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看上了藝術這塊地,都想著法子要開發一下,分一杯羹。藝術品金融很難著手,那么相比之下藝術衍生品是否容易些?畢竟藝術衍生品更為便宜,受眾面更大,可真的是這樣嗎?
“接地氣兒”的藝術衍生品
早在2008年CIGE的展覽上,以中國藝術家“跨界”藝術公仔慈善為名,由日本著名的玩具公司MEDICOM TOY所出品的Be@rbrick系列熊積木玩具與中國藝術家進行了一次合作,岳敏君、熊宇、陳可、高、歐陽春等1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及設計師的藝術成品“1000% BE@RBRICK小熊”對公眾展出,隨后還進行了慈善拍賣。其中岳敏君的作品以120萬成交成為當晚拍賣價格最高的作品,所有的小熊都拍掉了。
做好慈善以后,還是在這年年底,在上海一個名為“Art For The Masses”展覽中,岳敏君、周春芽、劉野、周鐵海、金釹5位藝術家把各自畫作中有代表性的角色做成了玩具公仔,限量100 套公開發售,每套11萬人民幣(含5件藝術家作品),均附有藝術家親筆簽名的保證書及編號。還是覺得價位高?那還有印有他們作品的生活用具,印著周春芽、隋建國、岳敏君等藝術家作品的瓷盤子、馬克杯、T恤、包包等,一般售價在100—200元人民幣。
更不用說現在在各種藝術區以及意圖被稱為藝術商業地產的地方都能看到岳敏君的“露齒大笑”、周春芽的“綠狗”、劉野“卡通娃娃”,還有比如周鐵海的“穿旗袍的駱駝”、沈敬東的“小軍人”、隋建國的“小恐龍”、向京瞿廣慈的“禮物”等等復制品,有的地方加個說明,還能給藝術家做點兒廣告,有的地方什么說明都沒有,也就混個臉兒熟,至于能給藝術家的名氣或者作品價值帶來多大的收益,都不確定。至少,將自己的作品印在一只粗糙的盤子上,并不能因為一只綠狗或者大笑的臉就讓人愿意天天擺著或者使用,這種結合,與其說是衍生,不如說是跌份兒。
現在好了,據說,包括蒙克《吶喊》在內的眾多名作將離開版權保護期,進入公共領域,這也意味著這些藝術品可能被用來開發各類藝術衍生品。說真的,真怕這些藝術品被印在露著線頭的T恤或者粗瓷馬克杯上,僅賣一兩百塊,被顧客拿回家穿用之后就丟棄了。這真對不起這些藝術家,即使當代藝術家們收了版權費,也還是一種傷害。
國外藝術衍生品的創造標準

不能免俗地談談國外的情況。藝術衍生品作為當代藝術市場中的一個分支產業,在美國已經很成熟。但他們的方式,真不是把藝術家的作品買個版權,然后往老頭衫上一印了事。比如,由在畫廊業工作多年的Rebecca Kong和Jon Tomlinson在多年前創立的Artware Editions是受到美國歷史上第一家藝術家商店Marian Goodman Multiples理念的啟發,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后,已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經營模式。Artware Editions的創立者堅信,藝術家看事物的角度與設計師大不相同,他們在紐約西村開了第一個展示空間,所售藝術衍生品均為限量品并根據具體產品類別嚴格控制版數。創立者利用之前在畫廊業工作時積攢下的資源,開始嘗試與藝術家合作開發藝術衍生品,同時參加包括紐約軍械庫展在內的各種藝術博覽會,將自己的項目和產品推廣給藝術市場。
筆者認為,Artware Editions對于所銷售的產品的標準設定非常重要:第一,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具有一定的美感(不是所有當代藝術形式都適合發展為衍生品,即使原作價格高也沒有用);第二,與藝術家本身在市面上通過其代理畫廊銷售的藝術品風格及主題上有某種聯系(這一點很重要);第三,制作成本在可行范圍之內(這一點倒難不倒國內的商家)。
所以,他們產品開發主要來自以下幾種來源:第一,公司主動聯系有興趣合作的藝術家并開發專屬于Artware Editions的藝術衍生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只要開發的產品符合實用性的標準,公司將最大程度尊重藝術家的意愿進行創作;第二,通過了解世界范圍內其他藝術機構在過往為慈善拍賣或非營利藝術項目開發過的其他產品,聯系相關機構將認為有市場潛力的產品庫存購買過來,并通過Artware Editions的平臺進行銷售;第三,通過探訪藝術家工作室尋找現成的、藝術家因為各種原因在過去制作的一些可歸類到藝術衍生品范疇的作品,有些是他們過去個人藝術創作中的試驗品,因與其他作品通常所屬媒材完全不同等原因而沒有在其代理畫廊中銷售,有些是他們因一時興起而作的實用物件卻不知道可以出售或從未想過要在市場上出售;還有發展與藝術家基金會的關系,尋找已故藝術家生前所作的具有實用性的作品并銷售,比如通過Sol LeWitt基金會尋得的藝術家生前所制作的一張咖啡桌。
藝術衍生品的概念對于一些想要更多人了解和擁有自己作品的藝術家來說很有吸引力,但不是所有藝術家都有這個興趣,隨著ArtWare Editions在藝術圈中影響力的建立與擴散,越來越多有此想法的藝術家會主動找到他們要求合作。
所以,藝術衍生品的概念不是將藝術家的作品做個小復制品,或是印在各種日用品上就算了,而是一種再創作,否則不是衍生這個概念。很多人說中國的藝術衍生品最大的問題是版權問題,什么不尊重版權,藝術家拿不到錢,好像對藝術家來說最大的傷害是錢的損失。其實,是這個所謂的藝術衍生品市場根本就不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叫衍生,什么叫藝術,那還有什么可做的?把自己的作品印在質量完全不匹配的物件上,才是對藝術最大的鄙視,也是對藝術家最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