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天文數字級資產的FO(家族辦公室)的一舉一動都會對金融行業,特別是私募股權業帶來巨大影響。隨著越來越多FO涉足直接投資,FO間共同投資成為難以逆轉的趨勢之后,傳統私募股權基金面臨日益增長的轉型壓力。
為保護家族隱私,大部分傳統歐美FO都不會直接介入各類投資交易,而是以基金投資者身份投資。然而,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讓以往依賴專業投資機構的家族蒙受不小損失,這便催生了FO的策略轉變,他們更為積極地涉足直接投資,獲取充分的投資控制權。
根據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第13屆年度另類投資調查,在開業六個月的私募股權及對沖基金中,來自FO的資金占到了投資總額的19%。也就是說,隨著FO的投資策略轉變,那些規模較小的初創基金將面臨更大挑戰。
FO為何選擇共同投資?
傳統基金業2/20的收費模式,每年2%資金管理費加上20%投資收益傭金,可以說足以讓FO萌生退意。不過直接投資成本也不低,不僅前期投資分析成本不菲,還要加上投資過程中持續的管理費用。更為重要的是,對于人力有限的小型單一家族辦公室,難以有效完成各類繁復的盡職調查。這都讓很多已經動心的FO最終沒有直接投資。
共同投資剛好解決了這些問題。多個家族共同參與,不僅是匯集了規模更大的資金池,同時也能整合各家族的資源和優勢。盡管FO經理可能無法像資產管理經理那樣,對于具體的私募股權項目有著充分全面的理解,但在多個FO的協同監督之下,便能真正了解這些投資標的。
在整合資金、集中更多不同專長FO專員之后,FO的共同投資便能更為有效地利用各方資源,提高投資效能,在交易談判中獲得更多籌碼。
目前,不僅是FO,同意采用保守投資策略的基金會和大學捐贈基金也都涉足共同投資策略。最新全球性調查發現,已有超過四成這類機構投資者正在進行或計劃進行共同投資。如加拿大安大略市政雇員退休系統(OMERS)已表示,將在未來幾年全部退出占其資產總額約10%的各類私募股權基金,轉由該退休基金內部經理牽頭進行各項私募股權共同投資。
私募股權基金牽頭的共同投資
整體而言,私募股權業還無須太過擔憂會被直接摒除在投資之外。在目前這種市場資產充裕、優良投資項目稀缺的狀況下,投資機會不會一直等待FO的介入。雖然FO可以組成“投資俱樂部”,組團進行直接投資,只是這種松散結構很難把握稍縱即逝的投資機會。
首先,即使會員FO都有著廣泛的社交網絡,他們仍難獲得足夠廣泛的投資信息。為了保護隱私,FO往往不會公開資產組合或宣揚自己的投資偏好。這就使得尋求融資機會的中等規模私營企業無法直接向FO提供投資機會。
其次,投資俱樂部難以立即做出投資決定,哪怕投資俱樂部已經找到足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立即通知FO,但各家族的投資偏好未必統一,各方商討后,或許還要提出共同投資的具體條件。要是各家成員家族還需協調各自不同的投資條件,往往就已經錯失投資機會。
這種情況下,擁有強有力領導人的緊密投資團體便能發揮優勢。也就是說,私募股權機構拿出一部分自有資金,同FO組成有限合伙私募股權基金,原先的基金經理成為了普通合伙人(GP),FO則為有限合伙人(LP)。這種模式同樣可以降低資本管理費用,讓參與其中的家族辦公室擁有更多投資控制權。
源自歐洲皇室時代,為德國知名家族四支不同后裔管理資產的漢堡家族辦公室(HFO Gmbh)已經改變原本委托基金經理管理私募股權投資的方式,由公司內部的另類投資基金經理(AIFM)組建八個有限合伙基金,專門用于共同投資中型規模企業。
在私募股權公司和FO的共同投資模式之下,由私募股權公司公開出面,大大拓展了投資信息的收集渠道,又保護了FO的隱私。同時,機構級的專業團隊彌補了FO無法獨立完成復雜盡職調查的缺陷。不過,在實踐中這種模式并非盡善盡美,有些家族就有抱怨私募股權公司給的決定時間非常有限,無法自行調研目標企業,有時又會受到有限合伙基金規模限制,無法參與收獲更為豐厚的大型交易。
共同投資同樣惠及目標企業
由Family Office Club進行的全球調查發現,FO共同投資更熱衷于較小規模的投資。該類交易中有46%規模在50萬—500萬美元,500-1000萬規模的占13%,15%投向1000-2500萬的交易,2500萬到2億區間吸引了12%的投資,剩余14%為更大規模投資。
也就是說超過一半以上的FO共同投資是針對那些中等規模企業。這些企業已經度過初創小企業階段,但還未達到可公開融資的行業龍頭地位,尷尬之處在于一般商業銀行的信貸又難以支持其進行大規模經營擴展。
對于還沒上市的私營中型企業主來說,能夠找到合適的FO作為投資者,不僅僅是獲得經營所需資金,或許更是一條超越瓶頸的捷徑。很多FO的原始財富就來自家族企業經營,在財富積累過程中也為家族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廣泛的社會資源。只要善加利用,這些戰略級投資者便是撬動中型企業快速擴張的最佳杠桿。
與普通私募股權基金追求快速高收益不同的是,或許這些FO并沒有那么急于套現投資。基金公司需要有出眾的回報和良好的資本流動性以招攬更多新資金。但很多家族投資卻可持續更多年,只要有穩定的發展前景,他們甚至還會為目標企業提供更多流動資金。因此,標的企業的管理層可以從容實現更為長期性的策略發展。
相比職業投資客,家族第一代們往往更能理解創業者們割舍自己創業成果時的心情。這份共鳴或許還能幫助標的企業更為順利地跨國上市或整體出售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