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對于那些子孫眾多的豪門家族,要想綿延數代依然保持豪門地位則更不容易。從皮特卡恩(Pitcairn)家族歷程中便能找到成功秘訣,就是及時找出家族傳承中的問題,并立即解決。
1.成功傳承至第六代
在1980年代初,皮特卡恩家族也曾遇到過“完美風暴”。當時,家族資產中約50%仍是匹茲堡平板玻璃公司(PPG)的股權,該公司就是由約翰·皮特卡恩(John Pitcairn)在1883年創立。各家上市公司股票在資產中約占了30%,剩余的包括風險投資、石油天然氣投資、房地產以及汽車租賃公司等。
就像曾經富可敵國的范德堡家族(Vanerbilt)在1973年的家族重聚中,共有120位家族成員到場,但其中已經沒有任何一位百萬富翁了。但是,皮特卡恩家族不僅安然度過了第二代到第三代的傳承,目前已經延續到了第六代,家族成員擴展到672人,依然能夠保持著興旺活力。
在20世紀80年代幫助皮特卡恩家族安然度過出售祖業危機的家族財富聯盟(Family Wealth Alliance)創辦人,托馬斯·利富古德(Thomas Livergood)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有些家族會持有家族企業股權過久。皮特卡恩做出了艱難決定,在合適的時候出手。任何家族在決定出售祖業時,都是一個重要轉折時刻。當時,我認為他們會出現不同意見。但他們竟然能達成一致,這樣更利于在關鍵時刻把握住時機。”
趁著1986年美國稅法改革時的15個月政策調整期,皮特卡恩家族成功出售了仍持有的PPG約15%股權。有些家族成員決定離開,但更多的決定留下。從此,皮特卡恩從單一家族辦公室變身成為了多家族辦公室。目前,皮特卡恩公司共服務100個家族以及41個多世代家族。來自皮特卡恩家族本身的資產,在41億美元資產管理規模中僅占三分之一不到。
2.開放式的投資架構
大約十年前,皮特卡恩公司放棄了公司內部的投資管理團隊,皮特卡恩投資管理公司。一改以往數十年延續下的,由專屬投資團隊和外部投資經理共同管理的模式。
公司投資總監里克·皮特卡恩(Rick Pitcairn)稱,“我那時就決定,現在同樣認為,要在服務大型家族時,同時兜售專屬投資產品是非常困難的事,很難做到真正的公正客觀。為大型家族提供更為專業的顧問服務,要比出售自身設計的金融產品更為重要。”現在,越來越多的多家族辦公室(MFO)試圖放棄原有的資產管理模式,轉向完全沒有利益沖突的單純性顧問服務。只是很少能真正轉型成功,因為他們難以割舍更為龐大的資管服務收入。這也是為什么從資產管理規模看,皮特卡恩并不是最大家族辦公室,但是卻能提供最貼近家族需要的精品家族辦公室的秘訣。
目前,皮特卡恩公司按照家族資產規模每年收取的顧問費,平均在12.5萬到15萬之間。
3.關注多世代家族服務
從自身經歷六代成功傳承的經驗積累中,皮特卡恩公司可以為全球家族世代傳承提供更多的建議。
公司董事長,第四代家族成員德克·榮格(Dirk Jungé)認為,“很多人會把富不過三代的原因歸咎到:錯誤的投資,太高的杠桿風險,或是稅收影響。但是大量研究揭露出,最為致命的原因是家族內部溝通中的障礙,缺乏沖突解決方案,以及不明確的家族管理。”
現在,皮特卡恩每年舉行很多的活動,都是在幫助各個家族的家長或族長,教育他們的下一代。讓他們了解家族的歷史和對于未來的愿景,理解日后將繼承哪些產業,現在家族里是由誰來最終決策,有哪些決策機制,有哪些家族設置會影響到日后年輕一代的傳承發展?
多世代家族的結構可能更為復雜,會有多個信托來滿足不同世代成員,或是不同家族分支成員的不同需要。如何更為有效地追蹤各個托管工具的表現,如何更簡明扼要地向家族成員匯報資產狀況,都能幫助提升家族管理的有效性。
4.皮特卡恩家族的發家史
生于1841年的約翰·皮特卡恩(John Pitcairn)4歲時從蘇格蘭移民來到美國,13歲時便在賓州鐵路公司開始從電報員做起。最幸運的是,安德魯·卡耐基(Andrew Carnegie)成了他職業生涯中的導師,即使他離開賓州鐵路也是一輩子的密友。
從他17歲開始,就在那些即將開通鐵路運輸的地區購買房產。那時,石油業仍處于萌芽。很快,皮特卡恩涉足石油、天然氣行業。
在一次歐洲旅行中,他發現歐洲玻璃的品質遠勝于美國同類產品。他立即決定購買了該專利技術在美國的授權。之后,他陸續以超低價格買入10家遭遇經營困境的玻璃廠,到1883年正式組建了匹茲堡平板玻璃公司(PPG)。十年之后,PPG已經占到全美各類玻璃制品市場的三分之二。
由于平板玻璃大多用于建筑行業,皮特卡恩開始同時經銷油漆。同樣的,在引入高新技術之后,PPG的業務從玻璃行業擴展到了油漆及相關化工產品。到1916年,老皮特卡恩過世時,PPG已經成為美國最為成功的工業巨頭之一。在1920年代,隨著汽車業和高層建筑的出現,PPG也進入了快速成長期,至今仍是美國工業界的重要支柱之一,市值近250億美元。
和家族先祖約翰·皮特卡恩成為成功的匹茲堡玻璃制造商一樣,現在的皮特卡恩公司仍做著相同的事,就是先見性地找出人們的確實需要,并加以滿足。無論是當年的實際產品,還是現在的服務方案,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