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寺院經濟是民族地方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寺院應根據自身的客觀條件來選擇自己運行的模式,發揮自身優勢,拓寬經營模式,通過多方獲得收入來實現“以寺養寺”,切實減輕信教群眾的負擔。
【關鍵詞】:寺院經濟 比較研究 以寺養寺
一、引言
寺院經濟是民族地方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宗教信仰發展的產物,寺院經濟的狀況在一定意義上反映著寺院的興衰過程。就目前狀況來看,由于受歷史、自然以及社會等諸多復雜因素的制約,其發展態勢并不兇猛,但潛力很大。本文以藏傳佛教與伊斯蘭教寺院經濟為例進行研究。
以藏傳佛教來說,藏族寺院經濟是藏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在藏族古代和近代社會里,寺院經濟始終成為其社會的基本形式之一,而影響著藏族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對于伊斯蘭教來說,當代以清真寺為代表的寺院經濟既是最具伊斯蘭特色的宗教經濟,也是伊斯蘭教經濟中最主要的經濟類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極其可觀的發展前景。因此,本研究通過比較研究藏傳佛教寺院經濟與伊斯蘭教寺院經濟的收入與支出,切實體現出“以寺養寺,農禪并舉”政策對于寺院經濟的發展具有可持續性。
二、藏傳佛教寺院經濟與伊斯蘭教寺院經濟的比較研究
(一)寺院經濟的產生
1、伊斯蘭寺院經濟的產生
唐代中葉時期,伊斯蘭教從阿拉伯、波斯等地相繼傳入中國,并建立了自己的蕃坊組織。初期清真寺建寺的資金來源于穆斯林的奉獻包括富商巨賈的慷慨解囊。宋代以后,清真寺寺院的財政經費已經有了特定的來源,我國伊斯蘭教寺院經濟的活動也開始萌芽。至明代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逐漸形成一個民族——回回民族,并建立了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這時人們有了足夠的能力來建造眾多的清真寺,維持大量的宗教活動支出,供養從事宗教的專職人員,清真寺寺院經濟也才真正形成,伊斯蘭教在我國走上了持續穩定發展的道路。
2、藏族寺院經濟的產生
藏族寺院的經濟行為幾乎伴隨著佛教的傳入而產生。佛教正式傳人藏區之前,苯教一直藏區的主要宗教。公元7世紀,佛教先后從印度和漢地傳入西藏本土。此時吐蕃內部正處于吐蕃封建農奴制確立階段,隨著吐蕃對外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開展,佛教逐漸在吐蕃立足,受到吐蕃王室的重視與倡導。由于佛教宣揚的善惡有報,輪回因果的主張較之本教崇拜自然神靈,信奉驅魔邪術,對平民和農奴更有誘惑力,所以說這是統治者在新的經濟關系下麻醉農奴的一種理想的意識形態。而隨著佛教教義的不斷深入,佛教的思想逐漸擴散到各個藏區,此后便建起了具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經濟集合體—早期寺院。隨著社會的進步,代表新生階級意識形態的佛教迎合了吐蕃當時社會變革的需求,佛教有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溫床即開始形成了具有經濟屬性的寺院實體。并由于當時統治階級極力扶持佛教僧侶,從而形成了較大的寺院規模和較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得寺院實體得到進一步發展。寺院經濟以獨特的形式開始形成其雛形,所有這些又為藏區獨特的“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后,藏區實行民主改革,一舉摧毀了封建領主制而直接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傳統的寺院經濟隨之解體,廣大僧侶紛紛還俗,寺院的土地、一財產納入到人民公社體制之中,成為集體所有。60年代中期,在黨的實事求是路線的指引下,寺院實行集體生產勞動,僧侶主要靠自食其力和小量的“布施”維持生活,從而出現了新的寺院經濟雛型和新的勞動生產制度。
(二)新型寺院經濟的來源與支出的比較
國家為了減輕寺院群眾的經濟負擔,提高寺院的生活水平,提出了“以寺養寺”的政策以后,寺院經濟模式轉向以自給自足籌集資金的方式來維持正常的宗教活動和財務開支。并且,不同形式的宗教寺院所表現出的寺院經濟來源是不同的。
1、伊斯蘭寺院經濟的來源與支出
伊斯蘭教經濟的理論來源于《古蘭經》、圣訓及伊斯蘭教法等宗教思想。它不會像西方經濟一樣僅關注物質財富生產,而是承擔著更多的社會和政治責任,兼具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其經濟收入來源渠道多樣,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宗教性收入和非宗教性收入。所謂宗教性收入,就是伊斯蘭教法教規明確規定的收入,包括教眾為履行宗教義務而自愿捐贈的和舉辦宗教活動或宗教節日期間獲得的收入;非宗教性收入是指除宗教性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其中天課收入、瓦克夫收入、齋月乜貼收入、海底牙收入、澡堂收入、費底耶收入、宰牲費收入、各種舉意的乜貼收入以及社會團體和企業捐助收入等都屬宗教性收入這些都不是贏利性收入,例如2014年蘭州市新月清真寺天課收入為104000萬元,齋月收入為117萬元;東關寺的天課收入為146850元,教育經費收入為300元,海底牙收入為1775元。蘭州市大西關寺和老王寺的捐款金額分別為15830元和6200元。而房屋出租收入和經營服務性收入及屬非宗教性收入這都屬于贏利性收入。由于各個歷史時期的情況不同,各個地區的經濟發育程度不同,因而與其他收入來源相比,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
伊斯蘭寺院經濟收入來源呈現為多元化,同時寺院經濟支出也表現為多樣、多種渠道。其主要投向:一是清真寺的新建、維修和裝潢;二是經堂教育的支出;三是齋月集體開齋的支出及特殊節日的支出;四是社會事務活動的支出;五是清真寺正常運作的費用。一般情況下,對于清真寺來說,教育模式的費用是主要支出。由于清真寺的規模不一,招收的滿拉(經堂學生)的數量也是不一樣的,最少的清真寺有五六個,最多二十幾個。其滿拉的教育一般都是免費的,學員的吃住全由清真寺承擔,因此這個費用支出是相當大的。其次開齋節和其他特殊節日也是每年清真寺不可避免的一項大支出。最后,清真寺每年最重要的一項支出是,水費、電費、暖氣費、煤炭費,辦公費等這些清真寺日常的費用支出,占據了寺院50%的支出,成為繼修建、維修費以外最重要的一項費用。
伊斯蘭寺院經濟的來源基本是來自穆斯林的自愿捐贈,這種捐獻行動源于信仰虔誠的穆斯林對于宗教教義的理解和遵行。同時,伊斯蘭教清真寺經濟的收入與支出,往往會因穆斯林群眾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增長。近年來,伊斯蘭教清真寺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這不僅僅是穆斯林群眾熱心資助的結果,同時也包含了清真寺善于經營的因素。
2、藏族寺院經濟的來源與支出
藏傳佛教寺院經濟的來源也可以總結為宗教性收入和非宗教性收入。其中宗教性性收入為法事活動收入、布施加誦經收入,信教自愿捐贈的收入等,非宗教收入包括生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以及政府的補助性收入等。在改革開放初期,藏族寺院經濟來源主要是以信教群眾布施為主,后期國家提出了“以寺養寺、農禪并重”的政策下,各地寺院在保證僧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前提下,根據自己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已有的經濟基礎,采取了適合寺院經濟發展的模式。根據對天祝藏族自治縣天堂寺調研顯示,天堂寺現僧人48名,商鋪32套,每年一套商鋪出租租金為6000元,,門票收入2012年40萬,2013年45萬,2014年50萬,每年布施加誦經收入大約100萬元以上,政府每年給寺院基礎設施投入為150萬,并有僧人享受國家城鎮二類低保每月380元。由此可以看出,天堂寺的收入來源呈現多元化模式,不再只依靠信教群眾的捐贈,而是通過其他經營性收入和社會保障性資金,達到以寺養寺的目標。遵循信教群眾供養、寺院自養及社會保障等多層次并存的復合型經濟模式。不過,這種現象并不是絕對的,許多中小型寺院、甚至大型寺院由于不具備發展商業經濟的條件,自養狀況不佳,甚至無任何自養經濟,寺院收入還是基本以念經及群眾布施所得為主。
按經濟學原理,有收入必有支出,且總收入的水平制約著支出的水平,同理藏族寺院的收入同樣影響著其支出的狀況。按目前的情況來看,藏族寺院的支出可大致分為兩種類型,即宗教性支出和生活性支出。宗教性支出,即寺院基礎設施的修繕支出、各種佛事活動支出及經堂內酥油燈的燃料支出等。生活性支出,包括日常的水、電、暖支出和僧人的個人支出。 其中日常繳納的水、電、暖是最主要的費用,而僧人的個人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很小。以天堂寺為例,該寺每年總支出大約為200-300萬元,其中最主要的支出是用于大殿、僧舍的維修、各種佛事活動及日常的水、電和暖氣的費用,每年舉行1次大型佛事活動的支出大約為10萬元左右,每年的水費、電費、暖氣費、下水費加起來也有幾十萬,僧人的每年的生活補貼費為7000-8000元,不過這是根據僧人的上殿頻率而定的。而這些費用基本是從寺院的公共收入中支出。
通過對天堂寺收入與支出的分析,可看出天堂寺各類經濟實體為該寺創造的經濟收入,可以彌補寺院的正常開支,通常情況下還有余利,說明“以寺養寺”的口號付諸實施,并且實施的效果較為顯著。
三、總結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得出,伊斯蘭教寺院與藏傳佛教寺院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周邊經濟、信教群眾的消費狀況不同,所體現出的經濟來源及經濟運行模式是不同的。其它們的經濟基礎都比較薄弱,所有制結構都比較單一,及都沒有形成完整獨立的經濟結構模式。因此,不管是伊斯蘭教寺院還是藏傳佛教寺院都應當按照自身的客觀條件來選擇自己運行的模式。總之,在新型寺院經濟條件下,伊斯蘭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都應該采取了各種措施,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拓寬經營渠道,通過多方獲得收入來實現“以寺養寺”,切實減輕信教群眾的負擔,從而使收入來源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和趨勢。
參考文獻:
[1]王平.試析中國伊斯蘭教宗教經濟的社會適應與調整——關于蘭州市清真寺經濟管理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2]羅莉.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經濟的歷史考察[J].青海社會科學,2005(3)
[3]馬景.當代都市清真寺寺院經濟研究--以蘭州市城關區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4]謝熱桑沫.藏傳佛教尼僧經濟結構與模式初探[J].中國藏學,2010(1).
[5]羅莉.我國伊斯蘭教清真寺經濟的現實分析[J].寧夏社會科學,2004(6).
[6]丁莉霞.甘南藏傳佛教信仰以及寺院經濟的現狀考察[J].世界宗教文化,2010(3).
[7]丁莉霞.當代藏傳佛教寺院經濟現狀及其管理探析[J].世界宗教文化,2014(1).
[8]才讓加.\"藏傳佛教寺院經濟\"正義[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3)
[9]庾榮.當代都市清真寺現狀分析——以西安、蘭州、臨夏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09(1).
[10]宋秀芳.淺析西藏寺院經濟產生與發展的動因[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
[11]席蒙蒙,裴儒弟.舊時期藏傳佛教寺院經濟對農牧民經濟生活的影響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3(15).
[12]王英.三十年來國內藏傳佛教寺院經濟研究述評[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13]孫鳳娟.當代都市清真寺的現狀和功能——以蘭州西關清真大寺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