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集人與神特征于一體的形象。位于陜西黃陵縣城北橋山的黃帝陵,是黃帝的陵寢。在對黃帝陵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結合黃帝的民間傳說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能夠全面的了解黃帝文化,也能豐富黃帝文化,對其進一步的開發與利用會有所幫助。
【關鍵詞】:黃帝;黃帝文化;神話傳說;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帝作為五帝之一歷來被看做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堪稱“中華民族祖先”。黃帝更是傳說中的古代軍隊、歷法、音樂和醫藥等多種發明的創造者。從現存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因黃帝集中了帝王、神和動物圖騰特征于一體,使得他幾乎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復雜、最具文化內涵的符號。歷史上關于黃帝的傳說很多,在不同學派和不同文獻中更是以不同形象示人。因為黃帝身上交織著神話、傳說、歷史、宗教等多種因素,使之頗具神秘色彩。
一、歷史典籍中的黃帝
黃帝被視為華夏文明的第一始祖,先秦文獻《國語》、《左傳》、《逸周書》、《老子》、《世本》、《戰國策》等,都或多或少的記載了他的事跡。戰國中期以后的相關文獻多是對黃帝世系的記載,如《世本》之《帝系》篇、《紀》篇及《氏姓》,《大戴禮記·帝系》等對黃帝及子孫世系廣有涉及。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黃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處東海,是惟海神。”《大荒西經》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大荒北經》載:“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海內經》載:“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鱗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材料中除了提及黃帝世系外,其形象不論是人面鳥身還是人面獸身,其特征均為半人半獸型。
《史記》開篇即為《五帝本紀》,而五帝之首是為黃帝。《五帝本紀》黃帝是生而知之、無所不通的圣王。他一生積極有為,功業顯赫,他平定多方諸侯,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和萬國,安百姓,修德振兵,勞心勞力,是天下歸心的圣主,符合傳統儒家理想君主的標準。黃帝修禮樂,行仁義,為政以德,是儒家道德的踐行者。
二、民間傳說中的黃帝
在人類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間傳說是極其珍貴的,那么對民間傳說的研究是保護、弘揚和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必由之路。民間傳說是古代先民們傳授經驗教訓給后代一種手段,因時代條件的局限性,無法用文字記錄,就主要依靠口口相傳加以保存。傳說中的關鍵人物,主要事跡和中心議題一般都是有根據的。黃帝作為歷史傳說中的人物,集人神于一身而難以分開。從現有的資料表明,最晚在春秋時期,黃帝傳說就已經普遍流傳,進入戰國更是“百家言黃帝”。
傳說黃帝發明了鼎,當第一個鼎被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映得天空金光閃閃。黃帝和眾臣都很吃驚,只見那只龍緩緩靠近黃帝,眼神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派遣我來接你升天,去見天帝,因為你促使人類文明又進了一步。”黃帝點頭跨上龍背,大臣也蜂擁跨上龍背,可是那只龍卻扭動身軀,把大臣們都摔了下來。金龍帶著黃帝飛上天空,消失在云霧中。眾臣沒辦法,只得看著黃帝升天而去。
其他傳說中黃帝還發明了造車、修建宮室、算術、音律等,他的臣子也有一系列的發明創造,如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妻嫘祖教會了人們養蠶制絲等。這些傳說多不勝舉,黃帝幾乎成了上古創造發明最多的神人。那么在現今社會,發揚黃帝這種不斷創新的精神,是大有必要的。究其然,這些發明創造絕非一人一時之功績,中國歷來有“功歸圣人”的傳統,黃帝作為華夏之始祖神,自然將一切遠古的發明成果都歸于他和他的臣子了。這些傳說在民間影響甚大,利用得當,對發揚、利用和保護黃帝文化將大有好處。
三、黃帝文化的開發與利用
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在今天陜西黃陵縣,當然也存在地望之爭。陜西黃陵縣黃帝陵,位于陜西黃陵縣城北橋山,是黃帝衣冠冢,是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這里既流傳著黃帝馭龍升天的古老神話,還有金雞的傳說,鳳凰的傳說,聚寶盆的傳說,屈軼草的傳說,麻花柏的傳說等等。就地理形勢看,人們也把橋山看作龍崗龍脈,黃帝陵周圍又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地方風物傳說,如關于黃帝黃城的傳說,其中既有歷史的影子,又有古代神話的因子,成為陜西黃帝傳說故事中最有地方特色的一部分。正因為黃帝文化的寶貴,其主要內容又是以傳說而存在,在開發黃帝文化的時候,如何利用神話傳說就顯得至關重要,這也是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工程。
首先,對黃陵祭祖現象的開發。從內容來看,黃帝作為一名杰出的部落首領,率領本部落發揮聰明才智,與艱苦的自然環境作斗爭,推動了經濟和文明的發展。正由于黃帝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建立了顯赫功業,從而彪炳千秋,受到炎黃子孫的共同尊奉和衷心崇敬。每值清明節和重陽節,人們至黃帝陵拜謁禮祭,表達對人文初祖的崇敬,對這一現象進行開發和利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其次,充分利用其中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神話中“黃帝”的形象及其所體現出來的探索精神和征服力在群眾中擁有永久的魅力,這是其他物質或者非物質資源所不能替代的。陜西以黃陵縣為中心向外擴散的腹地,其所擁有的黃帝神話傳說群以及相關的神話遺跡是一筆巨大的旅游文化財富,因在群眾中流傳的廣泛性和鮮明的地域性特征使黃帝神話具有極大的文化旅游開發價值。因此對其進行合理的利用開發不僅延續和繁衍了這一傳統文化,也將會有效的促進這一地區經濟文化建設。
最后,應將傳說與實物資料相結合。只有將黃帝神話傳說與考古發現的實物遺存遺跡相互結合,這樣才能體現文化資源的完整性,其旅游價值才能得到更高的評價。黃帝陵既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成為著名的旅游景觀。文化資源的完整性才能為黃帝文化旅游產業提供可靠的實物資料,使中原黃帝神話傳說有章可循,有物可依。
總之,黃帝陵概括出從黃帝開國算起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黃帝出生并活動于黃土高原,歷經五十三戰,統一三大部落,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是承前啟后中華文明的先祖。自唐代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作為民間文學始祖的黃帝,更是經歷無數次的考驗,經過千錘百煉不斷優化,形成了具有創造性、包容性、多元性特征的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何炳武,黃陵縣志,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