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升公民整體素質,是所有民主社會都要面對的重要課題。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期,公民道德生活領域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何在新形勢下有效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建構公民道德建設模式,是將公民道德建設理論付諸實踐的基本方法。本文主要論述了公民道德建設的新模式,即“引導--自覺型”模式,闡釋了“引導--自覺型”公民建設新模式的內涵,對新模式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新模式的具體運用和實踐途徑提出初步構想。
【關鍵詞】:引導--自覺型,道德建設,新模式
一、“引導--自覺型”公民道德建設模式的內涵
公民道德建設模式上承抽象的科學理論,下接具體的工作實踐,既是公民道德建設理念的范型化,又是具體操作實踐的概括化。公民道德建設模式既具有實踐上的明確性、可操作性,又具有理論層面的邏輯性和抽象概括性,是聯結公民道德建設理論和公民道德建設實踐的紐帶和橋梁。
具體到“引導--自覺型”公民道德建設模式,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
首先,“引導”。引導是指政府對于公民道德的管理和建設,是國家文化道德建設職能的發揮。通過政府的引導喚醒公民的主體自覺意識,積極引導和規范公民主體性的發展,尊重公民主體地位,而不是簡單的強制壓服,也不是放任自流。政府對公民道德建設的引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宏觀管理方面的引導。通過制定公民道德建設的政策性內容,政府宏觀調控道德建設領域的走向,以及通過完善各階層和各領域的資源配置,確定道德建設的成本投入,從整體上平衡社會主體的收入及道德建設的支出,促進公民道德建設活動的良性運行。(2)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方面的引導。國家通過正確價值觀的宣傳,引導社會主流思想,使正確的道德觀念深入人心,其次,國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社會管理,約束公民行為。
其次,“自覺”。是公民發揮主體能動性,自主調節道德行為,在道德問題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公民的主體自覺性影響道德建設的內因,是能否有效進行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自覺”。(1)自覺是指公民對道德規范內容的理解和接受。只有社會主體在深層次的意識里認可了社會道德規范的內容價值性,才能主動實現公民道德建設的目的。并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創造性地踐行社會道德規范,做到知行合一。(2)積極主動應對環境變化,并形成獨立意識。公民道德建設不是一味追求公民對道德規范的接受和認同,只有保持自主性,區分社會現象帶來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才能更好地發揮道德建設的作用。
國家和政府的引導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外因和手段,引導是為了給道德建設提供更好的大環境,公民培養主體自覺性,既是內因,也是公民道德建設追求的目標。引導是為了會更好地發揮自覺性,而引導是否起到作用,也需要公民主體是否的自覺程度來進行檢驗。因此,要提高公民道德建設的有效性,必須著眼于如何激發公民主體的自覺性。
二、“引導--自覺型”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其一,合現實性,適應當代中國具體國情。
首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民建設需要政府引導,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現狀復雜,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特點是生產力水平比較低,加上我國人口眾多、國家基礎薄弱等眾多因素,都使得我國的上層建筑包括道德建設具有明顯的特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的選擇權不斷擴大,人們的自主性、積極性得到有效發揮,但這些也容易滋生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負面效應,只有不斷提高公民個人素養,發揮高度自律性和自覺性,才能有效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與西方傳統的注重理性引導相對比,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性善論為主導的注重個體內在道德自覺、自省等為特征的道德思維傳統,重內省,重自律,這些都為“自覺”模式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在此基礎上,公民的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為公民自覺參與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重要保證。
其二,合規律性,符合公民道德建設客觀規律。
公民道德建設的客觀規律性即符合建設主體人自身發展的規律和道德建設環境的規律。在此基礎上,公民道德建設主要有兩個層次的目標要實現:一是要各種社會主義樹立起公民道德觀念,二是要社會主體根據社會的需要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公民道德建設是否取得成效,首先看公民是否有符合社會價值取向的道德意識,其次看公民在此意識的支配下,提供的行為供給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引導--自覺型”模式,符合公民道德的二重品性,即自律與他律。道德自律要求通過人的理性發揮主體能動性,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學習,他律強調借助科學、嚴格的管理機制和制度保障道德建設的實施,公民道德的有效建設有賴于自律和他律的有機統一,即高效推行“引導---自覺型”新模式,將公民主體自覺自愿的道德修煉和社會規制的引導進行雙向整合和統一,從而實現公民道德建設兩個層次的目標。
三、建構“引導--自覺型”模式實施途徑與方法的思考
(一)加強對公民道德建設的引導
1、加強廉政建設,完善“引導”主體的自身建設。對公民道德建設的引導,需要發揮政府的領導作用,重視政府官員的道德建設。政府官員的守法守德,時刻影響著群眾,只有提高“引導”主體的自身素養,率先實踐先進道德,先正己,才能以其道德人格的力量帶動道德建設,為政府引導奠定基礎。可以通過建立激發干部的道德垂范作用的機制,對優秀干部進行獎勵,并出臺相應制度性文件,通過成文的立法來約束權力的使用者,利用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全社會培養遵紀守法的風氣。
2、營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環境。加強公民道德建設,需要和諧的社會氛圍作保障,構建正確的社會輿論,這樣才可能取得有效的成果。所以有必要營造一個和諧的道德環境和氛圍,并迫切需要發揮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作用。大眾媒體必須做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
始終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原則,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另外,大眾傳媒在對道德的引導中,還需運用民意測驗、群眾參與等手段,及時調整有關政策,牢牢把握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設的輿論導向,積極為公民道德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提高公民道德建設的自覺性
1、鼓勵公民開展豐富多彩的道德教育活動,在實踐中提升道德修養。公民自覺性的培養不是通過外在的教化即能養成的,需要公民自發認可社會道德規范,并在實踐中加以踐行,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突破公民道德建設的難關。鼓勵公民開展道德活動進行自我教育,做到知行合一,重視公民道德實踐能力和公共參與技能的培養。公民只有具備相應的倫理道德素質,公民道德建設活動才能順利進行。
2、激發公民主體的道德需求。人的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其中,道德需求是一種高級的社會需求,是社會主體對道德價值性的認同,從而遵守道德原則和規范。目前,在我國道德生活領域,公民道德行為稀缺的關鍵原因在于道德主體缺乏內在的道德需求。因此,增強道德與主體生存意義的關聯,把道德建設置于公民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鏈條中,成為解決當前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張博穎.當代中國公民道德建設——國家倫理與市民社會倫理的視角[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2]汪潔.六十年回眸:新中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歷史演進[J].唐都學刊,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