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輿論傳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作用;提升策略
高校是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當前高校大學生群體具有著活躍的思維與較強的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同時喜歡針對社會時事發表自身的看法與言論,同時也容易受到外界輿論的影響,因此,相對于其他地方而言,高校中的輿論具有著更加集中的特點。因此,對高校輿論傳播做出正確的引導,能夠促使學生在良好的輿論氛圍中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這對于高校的穩定與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著重要意義。
1 輿論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作用
無論是社會輿論還是網絡輿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具有十分緊密的關系,正面輿論的廣泛傳播能夠有效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以及機制的優化和創新。
1.1 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穩定性的特征,這種穩定性主要體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內容方面,如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鄧理論等。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具有變動性的特征,這種變動性主要體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教育的需求以及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做出創新,這種內容的更新,是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生命力與提升吸引力的重要保障。正面輿論的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更新能夠發揮出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從社會輿論和網絡輿論中把握時代發展動向以及大學生思想發展動態,這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更新能夠發揮指導與依據作用;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正面輿論中發現積極上的觀念與思想,這些觀念與思想本身就可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因此,將這些內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效手段。
1.2 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下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不僅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確的目標、科學的原則與豐富的內容,同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使用有效的教育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指得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使用的工具、手段以及方式等,方法的有效性不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做過程中做出驗證,同時也應當根據教育環境與教育對象體現出與時俱進的特點和針對性。正面輿論的傳播,對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具有著重要意義。首先,大學生群體對社會輿論和網絡輿論具有著積極的關注態度,在接觸社會正面輿論與網絡正面輿論的過程中,這些輿論也可以成為學生自己的思想,而這些思想也能夠成為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的有效工具。無論是社會輿論還是網絡輿論,都體現著倡導這一輿論的群體所具有的公共意志,大學生對這些輿論的認同代表著大學生將要服從公共意志,否則將會受到群體的職責與批評,因此,大學生群體能夠在這些正面輿論的指導下規范自身言行,并推動自身思想相良好的方向發展;其次,正面輿論往往能夠成為大學生討論的內容,在討論與爭辯過程中,大學生能夠對某些道德行為和時事政治等作出更加清晰的認知,這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1.3 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需要依賴于優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這主要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所包含的各類因素能夠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和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當中,從而對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產生影響。正面輿論能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一種充滿正能量的輿論氛圍,并推動大學生了解這些正能量并汲取這些正能量。社會輿論與網絡輿論都能夠反映出某個區域中的社會風氣,因此,在正面輿論的導向下,大學生也將能夠生活與學習在良好的社會風氣中,并受到社會風氣以及他人的感染。如社會輿論與網絡輿論在共同倡導愛國守法、勤儉自強、團結友善的價值觀過程中,大學生群體也能夠意識到這種價值觀對社會發展以及個人發展的意義,并這在思想層面與行為層面都對這些基本道德規范進行遵守,并實現自我人格的完善與提升,而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中,正面輿論所具有的價值體現。
2 引導輿論傳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2.1 融合媒介,創新高校輿論引導格局
網絡媒介的發展為高校輿論引導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因此在高校開展輿論引導的過程中,需要重視校園廣播、校園報刊等傳統媒介與網絡媒介的深度結合。傳統的高校輿論引導媒介包括廣播、校報、電視等,互聯網的出現對高校可以利用的媒介進行了進一步的豐富,許多高校開通了微信、微博等,并利用這些工具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成效性的有效提升。在高校輿論引導實踐中,通過實現傳統媒介與網絡媒介的結合,能夠充分放大正面輿論信息的傳播成效,并削弱負面輿論信息的生存空間和輿論影響。針對輿論引導媒介的融合和輿論引導平臺的建設,首先高校需要在輿論引導運行機制方面做出完善。在此方面,高校有必要構建完善的成長機制與激勵機制,從而推動輿論引導隊伍的成長與輿論引導平臺的發展。同時,高校需要結合新媒體的特征來制定相應的平臺管理制度,如高校可以構建新媒體研究平臺、新聞中心等輿論引導平臺,并針對這些平臺的特點和隊伍要求制定相應條例;其次,高校在輿論引導中要確保新媒介優勢的充分發揮。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媒介具有著更強的互動性和傳播速度,同時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因此,高校有必要構建學校、學院、班級三級網絡媒介輿論導向系統,以微博為中心開展輿論信息的推送。同時,高校有必要在信息推送中融入圖片、視頻等多種信息傳播形式,從而讓輿論信息具有該個性的語言和更強的吸引力。
2.2 整合資源,構建輿論突發事件應對機制
為了確保輿論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出正面作用,高校有必要對輿論突發事件應對機制做出完善。輿論突發事件應對機制是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占據輿論宣傳主動權和引導權的重要保障。在實踐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資源的整合與新媒體的利用,從而提升輿論引導效率。針對輿論突發事件,高校需要構建穩定、統一的指揮體系,通過設置專門的輿論應急反應小組來為輿論的引導提供后盾。同時高校輿論應急反應小組有必要定期組織座談會議,通過分析高校輿論形式與應對策略來把控高校輿論方向。對新媒體的運用,主要是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澄清謠言、引導輿論的平臺。針對負面輿論,高校需要通過互聯網、手機短信、微博等將真相傳達給學生,從而減少謠言以及負面輿論的生存空間,從而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占據輿論引導主動權。
2.3 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培養意見領袖
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工作是對高校輿論做出良好導向的關鍵,因此,為了發揮出輿論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作用,高校必須建立起一支具有作風正、紀律嚴、政治素質強、業務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隊伍。在此過程中,高校要特別強調意見領袖的培養,無論是在社會輿論傳播還是網絡輿論傳播中,意見領袖所具有的看法往往能夠對其他人產生深刻影響。在高校輿論導向中,有必要將具有突出工作成績和豐富經驗的教師培養為意見領袖。事實上,高校中有很多優秀的教師都具有著淵博的知識,并且憑借自身以身作則的態度和兢兢業業的治學精神而獲得了學生的愛戴,所以,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有必要對這類教學人才進行挖掘,并鼓勵他們參與到高校輿論的引導工作中。另外,作為普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應當重視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同時要重視與學生構建良好的關系,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尊重和關懷,從而提升自身在學生群體中的認可程度。
2.4 以育人為導向,推動輿論宣傳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結合
高校輿論引導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因此,在對高校輿論做出引導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重視遵循輿論傳播規律,同時要重視人才成長規律,從而確保輿論引導能夠堅持正確的導向。在高校輿論引導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學生實際,并推動輿論引導工作與學生的實際實現緊密的結合。在實踐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開展的輿論引導工作需要從學生的思想和個性出發,并體現出對我國國情、高校校情以及大學生思想實際情況的結合,尊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學生所具有的價值觀差異,根據學生年級的不同來開展風層次教育,從而優化學生對高校輿論引導的接收程度;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來引導大學生對自身實際問題進行解決,尤其是要在關注大學生生活問題、學習問題、實習問題、就業問題的基礎上,在高校中營造出一種尊重與關愛的輿論氛圍,從而推動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與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有序開展,并使學生在良好的輿論氛圍中成長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丁彥,周清明.內涵、困境與實現途徑:地方高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J].高等農業教育,2013(10).
[2]孫維鵬.網絡輿論與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及引導對策[J].知識經濟,2013(02).
[3]楊惠,戴海波.學生網絡輿論的特征及引導策略[J].新聞知識,2011(10).
[4]趙海燕,李鐵錚.大學生接受輿論信息的特征及引導機制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1(06).