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堪稱2016年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黑天鵝”事件,最直接的結果便是英國前首相戴維·卡梅倫被迫辭職,由內政大臣特蕾莎·梅接替其位。
特蕾莎·梅的前輩,是鐵娘子撒切爾。但梅的處境,卻遠比撒切爾當年嚴峻很多。如何帶領大不列顛越過面前這片險灘,一切才剛開始。
冀望制造業復興
相比之前的歷任首相,特蕾莎·梅的競選之路分外輕松,但是,她卻要帶領英國度過一段或許是這個國家有史以來最為艱難的時期。為了解決問題,梅的第一步或許是重拾“實業興國”路線,另一位女首相撒切爾夫人在30年前所棄用的路線。
作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脫歐公投的結果給英國未來提出了很多嚴肅問題。諸多調查表明,脫歐會使英國的經濟出現衰退,并打擊消費者信心,從而導致投資狀況下滑。為此,新首相或將在唐寧街辦公室主持首次“經濟內閣委員會和產業戰略”會議,此次會議中,她將召集其他11位閣員,制訂國家戰略,達成復興英國制造業的愿景,從而讓英國擺脫對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的過度依賴。
早在英國脫歐之前,其制造業即已陷入衰退。在梅看來,英國要想在這段動蕩時期中抓住機遇,就勢必需要對整個經濟進行改革,并通過指定計劃來推動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這些地區的范圍從農村到城市,包括國內眾多老工業區,即“鐵銹地帶”。她認為,英國需要一個適當的產業戰略,專注提高生產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政府找到有效的方案,從而在不損害市場經濟和公平性原則的前提下,幫助英國制造業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而在此之前,英國制造業已經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持續衰退,第二產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較所有G7國家都低。?
除此之外,新首相的經濟戰略還包括尋找新方法來平衡經濟,使之擺脫對服務業的過度依賴,并確保財富能從繁榮的大倫敦地區向其他地方形成輻射。
到目前為止,新政策所披露的細節還很少,但特蕾莎·梅的經濟戰略可能會結合英國對傳統基礎設施的投資,比如公路鐵路投資,以及為石油等民眾必需品進行融資。此外,經濟戰略還提倡培訓更多的高級技術工人。梅還將優先發展英國本土企業。在英國脫歐的大背景之下,這一措施將為捷豹這樣的汽車制造商以及像英國宇航系統公司那樣的航空工業龍頭企業創造合適的環境,并提供極大的助益。
據英國首相辦公室表示,新政策將關注長期生產率增長,對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形成推動,還將鼓勵創新,專注于行業和技術,從而為英國增加競爭優勢。復興制造業,是無法避免的一環。?
留學生群體前景未明
在出任首相之前,大多數中國人對特蕾莎·梅都極為陌生,只有一個群體例外,那就是在英國生活的留學生群體,他們曾深受梅調整簽證政策的影響。特雷莎·梅也因此被稱呼為“留學生殺手”。
鑒于梅以往的行事風格,成為首相之后,簽證政策很有可能只收不放。有新華社駐倫敦分社記者了解,特雷莎·梅政府已經開始著手研究新的留學生簽證削減計劃,首相班底認為進一步收緊國際學生簽證或將有助減少凈移民數量。
更有政府內部消息人士表示,內政部和教育部有可能被要求評估收緊在學生簽證管理方面的空間。這些在考慮中的選項預計包括:禁止學校以能為學生提供留英工作機會進行營銷,以及采取進一步措施確保外國留學生完成學業后會立刻離開英國等。
而相比之前在卡梅倫政府擔任內政大臣時期,出任首相的梅所需承擔的阻力無疑較之前輕松很多。前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與商業部、創新部以及技術部一些官員曾試圖阻止她推出相關的強硬政策,因為他們認為國際學生對英國經濟及英國大學收入是有利的。財政部和商業、創新和技術部也曾試圖通過剔除政府移民統計中的留學生人數,以幫助放寬學生簽證。
奧斯本曾表示正計劃降低公司稅,并準備向全世界推銷英國,尤其著眼于中國。不論最終誰當選英國新任首相,放寬對中國的投資移民和留學政策或許利大于弊,畢竟對英國來說,比起保守內政和強硬外交,如何跟歐盟談判,尋求其他出路,持續發展經濟才是需要考慮的頭等大事。
然而,梅上臺之后不僅沒有留用奧斯本,還撤銷了商業部、創新部以及技術部,并將其所轄大學管理職能并入教育部,而新任教育大臣賈絲廷·格里寧是特雷莎·梅的堅定支持者。連對她影響力極高的政策顧問尼克·蒂莫西此前也呼吁采取進一步措施收緊英國學生簽證管理。留英學生前途如何,還需繼續觀望。
從核電項目看對華政策
欣克利角C核電站是英國近30年來獲批新建的首座核電站,該投資項目由中國廣核集團和法國電力集團于2015年10月21日正式簽訂,欣克利角C核電站的建設成本高達2400億元人民幣,是迄今為止全世界造價最高的核電站。
然而,在中英法三方原定簽署合作協議前一天,英國能源大臣格雷格·克拉克卻宣布,新一屆英國政府“需要時間研究協議的細節”,從而暫緩了該核電站的建設計劃,這令其合作方中國廣核集團以及法國電力公司驚訝不已,并引起各方議論。
很多媒體都敏感地將矛頭指向首相特蕾莎·梅對中國投資的態度以及她一直以來對中國的成見,特別是在人權和安全等問題上。因此,盡管英國政府的理由是尚需“全面研究”,但政府前官員和媒體的猜測卻不一而足。
英國前商務大臣凱布爾表示,特雷莎·梅曾對中國參與該項目表示過“反對意見”,并對中國在英投資抱有“偏見”,希望效仿美國的安全規則,禁止可能破壞國家安全的外資收購。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故意拖延欣克利角核電站計劃,可能是特雷莎·梅在脫歐談判上向法國施壓的一個手段。
路透社評論稱,這一由法國電力集團牽頭、中國參與投資的項目是英國上屆政府對外國投資持開放態度的標志性項目,然而梅政府的最新干預意味著“英國對基礎設施、能源供應和外國投資的態度將有所改變”。這勢必會對卡梅倫政府此前推動中英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努力帶來沉重打擊,并為中國在英投資造成負面影響。
究其原因,實在是梅正處于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從脫歐公投的結果便能看出英國社會的分化和經濟不平衡。很多在保守黨執政期間因經濟緊縮政策而被削減福利的民眾,特別是一些北部老工業聚集地區的民眾,對卡梅倫政府甚至懷敵對態度。于是,安撫民心幾乎成了梅的首要任務。
此外,目前的英國新政府正面臨諸多議題,對上屆政府留下的重大項目持謹慎態度亦無可厚非,而考慮到脫歐之后英國自身的實際利益需求,中英關系勢必保持原有慣性,繼續向前。面對眼前的種種問題與矛盾,特蕾莎·梅臨危受命,新鐵娘子,絕非說說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