒意象、神仙意象更豐富了庾信詩歌藝術的隱逸意蘊,充分表達了詩人人生路途中的與對隱喻的強烈渴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矛盾、苦悶、煩惱與彷徨。
參考文獻:
[1][南北朝]庾信著,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年書局,1980.
[2]徐寶余著.庾信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3]黃瑩.庾信詩中的酒意象分析[J].名作欣賞,2010(23).
[4]王瑤著.中古文學史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5.
[5]葛兆光著.道教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