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主動脈夾層的臨床特征、診斷及鑒別診斷進行探討。主動脈夾層復雜、多變,死亡率高,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
【關鍵詞】:主動脈夾層 ;診斷及鑒別
1 病例報告
患者1,男,28歲。因突發胸痛13小時就診,胸痛劇烈,持續不緩解,且進行性加重,伴有肩部、頸咽部放散痛。有發熱、咳嗽、咳痰,無呼吸困難,無嘔吐、腹瀉。既往有高血壓病病史 2 年,血壓最高 180/130 mm Hg,未治療過。無下肢靜脈曲張及房顫病史。入我院時查體:血壓 200/100 mm Hg,頸部未聞及血管雜音,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啰音。心率 66 次 / 分,節律規整,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及心包摩擦音。腹部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肝脾未觸及腫大。雙下肢無水腫。心電圖:竇性心律,電軸左偏,V1-4導聯ST段抬高0.1~0.2mv,Ⅱ、Ⅲ、avF 導聯 T 波低平。給予吸氧、降壓治療。因考慮患者不除外主動脈夾層,病情危重,由急救 120 轉入上級醫院。入上級醫院后,復查心電圖無動態演變。行血常規:白細胞 14.38×10 9 /l,中性粒細胞 % 81.3%。心肌酶 334.1 u/l。心梗 2 項:肌鈣蛋白 I < 0.012 ng/ml。離子:鉀離子 3.72mmol/l。凝血四項、腎功、血糖基本正常。在降壓、止痛治療同時,由醫護人員陪同,行主動脈 CTA 檢查提示主動脈夾層,轉入心外科住院,經降壓等內科保守治療病情緩解出院。
患者 2,男,38 歲。因突發胸痛 11 小時就診,疼痛向劍突下放散,較劇烈,無發熱、咳嗽、咳痰,無腹瀉、嘔吐等。既往否認高血壓病病史。入我院時查體:血壓 105/65 mm Hg, 體型瘦長,四肢及指恥均較長,頸部可聞及血管雜音,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羅音。心率 46 次 / 分,節律規整,未聞及雜音及心包摩擦音。腹部臍旁偏左可聞及血管雜音。雙下肢無水腫。心電圖:竇性心動過緩,V2-6 導聯 T 波高尖。給予吸氧、肌注“654-2”注射液,提高心室率,補液等治療。考慮患者不除外主動脈夾層、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由急救 120轉入上級醫院。入上級醫院后,復查心電圖無動態演變。急檢化驗檢查:離子、腎功、心肌酶、血尿淀粉酶均正常。血常規:白細胞13.86×10 9 /l, 中性粒細胞 % 88.1%。心肌酶 334.1 u/l。急查腹部 CT:腹主動脈(臍周水平)管腔增寬,管腔內見弧形條狀鈣化密度影,提示腹主動脈改變,注意夾層。行主動脈CTA 提示主動脈夾層。收入心外科治療,后患者自動離院。
2 討論
青年男性突發胸痛,常見病因有:急性肺炎、急性心梗、急性肺栓塞、氣胸等,部分急腹癥患者也可合并胸痛或以胸痛為首發癥狀,有些臨床醫生的經驗有限,地區相關影像學檢查缺乏,其同時具有復雜、多變的特點,易與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腹癥、肺血管栓塞等疾病混淆。本文報道 2 例青年胸痛患者,經過鑒別,臨床確診為主動脈夾層,此病雖在臨床實踐中發病率較低,但預后不良,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質量意義重大。
主動脈夾層是指血液從主動脈內膜進入中膜,并沿其長軸方向擴展,造成主動脈真假腔分離的一種病理改變,特征為起病急驟、進展迅速、急性期致死率高。主動脈夾層的高發因素包括高血壓、主動脈硬化和年齡的增長,其他最常見因素為先天性因素馬方綜合征[1]。本次報告病例 2 病因考慮馬方綜合征的可能性極大。主動脈夾層大多以胸痛為首發癥狀,包括胸痛、腹痛及其他部位放散痛。性質多為前胸、胸背部持續性、撕裂樣或刀割樣劇痛,故本病多被誤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等(解痙藥“654-2”或鎮痛藥嗎啡對疼痛緩解不明顯)。對于有條件的醫院,首診醫生應該完善以下方面:患者既往有無高血壓病病史、胸痛特點及頸胸腹部血管雜音等。動態監測心電圖、心肌壞死標志物等。在排除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腹癥等后應考慮不除外主動脈夾層。并盡早完善相關影像學檢查。主動脈 CTA 可以準確診斷主動脈夾層及分型,精細測量瘤體[2]。故對于高危患者應及時完善檢查,明確診斷及下一步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沈洪,姚晨玲,陶振鋼,等. 361例主動脈夾層的臨床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 2009,29(6): 499-502.
[2]印隆林,楊志剛,陳加源,等 . 64 層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主動脈夾層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J]. 放射學實踐,2012,27(4):
40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